孟維媛,王瑞琦
(1.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381)
灸法是對腧穴或病變部位進行熏灼或溫熨以調節機體、治療疾病的治法,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現代臨床研究證明灸法在消炎鎮痛、提高免疫力[1-2],調節機體內分泌系統[3],改善血液循環[4-5],調理消化系統[6],保護運動系統[7]等方面均起到了獨特而有效的作用。《傷寒論》曾明確提出熱證禁用灸法,為后世眾多醫家所遵循。但古往今來,還是有很多中醫名家和學者提出灸法補瀉之說,且不乏臨床應用實證。但施灸方法仍未系統化,臨床應用中補瀉區分尚未明晰,因此明確補瀉操作與效應之間的關系、總結吸收灸法補瀉的臨床應用經驗,可以為提高灸法臨床效用及明確操作規范提供參考。
通過研究歷代古代文獻可以發現,關于灸法補與瀉的機理均有闡述,補法多于瀉法且較為熟知。《醫學入門》有“寒熱虛實均能灸之。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指出灸法以補元、溫通為補,以引熱散發、外行為瀉。
1.1.1 補法機理
艾為灸法主要材料,其甘平苦辛之性[8]在施灸中借助火力作用于人體,可起到溫經助陽、發散通達之效。艾灸可溫中散寒、調和臟腑,《神灸經綸》言:“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對于氣血陰陽虧虛,艾灸均可以火氣補之而奏效,如《靈樞》有言“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絡之中,血氣衰少,故脈陷下也,火氣壯火,宣補經絡,故宜灸也”;《針灸問對》有“虛者灸之,是火氣以助元氣也”。陰虛則是以濟陽滋陰為主,如《丹溪心法》說:“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也。”從歷代古代文獻來看,艾灸“補”之效為廣大醫家所認可,并在治療寒證、虛證上代有發揮,臨床應用亦十分廣泛。
1.1.2 瀉法機理
從經絡角度,艾灸可調節各經氣血,《靈樞·經水》言“十二經……治以艾,各調其經氣”,根據經絡及穴位特點進行辨證施灸,可起到瀉熱、引熱外出的作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有“少陽之經絕骨,灸以引其熱”的說法,意為足少陽膽經之熱可以通過灸絕骨穴以引熱外行;又“骨熱不可治,前板齒干燥,當灸百會、大椎”,指出因全身陰液枯竭,陽氣亢浮于外所致骨熱時,可灸督脈上百會、大椎以瀉熱。《丹溪心法》提到“有腳氣沖心者……宜涌泉穴用附子沫津唾調敷上,以艾灸,泄引熱下”,認為灸涌泉穴可引經之熱下行。《瘡毒門》有“疔瘡生面上與口角:灸合谷”。陽明經之熱,可灸合谷以瀉熱,解疔瘡之毒。《針灸大成》有“久勞,其狀手腳心熱……灸時隨年紀,多灸一壯”,此為灸心包經勞宮穴以瀉熱。
從“證”角度,多種疾病中包含熱證,《針灸問對》有“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的觀點,《明堂下經》有“熱病汗不出,灸壯最三壯”,《灸賦》認為熱證用灸,以“同氣相求,開門逐賊”。熱腐肌肉成癰疽,艾火可引熱而出,如《圣濟總錄》有“凡癰疽發背初,須當上灸之一二百壯……腫內熱氣被火奪之,隨炎而也出”的論述。楊繼洲認為痰病因陽盛陰虧,火炎而聚,可用灸瀉熱行氣,故有“痰病得火而解者,以熱則氣行,津液流通故也”的看法。毒邪聚而化熱,以灸法清熱解毒,如《醫學綱目》治療蜈蚣毒蟲咬有方“用皂角于咬處,上用艾灸熱去之,效”。熱邪上擾神明可致癲狂,灸法瀉上逆之火以奏醒神之功,有秦承祖灸鬼法:“狐魅神邪癲狂諸病,并小兒驚癇。兩手大拇指用軟繩急縛之,灸三壯。”總結而言,艾灸瀉法有以熱引熱、溫通活血、消瘀散結、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現代研究表明,補瀉作用與灸材、灸溫、灸量、空氣流動速率相關。灸材以艾為主,研究發現艾有抗炎、殺菌、增強免疫力等作用[9-11]。艾灸可增加腦供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12]。李亮等[13]通過實驗證明刺激溫度在46℃~48℃時可以激活延髓背側網狀亞核神經元,溫度過低基本無效,過高亦不能增強激活率。灸量也會影響補瀉作用[14],灸量過大時有可能使高級中樞的興奮轉向抑制。謝琦琦等[15]認為艾灸補法是使艾絨陰燃,使其熱傳遞速率大于燃燒區的空氣流動速率,從而對機體進行一個熱量的輸入;瀉法則是盡量使艾絨產生快速的燃燒,使燃燒區的空氣流動速率遠大于熱傳遞的速率,利用空氣流動向上的力度將體內邪氣引出。
灸法通過調節機體內細胞因子等成分以起到雙向調節的“補瀉”作用,主要與參與應激反應、炎癥反應、免疫防御反應的物質有關,如張京英等[16]研究證明艾條強刺激灸法可使家兔全血組胺含量明顯升高,小艾炷灸中強刺激灸法可使家兔全血組胺含量明顯降低。徐莉莉等[17]觀察到逆灸可使大鼠機體翻譯合成更多的室旁核熱休克蛋白70(HSP70)以加強機體防御適應反應的能力,亦可使機體視上核HSP70及mRNA的表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減輕視上核神經元應激反應強度。謝宇鋒等[18]分別艾灸對比胃熱型、胃寒型、正常型大鼠,證明了艾灸對胃寒型、胃熱證大鼠胃黏膜的損傷修復均可起到作用。杜燕等[19]則進一步通過實驗證明艾灸瀉熱的機制可能與誘導機體產生大量HSP70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有關。
直接灸大多以火自滅者為補,吹火速燃者為瀉。如《靈樞·背俞》提出:“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朱震亨亦有“若補火,火芮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用口吹之”的說法。此外,后人在此基礎上增加按穴[20]、貼膏[21]等方法來輔助補瀉。
懸起灸可根據灸材藥效不同產生補瀉之效。王燾多按照證型、病因以對癥選取合適的藥物加入使用的艾條中,以進行補瀉之分,如《外臺秘要方》收錄的六首熏咳法的艾條制作中,有方為增強止咳去痰之效,在艾絨里加入“雄黃、款冬花”等藥。懸起灸亦可通過不同的操作方法產生補瀉之分,朱璉[22]認為溫和灸法屬于補法,可以起到緩解、鎮靜和抑制作用,雀啄灸法屬于瀉法,可以起到興奮作用,用于治療感覺和神志障礙等癥。
隔物灸補瀉兼施,其治療作用與藥物相關[23],如隔鹽治療霍亂有煩悶湊滿者“以鹽內臍中,上灸二七壯”是為艾灸補法以回陽救逆;隔蒜灸治療毒腫方“灸蒜上百壯……不用灸損皮肉”是為艾灸之瀉法,以拔毒散結;隔椒面餅灸治療腫毒方“一切毒腫……灸令徹,痛即立止”是為瀉法以解毒消腫。此外,豆豉、葶藶子、殺菌解毒,附子祛風散寒止痛等均可根據藥效施灸,以進行補瀉之需。
鄧春雷提出灸法以散寒行滯、溫陽益氣為補,以引熱外出、溫通驅邪為瀉。現代艾灸應用中以治療寒證虛證者為補,以治療熱證實證者為瀉。
現代灸法補瀉方法多在借鑒古代灸法補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如鞠傳軍等[24]將艾炷點燃不吹其火,至一半以指壓滅并持續片刻,此為補法;稍大艾炷點燃后口吹其火,燃至患者灼痛難忍,移去后不進行按壓,則為瀉法。古代灸法補瀉雖歷史悠久,卻存在方法較為單一、灸材種類較少、灸時灸量不夠明確等問題。在此基礎上,現代補瀉方法應有所創新、發展。如李連潔[25]認為灸法補瀉操作不應拘泥于“疾吹其火”,應根據辨證以延長施灸時間及壯數以瀉宛陳之邪。周楣聲教授在《灸繩》[26]中首次提出艾灸瀉法的吹灸療法,用于耳道、肛腸、陰道等腔道疾病,并研制熱汽流噴灸儀。賀成功等[27]研制的多功能艾條吹灸器,在皮膚上鋪一襯墊進行施灸為補,不鋪襯墊直接進行施灸為瀉;其研制的手持式吹灸儀[28],以逆營衛之氣循行方向施灸為瀉,順營衛之氣循行方向施灸為補瀉兼施。根據古今補瀉機理,可以進一步拓展灸法補瀉的方法,如姜青松[29]認為溫針灸中自下向上點燃艾炷為引熱外行,是為瀉法,反之為補;回旋灸中由外向內范圍漸小為補法,反之為瀉。梁德斐[30]認為補瀉關鍵在于取穴,如在足三里、關元、氣海等穴施灸為補,而在患部、痛點為穴施灸為瀉。此外,常小榮等[31]總結出溫和灸、溫針灸、隔附子灸、隔鹽灸等列為灸法之補法,雀啄灸、回旋灸、隔姜灸、燈芯草灸、天灸等列為瀉法。隔姜灸、化膿灸既扶正氣,又祛邪氣,補瀉功能均有。而隔物灸中因灸材不同產生的補瀉療效是否定向,是否會因灸量、灸時或燃燒速度而改變需要進一步分析。
臨床應用中補瀉區分尚未明晰,從施灸角度分析,凡是以速燃、疾移、強刺激、逆向、開門戶以發散者為瀉法,反之以溫和、緩慢、輕盈、順向、合門戶以護正氣者為補法。據此可以發現,灸法補瀉與針刺補瀉有相通之處,快速、強刺激、逆著經脈方向的施術手法表現為瀉,反之和緩、弱刺激、迎著經脈方向的施術手法則為補。臨床應用中如何選擇合適的補瀉方式,研究者可以從針刺補瀉中的開闔補瀉、呼吸補瀉、迎隨補瀉或是五輸穴的五行補瀉方法等角度來進一步拓展灸法補瀉,這或許可以給現代灸法補瀉的理論研究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艾灸可調節十二經氣血,目前臨床常用熱敏灸法以取灸感循經傳導之效,但補瀉辨證之別不甚明了,因此臨床施灸者或可根據六經辨證并結合陰陽,從而選取相應的施灸經絡、施灸時間來進一步發揮灸法補瀉的效果。
現階段針刺補瀉操作已經在指南中制定了規范,但灸法補瀉因操作方法不規范、臨床適用證不明確、臨床效應普及不全面等問題,尚未制定規范指南。對于灸法補瀉操作與效應之間關系以及補瀉操作尚未規范化的問題,從機體狀態分析,同一種灸法可因機體的“虛”或“實”而起到雙向調節的作用,因此灸法補瀉效應是相對而言的,不可一概而論,醫療工作者可據此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灸法操作規范、探討灸法補瀉的系統量化分析,這些或許值得研究。
灸法補瀉,古已有之,而且應用廣泛,如今眾多醫家在臨床應用中越來越重視灸法,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灸法常常配合方藥、針刺等中醫療法,在諸多病癥中有了較廣泛的應用。雖有諸多中醫名家和學者提出灸法補瀉問題,并且在臨床中確有應用,但對于灸法補瀉的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者嘗試通過熱力學理論闡述其機理[15],但研究數量依然較少。此外,對于艾灸補瀉的臨床文獻記載也較少,研究依然不夠深入、廣泛,缺乏對施灸方法、注意事項與臨床效用關系等內容的探討。若想要推廣普及灸法在臨床治療疾病中的應用,就應該推行灸法補瀉的相關指南,規范補瀉手法、明確適用范圍并指出禁忌條件,這需要許多中醫從業者的共同努力,在今后應對艾灸補瀉的機理、規范和臨床應用等內容做進一步研究,使灸法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