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的《資本論》于1867年問世,在這本舉世聞名的著作中,全世界有680多人榜上有名,王茂蔭是其中唯一被提到的中國人。
王茂蔭(1798-1865),安徽歙縣人,道光十二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及兵、吏、工部侍郎等職,是清朝貨幣理論家、經濟學家。
咸豐元年,隨著外國經濟勢力的入侵,國內經濟凋敝,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財政危機加劇,財政改革迫在眉睫。當時有鑄大錢和無限制發行不兌換銀鈔等各種主張,其實都是主張用通貨膨脹的方法來緩和財政危機。王茂蔭上書《條議鈔法折》,建議發行可兌現銀鈔,注意和防止無限制發行紙幣而造成通貨膨脹這一弊端,以便“無累于民”而“有益于國”,被駁回。
咸豐三年,王茂蔭上《論行大錢折》,針對之前提出的觀點予以補充,再次被忽視。次年,針對清政府發行不兌現的紙幣官票、寶鈔嚴重貶值,市場極其混亂的情況,王茂蔭三上《再議鈔法折》,這實際上是他關于改革幣制、緩和危機的第二方案。結果卻觸怒了咸豐皇帝,王茂蔭被斥責只顧著商人的利益,而把皇上的利益擱在一邊了,他也因此被調離戶部。
王茂蔭的這些奏折被當時俄國駐北京布道團大司祭巴拉第收錄在1857年出版的《帝俄駐北京布道團人員論著集刊》里。1858年,德國人卡爾·阿伯爾和弗·阿·梅克倫堡將巴拉第的《帝俄駐北京布道團人員論著集刊》翻譯成德文出版,并更名為《帝俄駐北京公使館關于中國的著述》。馬克思正是看了這本書,注意到了王茂蔭及其貨幣觀點,并把這些寫進了《資本論》。這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中編號為83的附注里出現“王茂蔭”三個字的原因。
(摘自《讀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