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赫東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政治品格,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積累的十條寶貴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堅持敢于斗爭。深入理解堅持敢于斗爭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對于不斷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敢于斗爭具有深厚的理論意蘊,蘊含著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思想根基是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矛盾論與辯證否定觀。
(一)敢于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鮮明底色。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矛盾就會有斗爭。歷史辯證法也揭示,社會是在螺旋式上升中前進的,充滿斗爭的艱辛與曲折。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也指出:“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于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穿于一切過程的始終。”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核,是馬克思主義所固有的理論品格和精神特質。敢于斗爭就是要直面前進道路上的風險和挑戰,不斷攻堅克難,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
(二)敢于斗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和發展,其光輝而曲折的歷程無不充滿著頑強斗爭和艱辛探索。敢于斗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完成歷史使命的必由之路,也是取得一切偉大勝利、成就一切偉大事業的動力源泉。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既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保持旺盛活力和持久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義無反顧地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擔負起對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使命。敢于斗爭是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一次次走出困境、浴火重生,在挫折和失誤面前能夠力挽狂瀾、轉危為安,走向勝利的根本原因。
(三)敢于斗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精神財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究中華文明為什么歷經磨難而不衰、歷經坎坷而不斷,具有敢于斗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重要的文化基因。自強不息、不畏艱險、勇于斗爭的精神深深地熔鑄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正是由于敢于斗爭,我們才能夠治亂安邦,建立起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正是富有斗爭精神,我們才能歷經磨難,探索尋找到今日闊步前行的民族復興之路。
(四)敢于斗爭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歷經血雨腥風、戰勝千難萬險,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成長和成熟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歷經磨難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為了人民、國家、民族,為了理想信念,無論敵人如何強大、道路如何艱險、挑戰如何嚴峻,黨總是絕不畏懼、絕不退縮、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中國共產黨在無數次奮勇拼搏、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形成的斗爭精神,集中展現了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理想信念、崇高人格和堅毅品質,成為中國共產黨鮮明的政治優勢。
敢于斗爭是事業成功的制勝法寶。中國共產黨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敢于斗爭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熔鑄成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風雨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民族危亡,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百折不撓。鴉片戰爭以后的近代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共產黨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以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革命意志、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鑄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照亮了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歷史征程。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面對侵略威脅,共產黨人敢于亮劍、勇斗外敵。1950 年6 月25 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政府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中國人民面對的是一場敵我力量極不對稱的戰爭。然而,中國共產黨人不畏難、不畏險,敢于亮劍,以“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的斗爭勇氣,在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中堅定斗爭意志,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打出了不可撼動的大國尊嚴。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面對生活困苦,共產黨人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戰勝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一路創新,一路探索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改革進程勢不可擋,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打破束縛活力的桎梏,掃除阻礙發展的藩籬,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復興難題,共產黨人自信自強、開拓創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面對腐敗,堅持從嚴治黨,勇于刀刃向內。腐敗是黨長期執政的最大威脅,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也決不能輸的重大政治斗爭,必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依紀依法設定權力、規范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從2012 年12 月到2021 年5 月,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審查調查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392人,治黨之嚴,力度之大,世所罕見。
面對貧困,堅持精準脫貧,書寫人類史詩。久困于窮,冀以小康。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共產黨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工程,組織推進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畫上了句號,這是民族復興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
面對疫情,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凝聚抗疫強大合力。當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重大時刻,中國共產黨準確分析和把握形勢,既協調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多方考量、慎之又慎,又及時出手、堅決果敢,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權、健康權,帶領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守家護國,創造了人類抗疫斗爭史上的偉大奇跡。
敢于斗爭是趕考之路的決勝利器。面對偉大復興征程,《決議》提出兩個必須清醒認識:全黨必須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一)決勝未來,必須把準敢于斗爭的方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不能忘了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不能在日益復雜的斗爭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共產黨人的斗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大方向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二)決勝未來,必須站穩敢于斗爭的立場。為誰斗爭關乎斗爭的政治立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而斗爭是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鮮明政治品格的價值標準。
(三)決勝未來,必須弘揚敢于斗爭的精神。必須敢于與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作堅決斗爭,打好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必須敢于與各種歪風邪氣作堅決斗爭,敢于批評、敢于較真碰硬,構筑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生態。必須敢于與各種錯誤思潮和政治觀點作堅決斗爭,用真理駁倒謬論,用真相戳穿謊言。必須敢于與自我作堅決斗爭,堅決清除自己思想上的灰塵和利益上的羈絆。
(四)決勝未來,必須有增強敢于斗爭的本領。社會實踐是檢驗敢于斗爭、敢于勝利鮮明政治品格的唯一標準,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政治品格只能在增強斗爭本領的實踐中鑄就、在勇于擔當作為中提升。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實踐中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一線、急難險重任務中真刀真槍磨礪,真正鍛造成為烈火真金,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優秀戰士。
決勝未來,只要我們把握新的偉大斗爭的歷史特點,抓住和用好歷史機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凝聚起全黨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