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終不渝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就一定能夠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的接續性與完整性,就在于在精神上必然且主動選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實質上就是為人民立言的一種價值觀、制度和運動,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說到底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
回望歷史,中華民族探索偉大復興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1840 年,鴉片戰爭開啟了中華民族“三千余年的一大變局”。中國自身歷史發展的慣性被打斷,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這一變局下,中國進行的一系列具有應激反應性質的自強運動均效果不佳。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探索民族復興提供了理論支撐和道路指引。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民族獨立、人民幸福、國家富強為目標,先后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探索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我們黨著眼新時代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堅持把經濟建設作為發展的第一要務,為人的現代化發展夯實堅實的物質基礎。堅持推進思想解放,促進人民思想意識的現代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內在精神軟實力與外在物質硬實力的有力結合。堅持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全面推進公民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中國共產黨把民心作為最大的政治,譜寫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拯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現代化建設,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歷史篇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是被實踐證明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它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愿,不僅走得對、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夠走得穩、走得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它既指明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也彰顯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人類已經步入新的文明時代,實現民族復興,必須使中國社會實現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甚至更高級的文明的徹底轉型。因此,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實質是以社會轉型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歷程。建國之初,我國效仿蘇聯模式建立中央指令性計劃經濟,通過內部積累,推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高速工業化戰略。1954 年的“一化三改”與“四個現代化”建設目標中,工業建設都處于首要位置。但是這種模式的弊端是產業比例嚴重失衡,“重工抑農”破壞了農業生產的良性秩序。早在1955 年底,毛澤東同志就在黨內率先提出要變“以蘇為師”為“以蘇為鑒”,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大問題。毛澤東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之后,我們制定了調整產業結構均衡發展目標,提出抓重工業建設的同時,決不能忽視生活資料的生產,適當地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設定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戰略,確立了社會主義各項基本制度,為改革開放打下了基礎,提供了經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與“開放”這兩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的重要支柱,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于對國情與規律的認知,鄧小平同志把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內涵做了調整,即“小康之家”。同時,他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把我國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目標更細化,為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歷史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社會生產力,釋放了人民的工作熱情,推進了經濟的兩輪驅動,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此后,我國開始考慮“盤活一盤棋”的問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新三步走”設想的提出,現代化的目標從“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轉變,都標志著我國的現代化開始向縱深發展。新世紀的到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消除我國現代化發展過程所隱含的“經濟發展一條腿長、社會發展一條腿短”,提高現代化的品質問題擺在黨和國家的面前。胡錦濤同志指出:“發展絕不只是指經濟增長,而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發展。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全面小康”的“全面”不僅是經濟的普惠,更是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全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保持追求民族復興的戰略定力,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發有為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輝煌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結論,也是現實的必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抉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我們必須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又是我們開創未來,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初心使命,積極謀求民族復興,堅持問題導向,積極解決社會問題,努力探索道路,凝聚發展智慧,帶領中國人民走科學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在指導理論上和實踐導向上就預示著發展的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我國發展的穩定力、執行力、動員力與凝聚力,保障了發展利益人民共享,是穩定性與活力性的統一、民主性與集中性的統一、一脈相承與與時俱進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明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取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復興之路的力量之源、執政之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規律。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重要的成功經驗和需要長期遵循的方法準則。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我們黨很好地處理了物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關系,堅持物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統一。我們黨認真把控外部壓力與內生動力的關系。面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機遇與挑戰,堅持深化改革,做大做強自己的內循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營造開放、合作、共贏的發展局面。我們黨統籌協調當下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通過戰略引領,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并不斷優化升級戰略規劃布局,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辯證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斗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