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鵬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挑戰,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跡。”這一重要論述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團結奮斗的偉大精神,凝結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深深熔鑄于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液,是全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追求。
團結奮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團結一心、同舟共濟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基因。“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崇尚團結的真實體現。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建三峽、修高鐵、辦奧運,還是“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蛟龍”入海,都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真實印證。特別是在面對重大自然災害時,中國人民顯示出高度的責任意識、自律觀念、奉獻精神、友愛情懷,鑄就起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精神防線,書寫了“人心齊,泰山移”的恢宏史詩。
愛國主義是各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歷史證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實現這一目標,必然存在許多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必須依靠團結奮斗,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勇立潮頭、奮勇搏擊。
進行偉大斗爭需要團結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當前,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面對各種重大斗爭考驗,必須弘揚團結奮斗的精神品質,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不斷奪取偉大斗爭的新勝利。
建設偉大工程需要團結奮斗。只有切實加強黨的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才能夠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時代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是尖銳的、嚴峻的。新的征程上,必須弘揚團結奮斗的精神品質,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道理,增強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政治自覺,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繼續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保證全黨的團結統一,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推進偉大事業需要團結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致力于在更高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造福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當前,我們面臨的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目標任務、主要社會矛盾都發生了新變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弘揚團結奮斗的精神品質,把握時代特點、直面時代課題,在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中不斷展現蓬勃的生機活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新局、譜新篇。
實現偉大夢想需要團結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跨過了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創造了一個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進道路上,必須弘揚團結奮斗的精神品質,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廣泛凝聚共識,堅持實干興邦,以奮斗開創未來。
團結就是力量,奮斗開創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靠團結奮斗創造了輝煌歷史,還要靠團結奮斗開辟美好未來。”只要14 億多中國人民始終手拉著手一起向未來,只要9500 多萬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與人民心連著心一起向未來,我們就一定能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續寫偉大勝利的榮光!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是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本點,絕對不能有絲毫動搖。實踐證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創造歷史偉業的關鍵所在。前進道路上,必須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引導海內外中華兒女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集聚起守正創新、共克時艱的強大力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進道路上,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不斷增強各民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要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特別是要從青少年教育抓起,加強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學習以及民族團結教育,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心中裝著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腳踏人間正道,我們信心十足、力量十足。”前進道路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各族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要從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夯實團結奮斗的制度基礎。制度,最能管根本、管長遠。制度優勢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是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基礎。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前進道路上,要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高舉團結的旗幟,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切實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要堅持大統戰工作格局,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完善照顧同盟者利益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健全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制度,凝聚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力量,謀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要充分發揮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優勢,提高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識。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繼續在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上走在前列。
講好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頑強奮斗,戰勝了來自國內外的一系列風險挑戰,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譜寫了人類歷史的新篇章。前進道路上,要充分宣介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治國方略、中國成就、中國貢獻,特別是要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努力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