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福建省武夷山實驗小學 福建武夷山 354300)
小學教育穩步發展的進程中,新課改提出了明確要求,主張教學過程中高度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從個人意識、表達能力以及自主認知等多個方面詳細分析,落實好具體的培養工作。整個實踐環節,小學語文教育備受矚目,成為熱議的焦點,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不能始終沿用刻板教育理念,打破填鴨式學習的禁錮。新時期,語文教學應該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教師要引領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融入語文的世界。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規律和關系的反應,它是智慧的最高表現,其基本過程是人類通過分類與綜合將事物分成同一類別、通過比較和分析中得出同一類事物的相同特征和關系、在通過抽象與概括將事物的共同特征和關系用最簡單的形式表示、最后通過具體化和系統化將這些得到規律和關系應用到解決的問題的過程中。一般人認為數學等理科是培養思維的科學,但在新課程的改革背景下,所有課程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語文教學也不能僅僅強調讀、寫,而需要向更高層次教學目標發展,也要起到培養學生思維的作用。如在小學階段寫作文是多數學生的弱項,一提到作文學生就開始“頭疼”。很多學生寫的作文僅僅是記流水賬,又或是其他范文的拼湊,不能稱之為好的作文。而好的作文一定是經過構思,而不是各種華麗辭藻組成空洞的文章,所以在寫作的過程中就是對思維的培養和鍛煉。又如,很多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籍,甚至在課堂上偷偷地看課外書,但是當你讓他介紹這本書的梗概時,卻說不出所以然。這是因為這些學生在閱讀中更多是帶著一種好奇的心理去閱讀。雖然好奇的心理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源動力,但是在閱讀中僅僅有好奇而沒有思考,那么學生將難以在閱讀環節獲取經驗,掌握相應的寫作技巧。可見思維的培養應是語文教育目標之一。但思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具有內隱性、簡縮性,其培養和評價都需特定的方法和策略,本文根據多年的經驗,總計在閱讀中如何培養思維的少許方法和策略。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亟待提升,但這又是閱讀學習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學生深入學習的關鍵能力。為此,教師有必要加強學生思維能力與認知能力的訓練。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閱讀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認知能力。教學活動實際開展時,教師要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分析,結合教學的目標、內容等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巧妙的問題,將教學內容融入問題中,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鍛煉自主思考以及探究能力。通過思考學生的思維就會產生碰撞,在對問題思考與探索的過程中,其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升,通過解決問題,學生的認知能力能夠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開放性與啟發性,讓學生能夠通過問題敢于積極發表個人見解。這樣可以更好地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可直接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確保綜合水平穩步提升,給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課時,當學生閱讀完文章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大家了解什么是納米技術了嗎?”“納米技術的作用是什么?”通過這兩個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意識,激發學生對文章進行細讀的興趣,學生可以在細讀的過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在學生閱讀完文章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出:“作者眼中的納米技術是怎么樣的?文章中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納米技術?”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有了一步步深入的思考,通過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保證學生在思考以及探索環節尋找到問題答案。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設置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的了解文章的內涵與思想情感,全面掌握文章的主旨,提高學生閱讀學習的效率,也能深入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幫助他們發展閱讀能力,強化思維認知。
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適當設定形式,結合模式適應性分析,保證教學設計更加符合實際,避免生搬硬套。教師和學生可以在群文閱讀中互相溝通與交流,例如閱讀到《“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教師要倡導學生回憶自身經歷,避免限制于課文內容上,通過闡述自身感受,真正體會到父愛如山的內涵,了解母愛如水的溫潤細膩。群文閱讀中看重的便是開放與靈活,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各抒己見,結合所見所聞溝通交流,保證加深對內容的感悟。
語文活動開展時,閱讀理解并沒有固定的答案,一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設定出開放性題目,在尊重學生想法的基礎上,倡導他們表達自身認知,闡述獨特見解?!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比如學習到《兩小兒辯日》時,教師可以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們積極探索,表達實際的看法和意見,在相互溝通與交流中激發探索欲望,確保學習成果更加顯著。只要教師們的點撥到位,學生們便會有所收獲,真正的感知到尊重與主體價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理解能力的培養是關鍵,教師要抓住適宜思路落實相關行動,由此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對于很多事物的了解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及提升,從而加強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多數教師都會選用講解與分析的方法進行閱讀教學,這樣的教學形式普遍都是逐字逐句的分析,但是很容易影響學生的情感體驗,可阻礙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深入解讀。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地運用到學科教育中,受到眾多教師的青睞與學生的喜愛。為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學習信息技術技能,創新教學形式,讓信息技術和教育實踐密切聯系,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穩步提升。教材為至關重要的載體,可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教材中有著眾多優秀的文章,在題材選擇、教育影響上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講,由于各方面因素使他們不能完全的掌握和理解文章的內容,所以,教師要看重現代技術的優勢之處,促使學生接觸到理想情境,正確感知文章主旨與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的融合可以將一些有難度的、抽象的語文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和形象。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很多學生沒有去過小興安嶺,所以對文章中描寫小興安嶺的段落不能很好的理解。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小興安嶺的現實景象展示給學生,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了解,能深刻掌握文章的主旨與思想情感,進而提高閱讀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視頻、圖像、音頻等技術,將文章內容適當呈現,體現出直觀特色,通過為學生創建特定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該情境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中獲得豐富的感官體驗與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
學生開放思維的培養,一套開放化的評價體系同樣尤為重要。在教學評價工作中,相對完整且可靠的評價方案,可以讓成果及時展示出來,也能獲取最中肯的結論,是遵循評價標準的基本保證。因此,在踐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評價方式的開放化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筆者認為,在評價方式開放化方面,重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注重。第一,重視口頭與書面評價形式的完美結合??陬^評價的主要特點就是情境性、直接性、快捷性和高頻性等,口頭評價就是教師評價的有效方法,但是也要重視尺度和標準。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交流可以貫穿始終,教師要做出正確的評價和分析,有效的口頭評價能夠激發起學生們的主動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但應該注意的是,口頭評價也存有一定的弊端,比如隨機性和無記錄性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使用環境,所以要結合具體情況分析。開展教學評價活動時,要適當引入書面評價的形式,將二者密切結合,確保整體效果更加理想,發揮出自身的強大功能。書面評價中,教師應看重語言的使用要求,多采用一些鼓勵性語言,即便是批評也要注重語言的委婉。第二,了解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結合的意義,評價并不只是教師的專利,始終要明確一個原則,即學生才是評價的主體。因此,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要努力地保證學生們的參與,注重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兩種評價方式的有效結合,促使學生發揮出主體價值,擔負起評價職責,實現自我反思。通過合理科學的評價模式,形成一種積極、民主的評價關系,這對于學生更好地熟識自我、樹立自信,進而獲得更好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
因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理解能力亟待提升,所以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難免就會遇到無法完全理解語句的含義及其他的問題,這對小學生的思維拓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為提高小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并激發其不斷探究的欲望,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便可通過為小學生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啟發小學生,使其在如臨其境的體驗中加深對文章內涵及主旨的理解。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分析,閱讀教學要抓住適宜的思路開展活動,也就是看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將其閱讀面適當拓寬,提高閱讀量,同時閱讀引導,提升學生閱讀品味,提倡讀好書、多讀書。基于教育發展的切實需求,如何閱讀使作為有效解決淺閱讀、碎片化閱讀以及偽閱讀等問題的良方,在當下也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加強學生的引領工作,同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高效閱讀的自讀行為,促閱讀能夠真正地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快樂之旅。在新的教育環境下,教師若是一味地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則會直接降低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則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閱讀素材,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其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并傳授其一定的閱讀技巧,以此才能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