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楠,肖揚,嚴安,生曉迪,孫星怡,王怡,郭利平
(1.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藥學部,天津 300250;3.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天津 301617;4.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天津 30012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或因冠脈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病[1]。其病理基礎是以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和管腔縮小,在動脈內膜上脂質積聚呈黃色粥樣的斑塊為特點,大致可歸為中醫“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等范疇。國醫大師阮士怡教授融古貫今,從“積證”角度審視動脈粥樣硬化,創造性提出了“脈中積”概念,強調了“益腎健脾,軟堅散結”治療大法,并依此法創制院內多種制劑,如補腎抗衰片,降脂軟脈寧Ⅰ~Ⅳ號,用之其效甚著,前期大量的研究證實了“益腎健脾、軟堅散結”法可以通過干預巨噬細胞自噬和極化,改善血管周圍炎癥,抗氧化應激等多途徑發揮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2-4]。阮教授畢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引領了中西結合之路,基于“益腎健脾,軟堅散結”法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是其一大學術亮點,為中醫防治動脈粥樣硬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郭利平教授為阮教授入室弟子,秉其思而傳其精,并結合其多年臨證經驗,融承繼拓,化為己用,現系統總結從“積證”理角度認識動脈粥樣硬化,以傳承發揚其學術思想,為廣大醫者提供借鑒。
《難經》對積聚的特點有詳細描述?!峨y經·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理。”“積證”的特點為痛位固定,多為臟病,屬血分。“聚證”為痛處游移,多為腑病,屬氣分?!毒霸廊珪しe聚》曰:“由此言之,是堅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積?!蔽麽t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以動脈內膜上脂質積聚呈黃色粥樣的斑塊為特點,若血管內皮受損,脂質入侵,可致血管日益狹窄,引起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等。阮教授認為痰瘀熱毒等有形邪積聚腹部可形成有形包塊,若積留脈中,與脈絡搏結成塊,則表現為脂質條紋和纖維粥樣斑塊,故提出“脈中積”概念。另有學者指出痰瘀互結,積久成形,有形有征,形成“脈積”“脈積”發于不同部位,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如“心脈積”,可引起胸痹心痛等癥;“腦脈積”可發為頭暈、頭痛、偏癱、記憶力減退等癥;“腎脈積”可有頭暈頭痛,血尿[5]。無論是“脈中積”還是“脈積”,根據病理特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都屬于“積聚”中“積證”范疇。
《靈樞·百病始生》曰:“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積皆成矣。”《古今醫鑒·心痛》曰:“心痹痛者……素有頑痰死血?!碧的獪弥找猿煞e,發為心痹痛?!毒霸廊珪しe聚》曰:“皆積之類,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靜也?!比粞谎洠浹庖?,產生瘀血,損傷脈絡,心失所養,可導致胸悶、憋氣、胸痛等癥狀?!夺t林改錯》重點強調了瘀血在積聚病中的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認為“瘀血致毒”會導致血液流變性異常、血栓形成及冠脈狹窄。若津液代謝失常,便可轉化為污濁之痰而黏附血管脈絡,痰飲和瘀血膠著,兩者既是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常相兼為患,形成堅固之物附著內皮下,逐漸發展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研究顯示痰瘀證與血脂、糖代謝、血流動力學改變及炎癥密切相關[6]。
《景岳全書·積聚》曰:“蓋積者,積壘之謂,由漸而成者也。”“脈中積”的發展有漸積成病的過程。初期痰濁在脈道積留不去,血液黏稠,應于高脂血癥和脂紋期,此時內皮功能紊亂,白細胞募集,脂質進入內膜被修飾;中期痰濁阻塞氣機,血流不暢,血運下降,瘀血漸聚,痰瘀互結,形成“脈中積”,應于纖維斑塊和粥樣斑塊期,此時平滑肌細胞遷移,動態基質合成降解。后期“脈中積”日久化熱,火熱妄行致積聚糜爛,應于斑塊出血或破裂期,斑塊整體破裂,血栓形成。
《黃帝內經》對“積證”的病因病機有諸多記載,如《靈樞·百病始生》記載:“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留著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薄柏蕷馍銗帲瑦幧労労畡t血脈凝澀,脹則腸外之汁沬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端貑枴ご谭ㄕ摗吩唬骸罢龤獯鎯龋安豢筛伞!薄懊}中積”的發病是內外因共同的結果,在外為感受風寒之邪,在內為臟腑虛損,致血脈凝塞,積滯不行,留于脈內。此外,“脈中積”的發生還與飲食、勞累、情志等因素相關。如晉代葛洪在《抱樸子·極言》中指出:“凡過食則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彪S著時代生活的改變,人們多食油膩,精神受壓,起居無節,增加了“三高”疾病和情志疾病的發生,加速了患病進程。
究其根本,阮教授認為腎氣盛衰與人體動脈內皮生長以及衰老有密切關系,與“后天之本”的脾相互為用,二者不可分割。“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為先天之本,人體系統的生長、發育和老化都與腎精有關,腎之元氣元精為十二臟之化源,心賴之則君火以明,可見腎與心密切關聯,若腎氣衰心陽亦弱。脾為水谷之精,生化之源,而脾之運化又依賴腎之陽氣,腎氣既虛,累及脾陽,脾不上輸水谷精微,則心無所養。另一方面,脾腎為水液代謝重要臟腑,若脾腎失調,水液運行失常易生痰濕,阻滯脈絡,氣血運行不暢,久則瘀滯,痰瘀互結,使心之脈絡不通,而發為胸痹之癥,因此“脈中積”病機屬本虛標實,其本在于腎脾二臟,因其虛所產生之氣滯血瘀痰凝是標[7]。
有學者提出脾腎—脈與血管內皮祖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的一體觀,認為脾腎共同滋養血管內皮,如脾腎兩衰,脈道失養,易使循環內皮祖細胞減少、微血管稀疏[8]。阮教授認為當重視脾腎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4.1 “益腎健脾”治“積之本” 動脈血管內環境穩態關乎斑塊的形成、發展和破裂。如動脈內皮細胞出現功能紊亂變化,通透性增加,迫使脂質更易于沉積在內皮下,使血管內膜變厚并硬化,管腔發生狹窄。因此血管內皮如筑墻之藩籬,通過調補脾腎,可達到提高人體正氣,固護血管血皮,延緩血管老化,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9-10]。臨證可選用茯苓益氣健脾利濕,《用藥心法》記載茯苓“益脾逐水,生津導氣”;白術去諸經中濕而理脾胃,用茯苓白術相伍減少“脈中積”生痰之源,取四君之義。藥理研究顯示茯苓酸和白術均能夠有效改善內皮細胞凋亡水平,減輕內皮的氧化應激反應[11-12]。痰瘀之積源于脾,而本于腎,臨證可選用杜仲和寄生壯腎中精血充養血脈,載氣通營脈中,兩者均可降血脂和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13-14]。若累及腎陽者加附子、肉蓯蓉補腎助陽。附子既能補助腎陽,亦能溫熱脾胃。前期課題組研究表明肉蓯蓉與維生素E功效相似,能顯著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降低平滑肌細胞內過氧化脂質含量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5]。
4.2 “滌痰化瘀”散“積之標”《靈樞·經絡》篇指出:“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脈中積”發病部位在于脈道,是以痰瘀互結壅塞脈道導致的冠脈狹窄,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通過化瘀祛痰可暢通脈絡,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懊}中積”初期以痰濁留脈,瘀血漸積,脂質條紋逐漸形成,此時病情尚輕,可用瓜蔞薤白半夏湯或二陳湯為底方,酌情加入石菖蒲、膽南星、萊菔子或蘇子化痰散結;用失效散、血府逐瘀湯或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祛瘀通絡。中期痰瘀互結,積塊已堅,塊益增大,斑塊始成,用預知子、石見穿、三棱或莪術破血滌痰散結;后期日久化熱,火熱妄行致積聚糜爛,斑塊破裂,在軟堅散結基礎上加用牡丹皮、夏枯草、連翹、郁金、白蘞、虎杖或青礞石清熱散結。如痰瘀互結,已有化熱之象,可提前使用清熱散結之藥,視病隨證治之,不必拘泥。
4.3 “軟堅散結”祛“積之固”“脈中積”之標為“痰瘀”,而痰瘀形成的堅固之物附著脈道,具有堅結難移之征,不散其外在堅結,其內痰瘀之結勢必難消。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結者散之”“堅者削之”治則,采用“軟堅散結”法以祛“積之固”。“軟堅散結法”是“癭瘤”“積聚”“癥瘕”等病的重要治法之一,適宜疾病譜包括內、外、婦等90余種疾病[16]。循證醫學證據表明軟堅散結法的臨床研究呈快速增長,該法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如今逐漸應用到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中[17]。李東垣云:“癭堅如石者,非昆布不除,正咸能軟堅之功也。詳其氣味性能治療,與海藻大略相同?!眲用}內膜的斑塊堅硬難移,臨證可用昆布、海藻或炙鱉甲破積軟堅。鱉甲咸,微寒,入肝腎經,《神農本草經》記載:“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核)、惡肉。”昆布和海藻均含有多糖成分,能調節脂質代謝、抗血栓、抑制細胞炎癥、阻止巨噬細胞向泡沫細胞的轉變來預防抑制斑塊的生長[18-19]。
患者男性,66歲,于2020年8月12日初診。主訴:間斷胸痛伴左肩胛疼痛1年?;颊咭蜷L期勞累后突發胸悶憋氣,就診于當地醫院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V3-6導聯ST段壓低0.2 mv,T波倒置,心肌酶(-)。冠脈造影示:冠狀動脈左主干(LM)未見明顯狹窄,左前降支(LAD)中段狹窄55%,右冠狀動脈(RCA)近段狹窄65%。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及硝酸酯類藥物,疼痛仍反復發作。既往高血壓病史10余年,現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血壓控制在 140/85 mm Hg(1 mm Hg≈0.133 kPa,下同)左右,吸煙史30余年。現癥見:間斷心前區疼痛,持續30 s~10 min,發作時伴左肩胛疼痛,嚴重時冷汗出,心慌,氣短,納食減少,夜寐可,小便調,大便黏,唇周黯,舌暗紅苔黃膩,邊有齒痕,脈沉弦。血壓:142/90 mm Hg,心率:75 次/min。西醫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中醫診斷:胸痹心痛病,脾腎兩虛證。治法:益腎健脾,祛瘀化痰,軟堅散結。方藥如下:桑寄生 15 g,茯苓 15 g,白術 10 g,預知子 15 g,丹參 15 g,郁金 15 g,紅藤 12 g,海風藤 12 g,昆布10 g,海藻 10 g,夏枯草 10 g,白蘞 10 g,紅景天10 g,虎杖 10 g,桂枝 10 g,威靈仙 10 g,石見穿10 g。7劑,水煎400 mL,早晚分服。
2診(2020年8月26日):患者自覺心前區痛感略有減輕,精神好轉,晨起口干,納食增多,小便正常,大便干燥,舌暗紅,苔黃,邊有齒痕,脈沉弦,血壓135/82 mm Hg。原方去白術,加瓜蔞10 g,枳椇子10 g。14劑,水煎400 mL,早晚分服。
3診(2020年9月19日):患者自覺胸悶胸痛較前明顯緩解,肩胛疼痛減輕,無明顯心慌,仍有倦怠乏力,納寐可,二便正常,舌暗,苔薄,邊有齒痕,脈弦,血壓128/80 mm Hg。上方去瓜蔞,加黃芪30 g,玫瑰花10 g。7劑,水煎400 mL,早晚分服。
4診(2020月9月25日):患者日常活動無明顯心前區疼痛癥狀,活動量增加后可有短暫胸悶,氣短之癥,休息可緩解,納寐可,二便調,舌淡,苔薄,邊有齒痕,脈弦,血壓125/79 mm Hg。守方繼服14劑以鞏固療效,囑其休養。2021年3月隨訪,患者病情穩定,生活質量較前明顯改善。2021年6月再次隨訪,患者規律服用降壓藥物,血壓控制穩定,復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大致正常心電圖,余未訴明顯不適。囑其節飲食,暢情志,不適隨診。
按語:患者年過八八,《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八八,天癸竭,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氣既虛,脾陽失溫煦,脾不上輸水谷精微,則心無所養;脾腎失調,水液代謝障礙,痰濁內生,痹阻血脈,血行不暢,久病成瘀,痰瘀膠著,故令胸痛,上肢麻木疼痛,心慌,氣短,納少;舌暗紅為“瘀”,苔黃膩為久病痰瘀化熱之象;脾腎兩虛,氣血不充,故令“脈沉”“弦”主痰主痛,四診合參,辨為脾腎兩虛證。治以益腎健脾,軟堅散結。方中以桑寄生益腎;茯苓、白術和紅景天健脾絕生痰之源治療“積”之本;紅藤、海風藤和威靈仙通絡止心痹痛;用丹參、郁金、虎杖、預知子和石見穿活血滌痰痰散結,昆布、海藻、白蘞和夏枯草軟堅散結,俾痰瘀結聚之固。2診患者心前區疼痛感緩解,口干,大便干燥,加瓜蔞蕩痰濁之膠膩,潤腸通便;枳椇子生津止咳,利大便。3診患者諸癥已明顯好轉,故去薤白,半夏,加黃芪補肺脾氣,加玫瑰花疏肝行氣,使補而不滯。4診患者諸癥悉除,守方繼服以鞏固療效。
從“脈中積”角度認識動脈粥樣硬化拓寬了中醫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的思路。筆者認為“脈中積”病理表現以痰濁結聚為主,與脾腎兩臟密切相關,治療要本于先天與后天,通過益腎健脾法保護動脈內膜不受損傷,增強內皮的抵抗力,預防脂質的入侵,這也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的新途徑。值得注意的是,痰瘀之結堅固,非“軟堅散結”不消。“軟堅散結”法旨在抑制、消減斑塊,立足于患者功能結構的遠期效果。前期課題組已經證實了“益腎健脾,軟堅散結”法能從保護血管內皮,減少脂質沉積,逆轉斑塊等多方面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臨床上值得推廣,但仍需要更多的基礎實驗和臨床研究證實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為中醫藥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提供更多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