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糧食安全乃“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這充分表明了糧食安全對國家發展穩定大局的極端重要性。黑龍江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將深入實施“糧食安全保障工程”作為首要任務安排推進,充分體現了省委堅定不移扛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強力推動龍江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的堅強決心和發展信心。
“十四五”時期,全省農業農村系統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扣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戰略定位,聚焦“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戰略要求,把糧食保供重點放在穩住面積、提高產能、提升品質、延伸鏈條上,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核心區,提升糧食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國家糧食供給的“安全網”和“護城河”。到2025 年,全省糧食綜合產能將達到800 億公斤以上,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更加穩固,讓中國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努力推動高質量保供,實現糧食安全保總量、保多樣、保質量同步推進。
堅持把保總量放在保供的首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忘記歷史、盲目樂觀,不能今天溫飽無虞,就忘了昨天餓肚子的滋味。“十三五”時期,盡管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總體還是緊平衡,未來一個時期會越來越緊,產需總量缺口還會擴大,結構性矛盾還會凸顯,因此必須不斷打牢糧食安全基礎,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要堅持把保總產量放在保障糧食安全的首要位置,千方百計穩面積、提單產、上產能,建設國家粳稻口糧戰略保障基地和玉米、大豆優質糧源生產基地,開展耕種管收全過程精準管理,嚴密防控病蟲害,強化農業防災減災,確保全省糧食產能要達到800億公斤,糧食產量穩定在750億公斤以上,實現糧食總量充裕、穩中有增。
堅持把保多樣作為保供的應有之義。口糧的絕對安全與其他農副產品密不可分,如果其他農副產品供給不夠充裕,口糧安全勢必要受到很大威脅。要把保多樣作為滿足消費者對豐富多樣農產品需要的重要舉措,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證糧食數量基礎上,根據市場供需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引進培育高產量、高質量、高營養成分的新品種,增加肉、蛋、奶、蔬菜、鮮食玉米、食用菌、馬鈴薯、小雜糧種植等多樣性供給,提高供給體系的適配性,實現糧食種類多樣、數量豐富。
堅持把保質量作為保供的重要任務。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中國人民正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加快轉變。要順應人民對農產品營養健康安全新期待,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創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2025 年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突破1 億畝。要把質量安全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開展“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加快完善農業標準體系,構建起“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追溯機制,確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只有把這兩個要害抓住了,才能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才能從基礎上、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要多措并舉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需要。黑龍江省地處東北黑土區核心,典型黑土區耕地占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6%,保護黑土地的任務最重。要圍繞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大力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因地制宜、分級分類,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綜合措施持續改善黑土地耕地質量,新建與鞏固并重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深耕培土秸稈還田的“龍江模式”和稻田培肥“三江模式”,落實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責任體系。到2025 年,全省要建設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1 億畝,耕地質量平均提高0.5 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1 克/千克以上,真正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使我們腳下這片黑土地不變薄、不變瘦,越來越肥沃。
要集中力量抓好現代種業創新。種業安全直接關系產業安全和糧食安全。要統籌發展要素,集中資源力量,實施現代種業創新提升工程,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推動國家級、省級良種基地建設,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確保重要農產品種源自主可控。要把實現農業科技現代化作為提升糧食產量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路徑,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大力推廣先進栽培技術,提高科技到位率,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加強現代農機裝備制造和應用,擴大高端智能農機比重。加快農業產業數字化步伐,依托省級農業大數據平臺,推進“農業信息一張圖”和“云網一體化”。
緊緊圍繞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探索構建“三鏈同構”的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要著力提升價值鏈。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是黑龍江省農產品的金字招牌。叫響“龍字號”農產品品牌,就要大力實施品牌強農行動,增加優質綠色和特色農產品供給,加快構建以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產品品牌為基礎、企業品牌為支撐的農業品牌體系。具體來講,就是要叫響五常大米、海倫大豆、綏化鮮食玉米、伊春藍莓等區域公用品牌,積極培育糧油和肉蛋奶等“大而優”的大宗農產品品牌,創建“小而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造北大荒、完達山、飛鶴、九三、金谷農場、黑森、大莊園、元盛等一批競爭力強的企業品牌,促進農產品價值鏈的躍升。
要加快延伸產業鏈。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實現一產接“二”連“三”,全鏈條“吃干榨盡”。深入實施“十百千”培育行動,圍繞玉米、大豆、乳業、肉類等重點優勢產業,實行產業鏈鏈長制。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科學引導加工產能向農產品主產區、優勢區集聚。確保到2025 年,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集群規模突破萬億,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成為全省第一支柱產業。要做大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項目招商,重點圍繞高端肉牛、高端嬰幼兒乳粉、生豬、肉雞、漁業等10 個重大項目,持之以恒抓招商促發展、抓項目增后勁,全面掀起招大商、引大資的新熱潮。
要完善優化供應鏈。聚焦做好糧食市場和流通領域的文章,推進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一體抓好糧食收儲加銷。加快構建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和骨干銷售渠道,扎實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支持數字物流配送中心建設,逐步實現供應鏈智能化。加強農產品市場交易平臺建設,打造區域性農產品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深入實施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和“互聯網+高質量農產品”行動,深化產銷區產業合作、農企銜接,開拓銷售市場,加快破解農產品上行難題。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輔之以義、輔之以利”,調動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錢掙,讓糧食主產區不吃虧。
輔之以義,壓實種糧責任。糧食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主體執行力的提升,離不開有效工作機制的支撐。要完善穩糧抓糧工作機制,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始終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號工程,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持續加大糧食生產投入力度,落實好產糧大縣財政轉移支付和獎補政策,壓實各地重農抓糧的義務責任,強化黨政聯動,形成抓糧合力。
輔之以利,讓種糧者增收。輔之以利,就是要讓農民種糧不吃虧、有錢掙、盡可能多得利。要建立農民種糧保障機制,推動政策保本、經營增效。構筑種糧補貼、信貸保障、保險支持“三位一體”政策體系,落實落靠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等扶持政策,繼續創新農業“大數據+金融”支農模式,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要培育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繼續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龍江模式”,通過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層次、低成本的社會化服務,推動農業節本增效,將小農戶導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