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川川,彭明躍,巫盛聰
(隴川縣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中心,678700,云南隴川)
云南省隴川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一個邊疆多民族農業縣,總人口18.14 萬。全縣土地面積1 873 km2,地形大體是三山夾兩壩,縣域內亞熱帶氣候特征明顯,土地肥沃,農業生產自然資源豐富,具有土地開發成本低、適宜發展綠色產業經濟的巨大優勢和發展對外貿易經濟的口岸區位優勢。縣內農作物主要有甘蔗、水稻、玉米、堅果、煙草、茶葉、蠶桑、蔬菜、水果、冬馬鈴薯、油菜、咖啡等,其中水稻是隴川縣種植面積第二大的農作物。隴川縣已被列為云南省商品糧基地縣。2021年,全縣種植水稻9 494.2 hm2。但是隴川縣水稻生產面臨著機械化水平偏低的突出問題。從作業水平上看,隴川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79.08%,其中種植機械化水平只有30.8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生產環節上看,水稻耕整地機械化水平為100%,收獲機械化水平為99.45%,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如何提高隴川縣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是農業相關部門需要重點突破的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其他產業轉移,人工、農資價格不斷上漲,水稻生產效益不斷走低。為進一步實現水稻生產的節本增效,確保糧食穩定、安全生產,必須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隴川縣委、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安全,重視農機化發展,對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一直給予政策、項目及資金扶持,并鼓勵、引導涉及水稻生產的社會各界給予支持。特別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以來,更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的購機熱情,各類農業機械化生產裝備快速發展。近年來,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社會各界達成廣泛共同認識,齊心協力努力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機械化育插秧、機械化旱直播、植保無人機飛防、機械化收獲、谷物機械化烘干等得到迅猛推廣應用,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成效明顯。水稻生產過程中的耕整地、中耕管理、收獲等環節都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但是,在水稻種植環節上,機械化生產水平依然較低。
2020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為9 580 hm2。完成水稻機械化耕整地面積9 580 hm2、機械化種植面積1 023.67 hm2、機械化中耕管理面積9 580 hm2、機械化收獲面積9 573.33 hm2、秸稈機械化處理面積9 573.33 hm2,谷物機械化烘干6 200 t,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3.19%。
2021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9 494.2 hm2。完成水稻機械化耕整地面積9 494.2 hm2、機械化種植面積2 923.93 hm2、機械化中耕管理面積9 494.2 hm2、機械化收獲面積9 441.61 hm2、秸稈機械化處理面積9 441.61 hm2,谷物機械化烘干8 000 t(谷物機械化烘干能力達12 000 t,機械化烘干水平達到2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9.08%,同比增長了5.89 百分點。
近年來,隨著隴川縣水稻種植環節的機械化技術和裝備不斷推廣應用,全程機械化生產得到快速發展,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各環節生產機具裝備齊全。
2020年,全縣拖拉機擁有量達到13 475 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 797臺,小型拖拉機10 678 臺),水稻種植機械發展到116臺,水稻聯合收割機有470臺,全縣擁有植保無人機53 架、噴桿式噴霧機2 臺、動力噴霧器156臺,糧食烘干機(塔)有8 套。
2021年,全縣拖拉機擁有量達到13 563 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 857臺,小型拖拉機10 706 臺),水稻種植機械發展到152臺,水稻聯合收割機有422臺,全縣擁有植保無人機60 架、噴桿式噴霧機2 臺、動力噴霧器151臺,糧食烘干機(塔)有12 套。
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并進一步實現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對生產經營模式和生產服務主體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的單家獨戶分散經營和土地碎片化生產管理模式主要缺點表現為:各自為陣、盲目發展機械裝備,缺乏統一的作業方式和標準,作業質量得不到保證,生產效率和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機械化生產優勢得不到體現。這樣的作業服務模式已完全不能適應當前農業機械化高速發展的要求。
在全縣社會各界已形成快速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共識的基礎上,為盡快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充分發揮機械化生產的效率和效益,促進全縣水稻產業實現健康、穩定、高效生產,隴川縣結合生產實際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根據適度規模化、耕地宜機化、生產措施標準化等高效機械化生產要求,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項目試驗示范等方式,采用合作化經營、土地流轉承包、生產托管等手段,引導種植戶、農機戶、社會組織等按照機械化生產要求成立新型生產、經營、服務組織,開展水稻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能力建設,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已初步具備水稻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條件的新型生產經營服務主體。
隴川縣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生產發展得到國家、省、州、縣的高度重視,農機和種植技術推廣部門、種植生產企業、農機產銷企業、廣大農戶、農機戶、農機和種植合作組織等社會各界,在水稻生產的耕整地、中耕管理、收獲已實現機械化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目標,全面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機具的示范推廣和生產技術模式、裝備配套方案的探索,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和耕地宜機化建設,適合大中型機械化裝備作業的農田面積不斷增加,耕地宜機化程度不斷提高。
雖然通過農機技術推廣部門的長期努力,隴川縣水稻種植環節的機械化技術和裝備不斷得到推廣應用,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得到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受農民的科技素質、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全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1]。
(1)由于長期受傳統耕作模式的影響,加之科技意識相對薄弱,很多農戶一時難以接受機械化育插秧,導致機械化種植水平低,種植機械化裝備數量不足,現有裝備的生產能力、生產效率及效益沒能充分發揮。
(2)水稻生產效益低,農戶種植水稻意愿不高,水稻僅用作自己家庭口糧或計劃小春經濟作物種植生產所需耕地的前茬作物,難以有計劃地形成規模化高效生產。
(3)土地經營分散,單家獨戶分散的生產模式導致碎片化種植生產,品種、種植時間、農藝措施不規范、不統一;還有不少耕地宜機化程度與機械化高效生產不匹配,機耕道路、排灌溝渠不配套或配套不合理,不利于機械化高效生產。
(4)高效生產能力建設不足,經營服務組織發展滯后,無法充分發揮機械化高效生產的優勢,滿足不了發展需要。
(5)部分農戶對機械化高效生產認識不足,對新技術、新的經營生產模式接受度不夠,應用不積極。特別是對機械化種植技術、生產托管服務、規模化生產節本措施等認識不足。
(6)機械化生產模式探索、生產措施的融合、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生產試驗示范推廣、專業化合作服務組織培育和服務能力建設等資金投入不足。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以及農村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單家獨戶分散式經營的農業生產效益將不斷降低,農戶會不斷通過土地流轉、生產托管、合作化經營等方式促進適度規模機械化生產的形成,進一步達到節本增效的生產目的。
高標準農田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基礎。加快土地流轉進程,促使耕地不斷集中,形成適度規模機械化高效生產,對零散、異形、坡度較大的田塊進行“小并大、短變長、彎變直、陡變緩”改造,達到適合機械化生產的面積要求,不斷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提高農田建設標準和質量是當務之急,促使耕地適應機械化高效生產的要求,為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奠定堅實基礎[2]。
隨著適度規模生產的推進和耕地宜機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高效機械化作業條件更加完善,高效生產機具將被更多地投入生產作業,其中:耕整地機械將以復式作業機械為主,機械化育插秧及機械化直播等機械化種植技術和裝備得以快速推廣應用,植保、施肥等中耕管理機械將以植保施肥無人機、噴桿式噴霧機、高效精準施肥機等高效作業機具為主,機械化收獲和秸稈綜合利用實現復式作業,谷物干燥將轉向以烘干作業為主。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將達到90%以上。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離不開現代高性能農業機械的支撐。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機械裝備質量,研發一批適應山區小地形農藝要求的中小型、輕便型農機產品,更要努力提升大型機具的作業性能和效率,向高智能、高性能、高可靠性方向發展[3],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目標的實現提供硬件保障。機械化信息化加快融合發展,自動駕駛拖拉機、無人插秧機、植保無人機等智能農機裝備得到大量推廣應用。
圍繞水稻生產的需要,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不斷解決水稻各生產環節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難題,不斷優化升級水稻生產裝備,推廣先進適用的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機具,進行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生產模式的探索。在水稻主產區建立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點,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發揮樣板的示范輻射效應。
通過培訓會、網絡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加大對農民、農機化服務組織的培訓力度,把農機化技術培訓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加大培訓力度,同時要加強農機技術推廣隊伍的知識更新和業務素質提升建設,培養一支既有理論水平和專業知識又有實踐技術基礎的農機技術推廣隊伍,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順利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4]。
在一定的農田區域內,采用工程技術措施,進一步改善耕地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完善田間道路及配套排灌系統,進行耕地宜機化改造,擴大農作物生產地塊面積,使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與機械化生產要求相適應。
從生產環節上看,隴川縣水稻耕整地機械化水平和收獲機械化水平已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種植機械化水平卻遠遠低于全國水平,水稻種植是制約全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薄弱環節。對不宜采取機械化育插秧的地區,探索水稻直播等輕便化種植方式,努力突破,全面提升全縣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進一步培育、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培育一批專業化服務、經營良好、規模較大、服務全面、效益較好的農機專業合作組織,促進全縣農機作業服務的合作化、專業化發展,提升農機作業服務的水平、質量和效益,從而進一步帶動全縣水稻機械化生產的健康、快速發展。
鼓勵和引導農戶、農機大戶、專業合作組織開展全程生產托管,發展農業生產托管聯盟,制定農業生產托管的標準和規范,開展互助性、合作化生產經營,或通過自愿流轉土地的方式,培育數量更多、規模更大的生產大戶或生產合作組織,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建立“合作社+托管員+農戶”生產模式,推進機械化高效生產[5]。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隨著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不斷發展,水稻生產效益將得到顯著提高,生產用工需求必然不斷減少,進一步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生產的節本增效,提升生產效益,提高農民的糧食生產積極性,進一步確保糧食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