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衍,李 龍,王 運
(1 建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 建德市建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311600,浙江杭州)
近年來,建德市為破解山區土地碎片化難題,防止農地拋荒低效,深入推進設施草莓“標準地”改革,通過統一流轉收儲、統一規劃建設、統一產業布局、統一招商引資,初步發展設施草莓“標準地”364 hm2,實施招商項目14個,總投資2.2 億元,運營效果明顯。預計3年內建成其他農業“標準地”2 333 hm2,持續撬動農業產業變革重塑。
建德是“中國草莓之鄉”,在業界有“南建德北丹東”之美譽。建德草莓始種于1982年,是我國最早發展大棚草莓種植的縣市之一?,F有本地種植面積600 hm2、異地種植面積4 666.6 hm2,種植規模僅次于遼寧丹東的東港市和安徽合肥的長豐縣,列全國第三。建德草莓異地種植覆蓋了全國27 個?。ㄗ灾螀^、直轄市),并走出國門到達烏茲別克斯坦,是全國草莓異地種植最成功、規模最大的縣(市)?,F有莓農5 330 戶、13 660人,有企業15 家、專業合作社48 家、家庭農場18家,形成了一批草莓特色鎮、專業村,圍繞草莓全產業鏈的產值超過40 億元。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該市創新謀劃設施草莓“標準地”建設計劃和實施方案,明確新流轉的土地全部納入農業“標準地”建設范疇,讓荒地變良田,有序推進耕地連片流轉,并形成設施草莓“標準地”布局圖和項目庫。設施草莓“標準地”是解決當前農業產業散亂、無序發展的新探索。一是整體規劃擴面發展。基于該市土地資源相對散亂、體量偏小的現狀,通過圍繞農業主導優勢產業進行整體規劃,大力推進優勢農業產業“標準地”建設,2020 年起該市累計規劃建設10 個“標準地”,總面積達364 hm2,發展草莓特色農業產業,作為草莓小鎮的延伸和補充。目前,首批“標準地”已投入運營,草莓產業擴面發展效果顯著,優勢產業發展得到進一步鞏固。二是統一把控產品品質。通過“標準地”建設引導草莓這一優勢產業入園發展,并在品種種苗、水肥灌溉、綠色防控、采收儲運等方面由園區管理團隊進行相對統一的服務管理,便于在上市周期、果形大小、色澤口感等方面進行分類把控,產品質量安全方面進行統一管理、集中溯源,生產高品質的草莓產品。目前入園主體全部實現標準化生產、溯源化管理。三是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標準地”作為該市草莓產業統一的對外展示形象,在設施化生產水平、優新種苗品種、投入品管理、廢棄物處置、草莓產品品質等方面都用最高水準進行要求和管理,給予消費者最好的實地體驗,為建德草莓品牌形象提升提供直接動力。
一是在生產端,搭建“草莓大腦”。與阿里云合作打造全國首個“草莓產業數字化平臺”,包括產業資源智能管理、種植預警與防治、銷售數據科學決策等板塊,目前已在全國27 個省市安裝傳感、監控等智能設備,匯聚全產業鏈20 余項數據,服務2 000 多戶建德莓農。二是在銷售端,開拓“數字超市”。打入杭州、上海盒馬等新零售渠道和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實現草莓銷售模式向以盒馬生鮮為代表的新零售商、以天貓、京東為代表的新電商、以電商直播和社區團購為代表的新銷售模式轉變。新的數字化銷售渠道的價格比傳統農批市場高30%以上,帶動全市草莓整體價格上升15%左右。三是在管理端,創建草莓數字化平臺。為莓農提供市場、技術和相關政策等信息服務,推廣應用精準化和水肥一體化施肥、病蟲監測和生物防治等技術,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和“數字農安APP 平臺”,實現質量監管信息化和數字化。
一是主培品種從“日系”向“浙產”替代。為改變目前國內草莓品種以“日系”為主、種苗退化嚴重的情況,依托浙江省草莓研究院,共同示范推廣具有完全自主產權的全國性主栽新品種“越秀”。目前,該市共種植越秀草莓6.7 hm2,單位面積平均產值達90 萬元/hm2,其表現全面超越日系主培品種。接下來,該市將在新一季草莓季中再推出新品種“建德紅”,并確保每年引進國內外草莓新品種10 個以上進行試驗篩選,在種苗和品種上保持領跑全國草莓產業。二是土地從“自租自管”向“標準地”升級。創新建立農業“標準地”,統一建好大棚、滴灌設施租給種植大戶,推動種植土地從“自租自管”向“標準地”升級,解決當前草莓產業散亂、無序發展等問題。推動草莓和水稻、土豆、玉米等套種,實現“千斤糧萬元錢”糧經輪作模式,確保耕地不出現“非糧化”。三是經營主體從“個體”向“新型主體”轉換。利用集聚區與草莓小鎮創客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換,引進萬畝田(江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天羽農業有限公司等企業,不斷提高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化水平。目前,該市共有從事草莓種植的經營企業10 余家、農創客50 余人,建立草莓專業合作社24 家、家庭農場9 家。四是三產融合延伸鏈條。通過“標準地”的產業集聚,草莓產業上下游得到延伸發展。種苗上,基質育苗首次在草莓上得到探索推廣,解決了大田育苗難題;加工上,引進食品加工生產企業,推出草莓酒、草莓醬、草莓干等10 余種草莓衍生產品,不斷提升草莓產品附加值,其中依托中華老字號“致中和”酒業研發的草莓酒年產能可達800 t,年產值約2.4 億余元;農旅融合上,“水果采摘+休閑旅游” 快速發展,2021 年該市草莓采摘季累計接待游客12.66 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過8 億元,占全市鄉村旅游收入的50%。五是產業幫扶實現地區共富。建德草莓積極參與對口幫扶。2019 年開始,相關技術人員赴黔東南指導當地農戶種植草莓6.6 hm2,涉及低收入農戶337戶,帶動崗位就業50 余人,草莓單位面積產值超75萬元/hm2。2021年,建德草莓種出“新高度”,在四川甘孜鄉城縣海拔3 000 m 的高原上通過種植“建德紅”“越秀”“粉玉”等6 個新品種,單位面積產值超過75 萬元/hm2。
經過40 年的發展,建德草莓有基礎、有效益、有人才、有優勢,但也存在缺集聚、缺加工、缺冷鏈和缺文化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核心技術缺乏、品牌影響力不足等問題制約了草莓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是草莓新品種選育是瓶頸。目前國內種植的主流草莓品種為日系草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草莓品種不多。隨著多年種植,草莓種植暴露出品種種性退化、病蟲害日益嚴重、綜合收益有所下降等問題。加上國外種苗企業已啟動全球知識產權保護,草莓新品種引育引種難度加大。二是莓農自留種苗自繁自育比較普遍。目前,建德本地還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專業科技型草莓育苗企業。莓農憑經驗自留種苗自繁自育苗的比例超過95%,死苗率居高不下,種植風險逐年加大。育苗粗放用地,大多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育苗法”,質量難以保證。三是莓農求穩的心理比較普遍。新品種推廣是把“雙刃劍”,收益高,但技術要求高、失敗的風險也高。傳統草莓品種收益相對穩定,種植技術、種植模式趨于成熟。大多數莓農習慣依靠老經驗、老傳統開展種植。四是種苗經營不規范。建德莓農一般都會涉及種苗銷售業務,但取得“種子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僅5家,不僅如此,取得許可證的莓農也沒有規范使用,種苗交易存在法律風險。
目前該市許多種植基地在數字化管理、現代適用機械引進、生物藥物使用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多數莓農對使用新設備新科技力不從心,部分莓農由于種植面積偏小不愿意購置現代化設備。尤其是草莓和糧食作物的輪作,莓農都知道數字化和現代適用機械可以減少勞動力成本,提高勞動效率,但真正去研究、引進和使用的比較鮮見,適用于大棚內的小型農機缺乏。
社會資本投資草莓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機械化改造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農膜農藥、包裝印刷、規模化包裝車間等配套方面也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設施用房和用于分揀銷售的冷鏈明顯不足,草莓產業的綜合效益還可以進一步提高。
一是強化培育。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力爭建設國家級草莓產學研中心,培育1 家以上育繁推一體化的高新育苗龍頭企業。建立健全草莓“原原種苗、原種苗和種植苗”三級育苗體系,努力打造中國草莓種業發展高地。二是持續引育。持續加強與中國農科院、浙江大學和省市農科院的合作,加大草莓種苗核心技術攻關,每年引進一批國內外草莓新品種進行試種、篩選,加速草莓品種更新換代,不斷增強草莓產業發展后勁。三是優化繁育。大力推廣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建德紅”“越秀”等新品種,力爭在3 年內成為建德的主培品種,實現草莓品種“早中晚熟搭配,特色品種多樣化”科學布局。四是注重優育。高度重視種植苗抗病性攻關,加大對脫毒苗、基質苗培育和病苗快速檢測機構的扶持力度,開展草莓氣象指數保險,穩定莓農育苗收益,打響“建德草莓建德苗”品牌。
推廣建德草莓“標準地”模式,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各地有效利用“兩非”整治后的土地空間,在“存量”用地和拋荒地上建設“標準地”。因地制宜制訂農業“標準地”凈地標準、招商標準,招引本地農戶和社會資本投資開展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各地按農業“標準地”項目用地面積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建設用地。
一是加快推進草莓產業數字化改造。迭代升級建德“數智草莓”平臺,推廣數字技術在草莓種植基地的應用,加快數字草莓園區建設步伐。從精品園入手,在產業資源管理、種植預警與防治、數據決策等方面發力,逐步提高草莓種植區數字化傳感、監控等設備覆蓋面。創設數字化農機服務應用場景,讓莓農一鍵解決社會化服務、農機調用等需求。二是注重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依托現有草莓小鎮、草莓精品園和經營大戶,利用政府之能與市場之手,把科技自主創新作為草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聚焦點,強化新型草莓產業研發機構、技術創新中心和創新聯合體建設。推行“首席專家+科研團隊+草莓師傅+種植大戶”工作機制,加強良種、良法、良田、良機的集成配套,不斷提升草莓產業的數字化、科技化水平。三是鼓勵莓農推進機械化生產。結合設施草莓“標準地”建設,不斷加大生產環節的宜機化改造。特別是對莓農遇到的“不拆大棚種植水稻”的宜機化難題,集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場等多方優勢,在先進適用農機上求突破,讓莓農有機用、有好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