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苗乃樹,許 寧
(1 濰坊市寒亭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61100,山東濰坊;2 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250100,山東濟南)
現代農業裝備代表著農業先進生產力,是提高生產效率、轉變發展方式、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物質基礎,也是國際農業及裝備產業技術競爭的焦點。《山東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18—2025 年)》明確了農業裝備是山東省重點培育的“十強”產業之一,且確立了濰坊市建設全國領先的智能農業裝備產業基地的發展定位。濰坊市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推進農業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了一批智能農業裝備龍頭企業,具備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國際競爭優勢,為建設國際農機裝備產業基地奠定了基礎。
濰坊市農業裝備產業發展強化統籌規劃、創新引領、提質增效、品牌建設等措施,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產鏈協同,要素集聚,本地配套率已超90%,“龍頭企業+本地園區化配套”模式實現全面推廣。現已構建高端引領和適用型產品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著力打造國際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促進農業裝備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世界級先進農機制造業產業集群。
濰坊市區位優越,歷史悠久,產業基礎良好,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全國農業裝備生產總量最大、研發水平領先的產業基地,被評定為“智能農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1]。濰坊市農業裝備產業已成為以動力裝備、谷物收獲機械為主,其他農用機械同步發展、門類齊全的優勢產業,培育出濰柴雷沃等根植濰坊、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與世界級影響力的大型龍頭企業,以及谷合傳動、山東悍沃、山東帥克等國內頂尖農機配套企業,配套完備,產鏈布局合理。據山東農機協會不完全統計,濰坊市現有規模以上農機企業360 余家、農機及配件企業650家,銷售收入超360 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35%。濰坊市現有農機企業各區市分布如圖1 所示。
(1)中心坊子區以濰柴雷沃、山東帥克、谷合傳動等重點企業為龍頭,借助智能裝備產業園、高端農業裝備及零部件配套產業園,重點發展新型高效智能大功率拖拉機、節能環保型中小功率多功能拖拉機、糧食作物高效智能收獲機、大型智能精量電驅播種裝備、液壓翻轉犁等智能農機產品,以及大型輪式拖拉機用電液提升器、轉向驅動橋及其懸浮系統、農業裝備智能控制系統等關鍵核心零部件。依托高新技術開發區、寒亭區先進制造工業園,以濰柴動力為核心,重點發展高效、智能、低排放發動機產品及與之配套的關鍵零部件產品。
(2)東西兩翼農機生產企業以中小規模企業和新興農機生產企業為主,在濰坊市智能農機裝備基地建設中將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東翼”包括諸城、高密、安丘、昌邑等地,高密市圍繞科樂收農業機械(山東)有限責任公司重點發展高效谷物聯合收割機、大型自走式青飼料收獲機等產品,諸城市重點發展農機零部件產品,安丘市重點培育和發展高效、智能、低排放發動機產品,昌邑市重點發展農機零部件產品。“西翼”包括壽光、青州、昌樂、臨朐等地,其中青州市重點發展高效低污染植保機械、蔬菜精細作業技術裝備,壽光市重點培育和發展園藝技術裝備、設施農業裝備,昌樂縣和臨朐縣重點發展農機零部件產品。
(3)創新區域協同合作發展機制,立足于各縣市區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優化全市農業裝備產業布局,引導區域間產業整體升級,培育新興產業特色集群。致力于在產業升級合作、要素資源配置、產業鏈完善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探索,培育整機-農機具和整機-零部件兩個配套體系,努力打造上下游產業鏈集聚、產業結構合理、區域特色鮮明的智能農業裝備產業基地。
濰坊市將新型高效智能大功率拖拉機(117.6 kW 以上)、節能環保中小型多功能拖拉機(29.4~58.8 kW)、糧食作物高效智能收獲機械、大型自走式青飼料收獲機、耕整地種植機械、高效低污染植保機械、蔬菜智能化精細生產技術與裝備等產品作為重點培育產品,將高效智能低排放發動機、大型拖拉機無級變速器、大型拖拉機電液提升器、轉向驅動橋及其懸浮系統、精準作業智能控制系統等作為關鍵核心部件。近幾年,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飼料收獲機械、秸稈壓捆機、糧食烘干機及其零部件的產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成效顯著。
國際農機企業集群化程度不斷提高,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及國際競爭力的農業裝備產業集群。濰坊多家龍頭企業積極建設基于未來的海外業務運營平臺,全方位整合全球高端資源進行屬地化運營管理,在世界農機工業領域具備了一定競爭力和知名度。濰柴雷沃作為濰坊打造國際化高端農業裝備基地的一面旗幟,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布局,持續擴大歐洲、非洲、東南亞等海外業務,2020 年雷沃大中功率拖拉機出口量全國第一[2]。此外,濰坊浩泰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等骨干企業成立了對外合作事業部,部分中小型企業依托行業促進組織成立了農機產品(零配件)出口聯盟,形成利益共同體,聯合開拓海外市場。
一是龍頭企業實力強勁。培育了濰柴動力、濰柴雷沃重工、科樂收、華龍機械等龍頭企業,產業集中度較高。濰柴動力內燃機銷售收入超過濰坊市內燃機行業總收入的90%,而濰柴雷沃谷物收獲機占全國市場份額達70%以上,盛瑞傳動研發的8AT 變速器填補了國內市場中農用自動變速器的空白,改變了國際廠商長期壟斷的局面。
二是產業結構趨于合理。農業裝備產業收入(含內燃機)占濰坊市機械裝備產業總收入的55%,且綜合增長率遠超過全國平均增長率,農業裝備產業是濰坊市支柱型產業。圍繞主導龍頭企業,產業鏈牽引協同效果十分顯著。從整機到零部件、從創新研發到生產制造、從要素采購到產品營銷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90%以上的產業配套都能在集群內部實現。
三是技術創新體系完善。濰坊農業裝備眾創空間、濰城區農機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業載體,以及農業裝備標準化技術平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等創新服務平臺不斷涌現,推動創新要素從單一的個體創新向網絡化的集群創新轉變,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四是人才引育政策開放。濰坊市始終堅持實施開放的引才育才政策,著力圍繞產業鏈構建人才鏈,營造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目前已形成產業集聚人才、人才引領產業的良性互動氛圍,通過“龍頭企業+人才團隊+創新項目”的人才吸附體系,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實現協調發展。
濰坊市農業裝備產業發展從快速增長進入新常態,對標國際化發展趨勢仍存在四大短板。
產業結構有待持續優化。傳統產業結構偏重、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低的狀況依然存在,支撐帶動全市工業發展的項目只有龍頭骨干企業全面參與,其他企業參與度淺,產業趨同現象在一些縣市區比較明顯[3]。
企業創新能力不均衡。新產品、終端產品和成套產品少,部分中小企業沒有研發平臺,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缺少高水平專業研究機構及人才承接平臺,“濰坊制造”品牌效益未完全顯現。
行業秩序不夠完善。濰坊市是山東農機制造的聚集地之一,拖拉機生產企業數量眾多,但是,生產的農業機械以傳統型的為主,重復生產較多,行業同質化無序競爭造成的產能過剩長期存在。
企業國際化程度不夠。濰坊市多數農機制造企業參與國際合作能力較低,能夠主動“走出去”,通過海外并購、國際貿易及外資引進等深層次合作方式尋求轉型升級的企業較少,專業促進機構有待進一步發展。
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進入攻堅期,保障糧食、食品、生態三大安全任務艱巨,可持續穩定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農機工業的發展關乎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全局[5]。濰坊農業裝備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要聚焦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產品,凝聚多方資源,培育行業發展促進機構,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形成助推合力。
(1)以現代傳動與控制技術為核心,向大型、高效、智能型聯合作業方向發展。同時兼顧不同種植區域需求的功能柔性化,實現區域特色化、規模化和高效益。
(2)融合信息、網絡及數字化技術,向高端智能化農業裝備方向發展。發展傳感器及其智能感知技術、總線技術,集成多元信息感知、自動導航、視覺識別、智能決策、自動調控等技術,實現感知數字化、作業自動化、控制智能化[4]。
(3)向全程及全領域的方向發展。全面滿足糧食、油料、糖料、纖維等主要農作物,以及優勢經濟作物、林果蔬菜等的種子培育、耕整種植、田間管理、收獲儲運、農產品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全過程機械化需求。由單機走向全程化,由單種作物走向全面化[5]。
(4)行業競爭加劇和市場全球化。創新國際合作和海外業務模式,通過積極整合國際產品技術、研發資源及國際市場,加快形成專業化、集成化的全球運營體系,走國際化發展道路。
依托山東省農業裝備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濰坊市需及時準確掌握發展新階段,深入貫徹發展新理念,主動融入發展新格局,著力突破關鍵技術,提升制造水平,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重點打造集設計、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智能農業裝備產業鏈,建設競爭力較強、產業集聚發展、富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裝備產業集群[6]。
(1)合理布局產業,推動產業鏈條整體、協同發展。骨干企業重點攻關高端農業裝備和卡脖子關鍵技術;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以生產設施農業與園藝機械、蔬菜機械、畜牧機械等農機具、補短板產品為主,或成為骨干企業的配套廠商:以實現大中小企業優勢互補、協同共贏。
(2)加強研發能力建設,建立試驗檢測平臺,加強關鍵、基礎、共性技術研究。以龍頭企業為主體,聯合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創新聯盟等,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具備重點產品設計、驗證和檢測評估能力。
(3)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升產品質量和可靠性。通過對傳統生產裝備的升級改造及工藝能力建設,推行先進智能制造,提升農業裝備質量和可靠性。持續深化企業領域“機器換人”示范創建,加速智能生產線及數字車間建設進度,助推新舊動能轉換。
(4)堅持節能環保,推動綠色發展。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為目標,推行清潔生產,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