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瑩雪
2022 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我國發展具有“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的重大論斷,對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國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顯著優勢進行了精辟概括和深刻闡釋。“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之一是“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的穩定,是國家發展的前提,是民族復興的基石,是民生福祉所系。新中國成立70 多年來,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不斷進取,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要全力確保社會大局持續長期全面穩定,發揮這一顯著優勢,奮力續寫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新篇章。
回望民族復興的百年道路,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社會的長期穩定。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共產黨扛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四個偉大成就、實現了四個偉大飛躍,讓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邁進社會主義社會、奔向全面小康,成為民族團結、長治久安的繁榮富強國家,一步一個腳印地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成就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保持社會長期穩定的核心力量,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上,必須要堅定擁護黨的領導,必須要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必須要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持續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地生根。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建立起真正讓人民作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利于民族統一和各方團結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這些制度為人民當家作主、為社會主義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為全國人民大團結、為綜合國力迅速增強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證,為中國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建設更加科學完備,各項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民主集中制更加健全。圍繞全面從嚴治黨,將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全面開展掃黑除惡行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持了社會的長期穩定。前進征程上,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將繼續為我國改革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的穩定是江山穩定的根本,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回望我們黨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過程,黨始終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從解放、獨立到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斷提升。我們黨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針對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我們黨始終忠于“為人民服務”的誓言,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中行穩致遠。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夠領導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更大勝利。
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歷史經驗證明,只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采取了一系列的正確措施,著力恢復國民經濟。經過三年的努力,整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較快發展,工業農業生產超過了解放前最高水平,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有了根本好轉,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財政收入、國民收入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1953 年以來,我國已經編制實施了14 個五年規劃(計劃),其中改革開放以來編制實施9 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經過不懈地接力傳承,建成了經濟體量大、回旋余地廣的經濟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面對改革發展中的各種急難險重任務,我們將“不可能”轉變為“可能”,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實現由貧困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社會環境長期穩定與經濟持續發展互相促進。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長期得不到發展,人民生活質量得不到改善,社會穩定就會失去根基。立足新時代,我們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世紀疫情的考驗,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于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同時,我們還要高度重視快速發展中的社會轉型和社會分化問題,在通往現代化的征途中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嚴防社會兩極分化和階層固化等問題的出現,保障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紅利。通過繼續優化社會結構,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認真防范因發展不平衡帶來的風險隱患,繼續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良好態勢,以穩定助發展,以發展促穩定。
以發展成果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國泰民安。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需求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穩定的主要表現在于社會矛盾不斷得到妥善化解,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不斷去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注重發展的平衡與充分,以經濟增長的成果加強民生建設,不斷地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長期穩定。在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的歷史節點,我們依然要清醒地認識到解決民生問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由于很多歷史原因和現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需求依然廣泛存在,要通過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保障制度,化解社會焦慮,消除影響穩定的不利因素;通過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改善人民群眾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等條件,不斷提高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而實現社會的長期穩定、國泰民安。
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中華大地上經過歷史變遷、文明沉淀的基礎上形成的,記載著一代代中國人在此文化背景下共同的民族記憶,是中國人文化自信的根源,最能夠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能夠產生極具凝聚力的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要做好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以文化傳承增進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
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起,我們黨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性地應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讓它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卓越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學習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并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融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思想武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支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弘揚這一寶貴經驗,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聚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重大課題,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進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同向共進、同頻共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堅定文化自信能夠凝聚社會共識,構筑強大中國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以及革命、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支撐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這樣的自信是維系五十六個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家園,使這個民族無論是面對困難險境還是生死存亡都能夠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為中華民族鑄就最穩固的精神城墻,這樣的文化自信形成的民族凝聚力為社會穩定提供堅固支撐。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傳承中華文明,始終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促使人民群眾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緊緊團結在一起。
認識有利條件,是為了更好前進;運用好有利條件,才能更好地奮進新征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發展機遇期,我們要在實踐中用好發展的戰略性有利條件,將有利條件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優勢,乘勢而上、攻堅克難,占據戰略主動,不斷在變局中開新局,共同推動中國復興號巨輪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