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盼
(天水市秦州區林業和草原局,741000,甘肅天水)
花椒原產我國,古代稱為椒、椒聊、秦椒、丹椒、鳳椒等。屬蕓香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為喜陽性樹種,適應性很強。花椒的果實中不僅含有大量的揮發油分,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如每100 g 花椒含有蛋白質25.7 g,脂肪7.1 g,碳水化合物35.6 g,鈣536 mg,磷292 mg,鐵4.3 mg。
近年以來,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掀起了花椒園建設熱潮。截至2020 年底,全區花椒總面積為5 297 hm2,栽培面積在333.3 hm2以上的鎮有皂郊、關子、牡丹、華岐、天水、汪川、大門、齊壽等8 鎮。重點優勢產業帶有藉河北岸片區優勢花椒產業帶、藉河南山片區優勢花椒產業帶、西坡梁花椒優勢產業帶、古集梁片區花椒優勢產業帶、海池溝花椒優勢產業帶、秦州區楊何花椒優勢產業帶、秀金山現代農業示范區等7 個產業帶。據秦州區林業和草原局調查,目前全區花椒園長勢良好,擁有生產潛力的面積有1 785 hm2,符合提質增效要求的面積有267 hm2。
秦州區地處黃河支流渭河水系的藉河流域,年平均氣溫10.72 ℃,無霜期平均為170 d,年平均降水量530 mm,土層深厚,光、熱、水、土、氣等自然條件匹配合理,冬干夏濕,有效積溫高,所以適宜栽植花椒的區域非常廣泛,適宜于秦安1 號、大紅袍、豆椒等多種優良花椒品種的栽培。秦州區也是聯系西北與中原西南的交通樞紐、隴東南最大的商貿集散地,擁有便利的市場優勢。據《齊民要術》記載,“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可見花椒在秦州區栽培已有多年的歷史。在這樣獨特適宜的自然條件下,生產的花椒色澤鮮艷,香味濃厚,出油點多,穗大粒多皮厚肉豐,深受廣大客商的青睞。
花椒在我國種植分布很廣泛,其中太行山區、沂蒙山區、秦巴山區、甘肅中南部、川西高原東部及云貴高原為我國花椒主要產區。泰州區花椒栽植品種以大紅袍、秦安1 號為主,近兩年,也引進了一些優良的新品種,如無刺椒、白沙椒及豆椒等品種。
大紅袍也叫大紅椒、獅子頭、疙瘩椒。它的果實顆粒比普通的花椒要大,果柄短,果穗緊密,皮厚肉豐,色澤鮮艷,麻香味濃郁,油點多,曬干后果皮呈濃紅色,品質上乘;秦安1 號也叫大獅子頭,是甘肅省秦安縣林業局在本縣郭嘉鎮槐廟村發現的大紅袍變異類型;無刺椒是2005 年由陜西省林業技術推廣總站與韓城市花椒研究所從大紅袍種群中選育成功的優良品種,該品種干制比為4∶1,物候期與大紅袍一致,較大紅袍增產約25%,品質優,可達國家特級花椒標準。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秦州區在品種選育、繁殖方法、栽培技術、貯藏加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都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在花椒栽植前,一般提前半年或者一年進行整地,應選擇背風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平坦地。要在伏天全面耕翻,深度要達到30~40 cm,在深翻的過程中667 m2地施入土糞2 500~5 000 kg,最好是在雨季之前把地整好,既可以蓄水保墑,又能使施入坑內的農家肥或者秸稈的莖葉腐爛,盡快地提高土壤肥力。其次,良種是培育壯苗的基礎和關鍵,花椒品種直接關系到所建的花椒園的優劣。播種后,間苗也是很關鍵的一步,按照“早間苗、遲定苗”的原則,在苗木生長初期分兩三次完成。再次,花椒生長期間,要進行中耕除草、定期施肥灌水、修剪和防治病蟲害等管理。
首先,秦州區在經濟林建設經營管理環節中對花椒新技術的研究、引進、示范、推廣都十分落后,這就嚴重制約了花椒產業的優質高效的發展。如品種的老化,區內部分農戶的花椒樹品種是當地的一些老品種,老品種的花椒樹產出的花椒產量低,果實品質低,導致市場售價較低。其次,花椒的采摘較為困難,人工費用很大,一般采摘1 kg 新鮮花椒的人工費用就在8~10元,而5~6 kg 鮮花椒才能晾曬出1 kg 干花椒,所以1 kg 干花椒的采摘成本就達到了40~60元,采摘成本價很高,導致農民的收入較低。再次,秦州區在花椒產業發展中,花椒苗木的培育主要依靠農戶自己進行,在驗收苗木時只簡單地考慮苗木的粗度、高度和根系,這使得栽植后苗木的生長勢、成活率、品質和產量等都無保障。
近幾年氣候變化較大,“倒春寒”現象頻頻發生,遇到這種天氣情況時,群眾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對于花椒樹的管理應對措施滯后,致使花椒大幅減產,甚至絕收。另外,在花椒林的培植經營中,群眾重植輕管,導致病蟲危害嚴重,花椒林長勢差,產量低。
遇到干旱時不少地方的花椒樹發芽、開花、抽梢時間比正常年推遲20~30 d,無法人工澆灌,花椒樹枯萎甚至死亡現象突出。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部分食品加工企業停產,一些餐館沒有正常營業,花椒銷量減少;受天氣因素影響,霜凍出現頻繁,采摘期雨水過多,花椒采收率降低;目前全區一部分花椒園為近年來新栽幼樹園,掛果面積小,產量較低,生產效益還沒有充分顯現出來,一些椒農由于期望值太高,心里落差大,出現了焦慮和消極應對的情況。
由于秦州區為全省扶貧“插花型”縣區,省上在項目下達、資金補助等方面標準較低,加之秦州區財政困難,花椒園建設資金缺口較大。由于沒有相關的經費支持,秦州區花椒產業在開展新型品種的培育、優良品種的引進及先進科技的運用等工作時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后期苗木管理費用嚴重不足,造成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較低,秦州區花椒產業不足以形成優勢,農民的增收效應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限制和阻礙了優勢特色產業的健康有效的發展。
針對近年來秦州區頻繁發生的花椒園干旱、低溫霜凍、冰雹、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需加強花椒園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防災減災集中連片示范區,強化示范帶動效果,降低自然災害對花椒產業的危害。在花椒園自然災害易發生的花椒重點生產區域,積極進行農業裝備的改造和更新,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廣泛推廣和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優良苗木嫁接、壟間覆草、病蟲害防治、黑膜覆草、花椒園覆膜等標準化生產技術,運用花椒精細化管理、低溫霜凍預防、抗旱栽培新型技術,安裝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防霜機,應用開溝施肥機、農藥噴霧機、自動化旋耕機等現代化農業機械。對傳統的產業模式進行優化升級,通過新技術的試驗運用,極大地提高機械使用率,推動花椒園生產機械化發展進程。
扶持花椒繁育基地建設,建立引種馴化中試基地、良種采穗圃和苗木繁育基地。依托天水師范學院、天水市果樹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及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示范基地等經營主體,加快新優品種的推廣。針對品種老化、品質低劣的花椒園,通過間伐、改形、換優等綜合管理措施提升改造。對密閉老劣花椒園,通過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優化花椒園生產環境、應用適用生產技術等措施,提高花椒的產量、品質和花椒園整體效益,創建一批老花椒園改造示范園。
通過天水在線、天水日報、天水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宣傳推介秦州區花椒,以“請進來、走出去” 的方式積極與資金雄厚的大企業進行對接,并邀請區級或鎮級主要領導、知名人士為花椒代言,在豐收季采取直播帶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銷售模式,促進花椒產業的發展。在每年舉辦的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環煙鋪山地自行車騎行、花椒宣傳推介暨招商引資簽約活動等宣傳推介會上大力宣傳,從不同的層面促進花椒產業的發展。延長花椒產業鏈條,以構建“種植-加工-銷售”完整的產業鏈條為目標,推動花椒加工產業成熟發展。圍繞花椒產業發展需求,建立區、鎮兩級技術服務隊伍,以項目為載體,增進與國內外、省內外有關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的合作,進行實用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究,支持建設花椒先進生產技術實驗基地。
農民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整體素質決定著現代農業未來的發展走向。秦州區要將培養一批踏實肯干、敢于創新、善于管理的農民企業家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作為首要任務,通過邀請林業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講解、視頻播放、技術人才現場交流、實地觀摩、田間實踐指導等方式對農民進行深入培訓,增強他們的科技意識,實現科技的真正落地生根,讓農民科學種植花椒,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秦州區花椒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
從宏觀層面來看,秦州區花椒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不僅需要相關林業技術人員傳播優良的栽培技術,還需要提高花椒種植地區農民的技術素質和科學栽培管理水平,并做好后期市場運行,多措并舉真正實現花椒產業的提質增效,使全區花椒產業大幅度增產增收,成為主產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