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龍元麗
(西南林業大學,650224,云南昆明)
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已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有序地實施起來,但是鄉村振興戰略概念的提出到廣大農村的全面振興還任重道遠,需要廣大農村結合自身實際探索鄉村振興的適宜路徑,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村級產業發展已經成為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農村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鄉村振興戰略要想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充分地發揮積極作用,就必須探索更加科學、更加高效的產業發展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積極探索農村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加快農村產業發展現代化進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要任務是產業興旺,農村產業發展是激發鄉村活力的基礎。而要推進鄉村產業興旺就離不開現代農村產業發展體系的構建,需要針對村級產業發展的現狀,通過“一村一品”等模式選準產業發展方向,夯實產業發展能力基礎,強化高質量綠色發展技術支撐,加強品牌建設,拓展營銷渠道,提升現代農村服務水平。
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影響最大的群體是農民。鄉村振興戰略對新時代“三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加明確了農村產業發展在鄉村發展中的重要性和基礎地位。由此可見,農村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而農業農村現代化包括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生產技術科學化、經營方式產業化、產業布局區域化、基礎設施現代化、生態環境現代化、農民生活現代化等內容。要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要從“產業興旺”切入,讓農村真正實現振興。
菖蒲塘村是云南省臨滄市云縣大朝山西鎮的一個高原山區建制村,位于瀾滄江中下游大朝山西鎮東南方,距大朝山西鎮政府所在地11 km,北鄰邦旭村,南鄰臨滄市臨翔區邦東鄉,與邦東鄉曼崗村、那罕村相毗鄰,西鄰大雪山自然保護區,東與景東縣隔江相望。境內地形地貌復雜,山巒重疊,河谷縱橫,土壤條件優越,立體氣候明顯,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境內最低海拔約700 m,最高海拔約3 000 m。年降水量1 500 mm,雨量充沛,濕度大,冬末至夏初日照較多,夏秋雨日多,云霧大,年平均氣溫20 ℃,氣候條件十分適宜種植茶樹。
全村轄有牌坊、菖蒲塘、紅豆山、糯伍、結壩、團田、上帝、曼等8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24 戶1 673 人。
全村土地面積為2 546 hm2,其中,常規耕地面積20 hm2,輪耕荒山面積約5.3 hm2,林地面積約13.3 hm2,村莊占地10 hm2多,茶園種植面積166.7 hm2(其中古樹茶園面積110 hm2)。
(1)種植歷史悠久,在周邊一定區域小有名氣。菖蒲塘村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迄今村里茶樹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茶樹還多有可見。菖蒲塘村最大的古茶樹位于菖蒲塘村糯伍組,地面直徑約85 cm,根圍2.3 m,樹高20 余m,已有近500 年歷史,被譽為“菖蒲塘古樹茶王”,常贏得許多普洱茶愛好者與茶葉經銷商慕名前來觀賞。
(2)茶種品質優良、產量高。菖蒲塘村茶樹品種為大葉種茶,具有較為獨特的品質和特性,表現為:①茶葉品質高、味道好,茶樹芽葉肥大、茸毛密長、節間長、含水量高、嫩莖粗、持嫩性強,其茶多酚、咖啡堿等有機物含量高于一般中、小葉種茶樹,茶產品具有香高味醇、厚重甘甜且耐泡的品質特征。以每年春季曬青毛茶為例,其條索肥壯緊結顯豪,色澤墨綠潤澤,花果香濃郁,滋味濃醇回甘,生津回甘迅速且持久,湯色黃綠明亮,葉底肥厚,深得客戶喜愛。②茶葉產量較高,全村現有茶園種植面積166.7 hm2,春季鮮葉采收量約1.5 t/hm2,制得干茶50 t 左右。③全村倡導綠色環保發展理念,積極推廣綠色種植。如茶農普遍采用人工割草的方式進行茶園除草,摒棄使用農藥除草。
(3)茶葉加工已有歷史,加工產業發展成效明顯。菖蒲塘村茶葉加工產業經歷了鮮葉自足與買賣階段、建廠加工國家收購階段、市場影響初級階段、多產品類型共存發展階段。
鮮葉自足與買賣階段:上世紀70 年代以前,由于受制于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等條件,村民以采摘茶葉鮮葉制成茶產品自用或者將茶葉鮮葉挑至周邊村寨售賣為主。
建廠加工國家收購階段:上世紀70 年代初至上世紀80 年代中期,村里開始購置機器設備建廠加工茶葉。這一時期,茶農將采摘的茶葉鮮葉售賣給茶廠,茶廠以加工紅茶為主,所生產的紅茶產品均由國家統一收購。隨之加工工藝逐步完善和加工水平逐步提高。
市場影響初級階段:上世紀80 年代中期至2010年,在這一時期茶葉加工廠增加到3家,紅茶加工工藝更加科學和完善。1996 年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村里開始制作各類綠茶,如耳環茶、一牙一葉等。
多產品類型共存發展階段(2010 年以來):2013 年市場上開始流行手工炒茶,村里農戶則陸續開始蓋大棚、打灶臺、放鐵鍋進行手工炒茶。目前,全村以加工曬青毛茶、大葉種白茶、紅茶、普洱熟茶為主,遠銷省內外,其中曬青毛茶產量最多,銷售最好。近些年,村委會協調組織開辦了茶藝師、評茶員培訓班,還通過互聯網、匯報表演、參加展覽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村里的茶葉加工企業、農戶手工炒茶等加工的產品,使得“菖蒲塘茶”在省內外有了一定的名氣。
菖蒲塘村的茶產業發展至今,雖然有了一定的資源和規模,茶農也掌握了一定的栽培和加工技術,加工產業也初有成效,營銷渠道多樣化,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影響發展的瓶頸。
隨著菖蒲塘村茶產業發展的不斷推進,帶動了周邊鄉村的茶產業快速發展,但茶產品類同,茶業的“一村一品”特色不夠明顯。目前來看,村級茶產業發展(包括菖蒲塘村)無序和無規現象普遍存在。在農村茶產業不斷加快發展的同時,如何體現和發展“村品”特色,需要通過一定方式進行統籌規劃,尤其是政府引導作用的發揮。否則將會導致農村地區各自為陣、重復建設,使鄉村產業出現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特色不明顯、經濟效益不高、產業不興旺等問題。
菖蒲塘村茶產業鏈間分割明顯,產業鏈短,產業融合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例如,菖蒲塘村茶產業以供應原料、進行產品加工為主,但在“物流、銷售”方面受制于交通條件、現代銷售技術的掌握能力等還不夠暢通,加工的產品以銷售給中間商為主,導致產品銷售價格偏低,部分產品很難找到銷售渠道,產業融合式發展還有待完善。另外,在整合農業資源方面,全村多依靠當地茶產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形式比較簡單,對區域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傳承較少,新元素、新產品與新業態引入不足,產業鏈條有待完善。
品牌打造是鄉村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在菖蒲塘村茶產業經營中,小規模農戶仍然是市場的主體,單家獨戶加工銷售仍然是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這種生產者數量眾多且生產規模小的生產經營模式,導致各自為戰,無法形成規模化的區域品牌。再加上一些生產者品牌建設意識不強,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質量檢測監控跟不上,規范化和標準化缺乏,產品質量難以有效控制,從而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品牌效應不強。
茶產業是菖蒲塘村的支柱產業,當前,亟須針對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優化茶產業發展的路徑。
菖蒲塘村需充分利用茶產業發展特定的地理環境和茶產品憑借獨特資源條件所形成的獨特品質,對兼具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兩個要素進行進一步挖掘和融合,包括環境氣候特色、茶耕文化、景觀文化等的挖掘和融合。
村級或區域內相關村茶產業發展規劃的制訂,應強化政府主導,發揮政策引領作用。探索在一定的區域內政府、各村、各利益團體參加的規劃制訂機制。
菖蒲塘村茶產業的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的產業鏈已有雛形,但在物流和銷售環節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要設法解決影響物流環節的交通基礎設施等建設不足的問題,積極采取培訓等方式,提高茶農應用現代銷售技術的綜合能力。借助延伸茶產業鏈、積極提升產業鏈、整合產業鏈等方式,培育新業態,促進資源要素整合,形成集聚效應,逐步形成全產業鏈的茶產業體系。
“菖蒲塘村茶”已小有聲譽,品牌是質量和信譽的重要載體,維護品牌能夠提高市場競爭力。菖蒲塘村需要充分重視茶產業品牌化建設,遴選出哪些是大宗茶品牌,哪些是特色品牌,積極推進大宗茶產業特色化、特色茶產業品牌化。要完善“菖蒲塘村茶”重點品牌的傳播體系,在拓寬營銷渠道、打造個性化營銷平臺、提升用戶傳播價值等方面,通過現代移動信息平臺,實現服務與傳播一體化。同時,要做好品牌使用的監管,使品牌成為產業開發、市場拓展、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