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華,鐘春燕,孟醒,李霜霜,王茂輝,李珂清
(肇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526070,廣東肇慶)
韭菜花即韭薹,韭菜生長到一定階段時在中央部分長出的細長的莖,頂上開花結實,嫩的可以當菜吃。韭菜花在全國廣泛栽培,亦有野生植株。韭菜花營養豐富,具有生津開胃、增強食欲、促進消化的作用,一般人均可食用。
近幾年,肇慶市韭菜花產業發展迅速,韭菜花種植主要集中在懷集縣冷坑鎮和廣寧縣螺崗鎮,單位面積產量達37 500 kg/hm2,產值10.5 萬~13.5 萬元/hm2,經濟效益高。主要的經營模式是合作社+農戶形式,合作社帶動農戶,合作社向農戶提供技術及種苗,并收購其產品,統一向較發達地區銷售,主要的消費地有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深圳、廣州等地。因種植韭菜花經濟效益高,該產業近幾年處于穩步發展階段。2019年,冷坑鎮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多措并舉整合資源創建懷集縣蔬菜產業園,打造大灣區高端“菜籃子”。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大力促進了韭菜花產業發展,使韭菜花產業從穩步發展階段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據走訪了解到,肇慶市韭菜花種植主要集中在懷集縣冷坑鎮、廣寧縣螺崗鎮。其中懷集冷坑種植面積大約有266.7 hm2,螺崗鎮種植面積為100 hm2。肇慶市韭菜花種植面積較集中,利于集中保鮮及運輸,也利于形成特色小鎮,種植新技術及新品種推廣阻力較少。
肇慶地區種植韭菜花多采用矮壟種植,每年培土1~2次,且培土力度大,厚度達10 cm,至第三年,形成30~40 cm 的高壟。韭菜花屬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較淺,主要分布在30 cm 的土層中,屬于弦狀須根,著生于盤狀短縮莖上[1]。矮壟高培土種植致使韭菜花根系入土較深,透氣性差,易爛根。韭菜花屬于喜肥作物,盛產期施肥頻率大概15 d 施1次,保證營養供應。韭菜花的花薹抽生速度快,收獲時可每天采摘1次,若遇低溫期,隔2 d 左右再采摘,若采摘不及時,花薹老化,會降低商品價值和食用品質。肇慶市韭菜花種植技術相對落后,農業基礎設施較傳統,噴灌及水肥一體化覆蓋面積小,主要的澆水方式是引水漫灌、畦灌。采用漫灌、畦灌方式可使田間病菌隨水漂流,擴大病害發生范圍,且田間濕度過大,也易引發病害;韭菜花每天采收,漫灌后田間泥濘,妨礙農事操作。
肇慶市土地肥沃,土壤屬于典型的南方紅土,歷來是廣東重要的糧食、蔬菜、漁業和林業生產基地。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常年蔬菜種植面積達6.95 萬hm2,產量189.5 萬t,居全省第2位,屬于廣東省農業資源大市和農產品生產大市[2]。
除懷集北部山區外,肇慶以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年平均氣溫20~22 ℃,年降水量一般在1 400~1 800 mm[3]。此外,肇慶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冬季溫度在6~25 ℃,霜凍較少,因此肇慶常年可露地生產大量的蔬菜,不需要依賴溫室大棚。韭菜花種植主要集中在懷集縣冷坑鎮和廣寧縣螺崗鎮。懷集縣擁有廣東省山區縣中的最大平原,面積約400 km2。冷坑鎮就位于盆地平原腹心,地形得天獨厚,平坦開闊,土壤深厚肥沃,自古農業就發達,是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另一個韭菜花主產區位于廣寧縣螺崗鎮,該地山區較多,連片土地面積較少,韭菜花產業發展模式是合作社與農戶合作,農戶利用合作社的技術種植,合作社分等級回收產品,這樣就解決了土地分散、統一化管理難以實現的問題。
肇慶市陸路有321 國道、324 省道、廣肇高速公路、二廣高速公路和三茂鐵路,交通四通八達;水路有黃金水道之稱的西江貫通全市[4];東臨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形成空運體系。以上交通網絡構成了肇慶水、陸、空立體交通。肇慶作為大灣區與大西南地區接壤的城市,與廣州、佛山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可與佛山一體化發展,肇慶主城區到深圳也只需1 h,4 h 即可通達大西南周邊5 個省會城市[5]。懷集縣位于廣東省西北部,正好處在“泛珠三角”咽喉部位,地理位置優越,可形成“貫通粵桂湘、輻射大西南”的立體交通體系,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肇慶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與大西南的聯絡樞紐;肇慶資源豐富,可與珠三角各市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發展和互利共贏,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及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等九個市,面積共5.6萬km2。此區是中國最開放、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
肇慶市是“承接粵港澳、貫通粵桂湘、輻射大西南”立體通運體系的橋頭堡。從全市來看,懷集縣位于肇慶北部;從全省來看,肇慶位于廣東省西北部,是廣東、廣西、湖南三省區的結合部,是粵港澳大灣區連接粵桂湘三省區及大西南的樞紐節點。因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懷集被定位為“肇慶城市農副中心”,成為肇慶市“東融西聯”戰略的重要一環。本地區乃至周邊地區的農產品可通過“肇慶城市農副中心”進出口服務平臺,快速輸送到粵港澳大灣區及海外。據報道,每天經過服務平臺往粵港澳大灣區輸送的蔬菜共20 t 左右,旺季最高峰可達50 t[6]。肇慶韭菜花產業可依托粵港澳大灣區“肇慶城市農副中心” 快速發展,把韭菜花定位為高端蔬菜,通過大灣區服務平臺直接銷售到深圳、廣州、香港及澳門等發達地區,打響肇慶韭菜花品牌,發揮品牌優勢,搶占高端市場,提高經濟效益。
懷集盆地因有綏江谷地作為暖濕氣流通道,其平均年降雨量達到1 754 mm,雨量較充沛;綏江從西北向東南流入廣寧縣,貫穿全縣,形成兩邊高中間低的斜凹地形,受綏江的影響,廣寧縣年降水量也達1 734 mm。但韭菜花兩個主產區的雨水季節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2—3 月及5—6 月[7]。雨季分配不均,給韭菜花種植帶來不小挑戰。肇慶地區種植韭菜花多采用矮壟種植,每年培土1~2次,且培土力度大,厚度達10 cm,至第三年,形成30~40 cm 的高壟。該種植方法致使韭菜花根系較深,透氣性差,一旦遇到連續陰雨,就會出現爛根死苗現象,每年的損失較嚴重。應當選擇土層疏松、有機質含量高、灌水及排水方便的壤土種植。
韭菜花繁殖有兩種方式,即育苗移植和分株移植。4—5 月種植的韭菜花,次年1 月即可抽出少量花薹,2—3 月增產速度慢,3 月以后增產速度快,直至10 月均為高產期,其中尤以7—8 月產量最高。韭菜花屬于宿根作物,一經種植可連續5~6 年采收,第3 年為盛產期。韭菜花選種非常關鍵,更換品種不當損失的經濟效益較大。韭菜類型分為葉用型、薹用型及葉薹兼用型:葉用型葉子茂盛,抽薹少;薹用型葉子較少,抽薹能力強;葉薹兼用型介于兩者之間。目前肇慶市韭菜花品種主要來自臺灣和廣西,不知名品種也存在。經調研發現,一部分品種是葉薹兼用型品種,農戶只收韭菜花,產量低,葉子茂盛,田間濕度大及光照不足,易引發病害。
韭菜花屬于精耕細作類型作物,農村農業設施及機械化程度低,主要還是靠人工完成農事操作。隨著城市化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業勞動力逐漸減少,目前已陷入代際斷層狀態,留守務農的多是老弱病殘人群。勞動力嚴重不足,是限制韭菜花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肇慶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占比最多的是初中文化程度,占比約為56.4%;其次是小學文化程度,占比為35.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5.3%;大專及以上學歷一般不選擇務農,占比僅為0.5%。勞動力文化知識水平普遍低下,受傳統思維影響深,使得新品種及新技術難以引進和應用,與現代農業對接困難。
積極向外地學習先進的種植模式和經驗,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制定適宜肇慶地區的韭菜花標準化生產規范,加強標準化生產的示范推廣,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加強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引導生產者綠色安全生產。政府部門應協助整體規劃布局,劃定韭菜花種植區域,設立專項建立溫室大棚,用于育苗及保護珍稀品種。推行規模化、標準化大田安全生產,為肇慶市韭菜花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肇慶以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適宜種植葉薹兼用型品種,葉片采收后經過15 d左右即可采收下一茬,并可在其間采收韭薹。可根據市場韭菜葉效益情況,調整韭菜葉采收次數。可根據實際情況,種植葉薹兼用型品種及薹用型品種,發展多元化栽培模式,根據市場需求,靈活布局,規避風險,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產業得以發展,龍頭企業帶動是關鍵。因為龍頭企業善于整合資源、鉆研技術,對市場變化敏感,是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基地”的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龍頭企業能夠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克服“小生產” 和“大市場” 的矛盾,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促進現代農業發展[8]。目前,肇慶市韭菜花合作社較多,但比較有代表性、可引領韭菜花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較少。政府應整合資金,支持韭菜花龍頭企業發展,促進韭菜花產業種植、包裝、銷售等環節一體化,做大、做強肇慶高端韭菜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