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越,張成霞,沈昀,孫晏國,王梓豪,楊亞飛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225300,江蘇泰州)
長三角一體化為農業發展帶來全新變局,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用符合經濟和環境發展規律的綠色農業提升中國農業優勢,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必然趨勢。江蘇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緊隨綠色農業發展趨勢,加快現代化生態農業產業建設步伐,向綠色協調可持續的農業方向不斷邁進,針對新時代綠色農業面臨的挑戰,把握好發展機遇,探尋一條協同創新的農業發展之路。
一體化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生產各個環節都產生一定影響。對于農業而言,長三角一體化加速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帶來了三個方面的巨大變化。首先,一體化環境背景讓江蘇省以糧食作物為主的生產模式向以經濟作物為主的模式轉變,棉、油等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豐富了江蘇農業產業結構。其次,傳統的農產品經過加工后經濟價值獲得顯著增長,讓江蘇農業經濟效益獲得大幅度增長。再次,隨著農業技術與觀念理論的更新優化,以種植業為主、種植養殖相分離的農業生產模式逐漸發展為種植業與養殖業并舉的模式。整體而言,長三角一體化增加了江蘇農業生產壓力,也為農業產業生產帶來了更多有益條件,對現代化農業建設具有推動作用。
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對農業生產效率與產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江蘇省位處長三角經濟帶中,其經濟活動為農業生產帶來較大壓力,因此化肥、農藥等的過度使用成為阻礙綠色農業建設的重要障礙,尤其是化肥濫用致使農業污染問題顯著加劇。受到農業產出效益、農業生產成本以及民眾消費水平等經濟因素影響,一些農業生產者棄農務工,導致農業勞動力不足,簡單粗放的生產模式被普遍應用,同時部分農業生產者為了提高農產品產出而使用過多化肥,導致化肥濫用成為普遍現象。尤其在江蘇省作物復種指數較高的情況下,必須施用大量化肥來獲得較高的糧食單產和收益。有關數據顯示,當前江蘇省化肥施用強度在全國范圍內位居前列,部分縣市化肥施用量遠超國家化肥污染防治標準。同時,河網地區漫灌生產方式也導致氮肥等容易隨著水體循環對周邊水域、土壤環境造成污染。
農業污染波及范圍廣泛,對社會影響深遠,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養殖廢棄物更是農業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江蘇省禽畜養殖業發達,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種植、養殖難以兼營的生產模式導致畜牧業與種植業分離,這使種養結合生產模式的養殖廢棄物再利用優勢難以發揮出來。這一養殖廢棄物再利用困難的生產形式對江蘇省如今的農業生產仍然造成影響。同時,隨著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城市肉、蛋、乳等禽畜產品需求飛速上升,為了滿足城市居民需求和保障供應,部分養殖者盲目提升產量并壓縮養殖空間、縮減養殖周期、降低養殖成本,致使禽畜養殖硬件條件惡劣,畜禽易生病,且養殖廢棄物處置裝置配備不達標。如此一來,飼料殘渣、排泄物、病禽畜等的處理往往不能達到生態標準,易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在現代化工業生產背景下,江蘇省要想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機遇,遵循“十四五”戰略規劃要求加快推進現代化綠色農業生產,必須要對農田耕作使用的制度作出適應性調整。一是要形成集約化的土地利用規模,二是要通過土地利用規模的調整套用靈活的綠色循環農業體系,三是要加強發揮農業生產與市場的聯合作用。
土地集約化規模化利用便于農業的科學生產管理,同時還能在養殖、種植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農業等新業態,促進生態鄉村建設,以農業產業興旺吸引更多工商資本下鄉投資反哺農業,推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通過集約化的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帶動綠色農業產業發展,吸引并留住大批農業人才或企業家,實現鄉村科教文衛事業的全面升級,同時有效落實生態化農村建設的思想理念,通過高素質人才的加入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整體素養,促進形成鄉村現代化治理新機制,協調綠色農業生產政策落實,形成農村發展的長效機制。集約化、規模化的土地利用模式有助于可循環、可持續生態農業生產鏈條的建立。通過農業用地的規模化經營,可以在科學規劃種植生產的基礎上配套作物套種和生態養殖,并搭配養殖糞污處理和秸稈收貯處理等設施。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和污染,保持好土壤肥力并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相比之下,散戶型或小規模農業生產方式由于可投入的成本有限,同時在空間條件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不能實現集約型大規模農業生產下的增收增產,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所不足。減少碎片化農業生產模式更有利于生產對接市場,通過連片農地的規模經營,促進規模化的、有實力的企業培育,從而形成專業化市場訂單生產、直接對接市場的模式,提高江蘇農業吸引先進生產力和人才的能力,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綠色農業發展依托于區域產業布局,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受到用地剛性限制,要想促進其農業建設,首先要解決其土地綜合利用規劃的問題,結合長三角地區的區域優勢統籌農業生產格局,實現在適宜的地方生產適宜的農業產品。長三角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天然水環境良好,同時作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在農業生產現代化、產業化的過程中具有顯著優勢。
根據江蘇省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開展的區域土地規劃,可以在傳統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種植外,進一步打造濱江沿海的蔬菜生產中心,并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畜牧養殖,同時,由于江蘇地區多山地丘陵,也可以根據地方自然條件發展節水型的花卉產業和果業。利用地方優勢條件,根據江蘇省區域范圍內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差異性,可以對省內生產用地進行充分合理規劃,讓種植業和養殖業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中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好的生產質量,并在出產優質產品的同時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利用,發展相配套的優勢企業。依托于特色農業生產的加工、運輸企業,以及依托于農業產品生產加工的研究機構,能夠借由江蘇省的便易條件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通過協調勞動力、土地資源、技術和資金等要素,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從而實現產業提質升效技術深化研發的良性循環,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基礎上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實現種植、養殖相結合的現代化綠色農業產業的協調發展。
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區域,其一體化趨勢對拉動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對外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高度契合,在區域內部則表現為經濟生產、商品流通等環節形成有機整體,有效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當前,在生態化綠色農業生產的背景下,減少化肥使用和資源浪費,因地制宜開展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通過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可以從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互促進的角度,推動協調可持續的綠色農業發展。
例如,在調節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與飼料作物種植結構的過程中,選擇需水量較少的牧草和飼料玉米種植有利于促進奶牛、肉羊等經濟效益較高的牲畜產出增長,而禽畜產品深加工轉化為肉乳制品可以使農產品經濟價值再次升值,在這一過程中,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得到有效保障。在環境效益方面,需水少的牧草飼料種植可以減少農業生產流程中化肥濫用和水質、土壤破壞等問題的發生,保護好鄉村生態環境,農業生產中實現對環境破壞的有效控制。在經濟效益方面,優質的農產品產出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效果,而得到加工的農產品的經濟價值顯著增長,與之相關聯的加工、零售、運輸、研究等行業企業產值亦將被帶動提升,同時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亦有助于旅游觀光農業的發展。因此,把握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律是長三角一體化下綠色農業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
長三角區域發展對江蘇省農業建設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在一體化背景下,江蘇綠色農業亦迎來眾多機遇挑戰。江蘇農業的綠色發展、協同創新與當今時代要求高度契合,在新時期現代化經濟建設下具有非凡意義,也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的必由之路。而要建立綠色農業長效機制,推動現代化農業產業創新,必須將農業建設放到社會大環境中去,順應一體化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