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洪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 農學院,719000,陜西榆林)
我國是農業大國,對于農業技術的完善和優化非常重視。在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現代農業除了要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生產以外,還要堅持綠色無公害,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保護環境,因此推廣應用現代綠色農業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
食品安全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食品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與農業生產方式存在關系。積極推廣綠色農業技術能為食品安全及農產品質量提供保障。綠色農業強調尊重自然規律,盡可能減少農藥及其他化學產品的使用,能為農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綠色農業技術的應用可以為農產品質量及安全提供保障[1]。
推廣應用綠色農業技術有助于減輕水資源壓力及土地壓力,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有利于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應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可以推進農業生態化及綠色化,助力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除此以外,在綠色農業技術不斷推廣下,廣大農民能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提高技能水平及增加科學知識儲備,助力農業的發展,這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積極作用。
傳統農業生產的產品缺乏特點,技術應用均等,市場競爭力不強。綠色農業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可以讓農業生產的技術性提高,能更安全、更科學地進行生產,這對樹立品牌形象具有積極作用,能增加品牌效益。例如某市長期種植蔬菜,推廣應用綠色農業技術后蔬菜種植采用無公害生產方式,減少化肥及化學農藥的使用,采用病蟲害綠色防治、輪耕、套種等方式來減少蔬菜種植過程中受到的污染。得益于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該市的蔬菜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樹立品牌形象,市場競爭力增強,銷量也隨之提高。
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任重道遠,需要政府出面,出臺惠民政策,并通過政策扶持來鼓勵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長期以來在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時存在對農戶利益重視不足的情況,農戶短期利益不被重視,這導致農民缺乏應用綠色農業技術的意愿,從而制約了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針對這一問題,政府需要從多方面出臺惠民政策來保護廣大農民的利益[2]。
第一,要建立綠色農業技術推廣基金。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需要資金支持,對農民而言,短期應用綠色農業技術需要付出較高成本,其收益也不高,這造成農民缺乏意愿。基于此,建立綠色農業技術推廣基金,政府牽頭籌措資金來為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保障,這能增強廣大農民應用綠色農業技術的意愿,使綠色農業技術更容易推廣。增加對公共科研攻關的資金支持,用綠色生產資料補貼代替籠統生產資料補貼從而降低農民的成本。
第二,鼓勵企業參與綠色生產資料的研發及推廣。增加對綠色產品品牌及專利技術的保護,從金融及稅收等方面來為綠色生產資料的經營及推廣保駕護航。
第三,區域內掛牌排污權交易。綠色農業技術與污染治理密切相關,傳統農業會對環境帶來較大污染,為了實現綠色農業的發展,需要著手對傳統農業污染進行限制。實施排污權掛牌交易來對傳統農業的污染排放進行限制,從而倒逼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轉型。政府要制定實施細則,對污染排放標準、配套管理措施等進行規范,制定污染排放標準、考核及獎懲細則等,從而對傳統農業的發展進行限制,從污染防治的角度來助力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3]。
強化綠色農業技術的宣傳,這是綠色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途徑。當前多數農民缺乏綠色農業的概念,更遑論認識到綠色農業的重要性,這也對綠色農業技術發揮作用造成制約。要通過宣傳來讓廣大農民認識到綠色農業的重要性,增強其向綠色農業過渡的信心。
第一,要強化綠色農業技術的宣傳。通過網絡、報紙、電視、廣播等多途徑來宣傳綠色農業技術的概念、意義、重要性等。使用經濟手段來推廣綠色農業技術,從而降低阻力。廣泛開展科技示范及技術培訓,用現實成效及典型事例來引導農民,從而推進綠色農業技術的應用。
第二,強化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強化人們的綠色消費觀念,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來助力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消費者認可綠色農業才能提高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的動力。要重視培養消費者的綠色農產品消費觀念,對消費者購買及使用綠色農產品進行鼓勵,強化綠色產品認證,通過宣傳來讓公眾認識到發展綠色農業對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從而增強人們對綠色農產品的消費意愿。
綠色農業推廣的根本在于技術,要以技術為核心,加大對核心技術的研究力度,不斷更新技術,從而減少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重視借鑒、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不斷更新綠色農業技術及理論,培養專業人才,從而助力綠色農業發展。
加大綠色農業技術的研究力度,國家應從宏觀層面進行指導規劃,建設中心實驗室并設立科研專項,對重點課題進行區域分工,跨部門整合和調度科研力量從而提高科研效率,減少重復研究。在積極研發新技術的同時嘗試引進發達國家在綠色農業技術方面的新技術、設備及產品,學習先進經驗,助力標準、產品及技術的接軌。
建立成果轉化平臺助力技術成果轉化。許多農業領域研究成果尚未應用到實踐中,技術缺乏實踐性,沒有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應建立技術成果轉化平臺,助力科研技術成果轉化,從而促進綠色農業發展,不斷提高技術的實踐操作性,為先進技術的實踐應用提供保證。
建設綠色農業示范基地來助力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示范基地在技術及規模上都具有較強的優勢,能發揮出綠色農業技術的優勢來提高經濟效益。
鼓勵農戶到示范基地參觀學習,農戶在參觀示范基地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所應用的技術并進行模仿、學習,通過實地觀摩能取得比口頭宣傳更好的宣傳效果。鼓勵農戶參股投資示范基地的建設及運行,通過規模經營,綠色農業的經濟效益會進一步提高。但普通農戶的生產規模有限,即便是引進、應用綠色農業技術也難以從中得到切實收益,這就要求政府允許、鼓勵農戶參股示范基地、集體產業從而發揮出規模效益,讓農戶從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中得到收益[4]。
建立農戶與合作社、企業利益聯結機制。建設示范基地除了需要國家主導、扶持以外,還需要合作社及企業的加入,可采用土體托管、土地入股及代耕代作的模式來擴大示范基地的規模。制定激勵政策,引導更多農戶參與示范基地建設。
建立健全預警機制來對市場動向及行業發展進行監督,從而為綠色農業產業的平穩發展提供保障。綠色農業發展中,需要建立健全預警機制,準確把握市場信息并進行調整,從而確保綠色農業朝正確方向發展。
綠色農業預警機制中,政府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時,政府要對綠色農業技術的發展方向進行分析,立足于對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向進行引導和調整,從而確保技術能得到合理的推廣。要對科研成果進行分析,判斷其技術是否具備推廣價值,是否已經被取代,進而為精確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提供保障。政府要從法律層面規范預警機制,預防可能會出現的生態危機并制定應急措施,進而為生態安全提供保障。
科技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健全和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推廣和應用先進農業科技、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農業技術推廣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必須加強政府對農技推廣的支持,深化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改革,創新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形成社會化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這是適應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