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興乾
(費縣農業農村局,273400,山東臨沂)
經過長時間研究及總結,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農業生產效率有明顯提升,對耕地資源的保護作用明顯增強,對土地質量的提高以及養分的均衡調整均有促進,尤其是有效促進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對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傳統農業耕作技術在各類農作物種植之前或者前一茬農作物收獲之后,均會對土地進行翻耕處理,以此來實現均衡土壤有機質含量的目的,以達到增加農作物產量的效果。但是該耕種方式在實際作業過程中會對土地資源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壞,對土地穩定性的保持和水土的維護均非常不利。隨著各行各業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農業生產中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農民對于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各類保護性耕作技術也在嘗試應用,且部分技術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已經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能夠盡可能減輕農作物耕種而導致的對土壤穩定性的破壞,還能夠通過各類農產品殘留物的還田處理來優化土壤結構和提高肥力水平[1]。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地區進行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且根據各地區的生態環境特征及氣候特點進行了技術的創新和改良,明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的提升。因此,各個地區需要根據實際農業發展特點及優勢,因地利宜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以充分發揮各類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優勢及特點[2]。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對于水土流失的控制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與傳統耕作模式相比,保護性耕作技術能夠有效實現對于水土結構的保護,土壤的蓄水能力也有明顯增強,可通過農作物秸稈覆蓋土表的方式,降低雨水的流動速度及減少蒸發量,提升雨水的積存量,能夠起到減少水土流失的效果。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對于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各類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之后所分解出的有機質,對土壤結構的調整及肥力的增長均有促進作用。其次,通過秸稈粉碎還田的方式,還能夠有效減少秸稈焚燒情況的發生,對于空氣環境的保護也非常有利。最后,在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時應用各類秸稈還田技術,還能夠減少農業生產中化肥的施入量,避免化肥的長期大量施加而導致土壤中有毒物質增加,這對于農作物品質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3]。
農業產業發展中應用及推廣地膜覆蓋技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通過地膜覆蓋,實現對土壤環境的人工調節,能夠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更為充足的養分、水分供應。但是長時間的地膜覆蓋會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加劇,殘膜回收難度大,尤其是地膜自身的降解性能比較差,地膜長時間在土壤中留存,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導致后期農作物的生長受到干擾[4]。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可提升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同時能夠取代地膜的部分功能,從而減少地膜的使用量,這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非常有利。
3.1.1 免耕覆蓋免耕覆蓋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土壤的排水性能,降低土壤水分的蒸發量,對于土壤蓄水能力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另外,還能夠降低地表的徑流量,避免降水之后大量雨水隨地表流走,能夠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供應,對于土壤含水量的提升非常有利。
3.1.2 殘茬覆蓋殘茬覆蓋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能夠降低土壤因風蝕、水蝕受到的影響,對于水土流失的預防非常有利。殘茬覆蓋技術對于各類農作物種植產量的提升及土壤肥力的提高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生態效益非常顯著。
3.2.1 減少大氣污染農作物秸稈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綠色資源,農作物秸稈通過還田處理,能夠有效避免傳統處理中焚燒情況的發生,減少大氣污染。在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時緩解土壤的板結問題,有利于維持生態平衡和穩定。在實際操作中,主要是將農作物秸稈進行粉碎處理之后還入田中,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氮磷鉀及水分的含量[5]。
3.2.2 增加有機質含量秸稈還田技術的實施對于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增長也有幫助,同時能夠在冬季起到優化土壤環境、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次年春季在農作物種植時可以減少氮磷鉀肥料的施入量。
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實際推廣時,相關研發部門要加強對優質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研究及改進。相關推廣部門則需要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專題知識和實施要點的學習,通過多種渠道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以示范推廣的方式來提升推廣效果。在實際技術推廣時,需要嚴格按照相關技術操作要求開展推廣工作,認真貫徹保護性耕作技術相關的規定和操作要求,真正認識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意義和價值,加強基礎性研究,不管是前一茬作物還是下一茬作物的科學栽培,均有利于保護性耕作技術健康發展[6]。
推廣部門要加強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與培訓,幫助更多農戶認識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優勢和價值,使其積極參與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通過技術宣傳營造良好氛圍,提升技術宣傳的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等各類媒體平臺進行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改變農戶的傳統耕種理念。推廣部門可加強與種糧大戶及農機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組織的配合和交流,通過建立示范區和基地,加大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力度。
需要根據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要求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行政部門在技術推廣中的作用。同時需要根據市場環境完善相關引導措施,堅持以市場發展趨勢為導向強化技術服務工作,完善相關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及實施做好基礎的服務支持工作,積極引導農業大戶和農業生產組織參與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和實施中。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必須需要相應的農業機械,因此要根據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要求加大相關配套機械的推廣力度,完善相關配套服務工作,結合各地區農業實際生產情況,完善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支持體系,更好地保證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有序推廣。
建立和健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研究體系。各個地區的農業生產類型不同,農業發展方向也有所不同,保護性耕作技術在研究和改進之前也需要充分考慮各地區的農業生產特點,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技術的進一步創新和改進。相關部門在實際推廣中需要加強與各地區農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了解農戶的真實需求,安排專業人員深入農戶,進行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指導和推廣,在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質量的同時做好環境的保護工作。
保護性耕作技術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都非常有利,因此需要重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及推廣,在實施時需要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調整、完善技術,有針對性地實施,以達到良好的推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