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琦,肖移生*,任玉璽,朱冬紅
(1.江西中醫藥大學 中醫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4;2.南昌市第九醫院 感染二科,江西 南昌 330006)
2019年底,我國局部地區暴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2019)疫情(簡稱新冠肺炎),并迅速大面積傳播,此疫是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導致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具有人群易感、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危害大等特點[1-3]。目前,新冠肺炎依然處于全球流行傳播狀態。在黨和政府堅強、有力的防控舉措下,我國已基本控制住此疫,但仍有散發病例,防控壓力仍然艱巨。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江西省一些地市也呈暴發態勢,包括江西中醫藥大學在內的江西中醫藥人迅速展開疫情防治工作,第一時間制定出江西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方案,有力指導了全省各地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效果顯著[4]。筆者團隊致力于體質經方辨證施用小柴胡湯加減,結合現代醫學治療新冠肺炎研究,取得了較好效果。本研究歸納總結江西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思想及特色方法,以期為今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借鑒參考。
江西中醫藥界認同本病屬中醫“溫疫”“疫病”范疇,為“疫氣流行”“感天行之癘氣也”。癘氣犯內,裹濕入里,肺失宣肅,氣機不通,必氣滯濕停,困及脾胃,則內生濕毒,郁而化熱;隨病情進展,以致毒熱成瘀,出現高熱、喘息、口唇紫紺、面色藜黑;若邪盛日久,則正氣虛耗,精氣殆盡[5-6]。故此疫涉及傷寒與溫病,應從六經辨證體系及衛氣營血辨證統一進行辨識,此次疫癘之邪同時兼具多性,既有寒性收斂之性,又具溫性疏泄之征;既有六氣之橫向改變,又有衛氣營血之縱向改變;既有形質對氣化的影響,又有氣化對形質的影響,且氣化與形質同時為病。故本疫當屬寒、濕、溫熱、濁毒因錯雜而統一之疫毒,其辨證體系及治療等均應遵從寒溫統一,且強調寒溫統一的立足點為辨證論治、辨證體系之融合[7-8]。
“三因制宜”為《黃帝內經》重要辨治思想,為歷代醫家所重視[9],江西中醫藥界亦注重疫情防治“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雖出現于武漢,但具體治療時需根據時節氣候變化差異、地域病情變化差異、病患個體差異、疾病進展差異等進行隨證加減用藥,以達整體審查之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東方生風、西方生燥、南方生熱、北方生寒、中央生濕”,筆者分析全國各地疫情的“濕、熱、毒、寒、閉、虛”證素,考慮江西偏南,氣候潮濕,認為“濕、毒”為本地疫情的核心證素,防治需結合“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的因時制宜,以及“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的因地制宜原則,將人與自然統一起來進行辨證分析,始終做到知常達變、隨證施治[4,10],以遵循“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的辨治思想。
新冠肺炎病因均為同源疫毒侵襲,病位皆在肺脾胃臟腑,癥狀均有發熱、咳嗽、頭痛等,如同《素問·刺法論》所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但其治法、治則及方藥均有所不同。江西中醫藥界強調同病異治思想在疫病中的運用,尤其注重兩個方面[6]:一是患者體質差異、寒熱虛實區分而治法不同,個體體質特征與其感邪發病密切相關,“同氣相求”“內外相引”,如內寒者感邪易從寒化,內熱者易從熱化。另外,若體質素有氣虛之本者,感此疫疾遂成虛實夾雜且以正虛為主;素有水濕內蘊者,染此疫毒遂以濕證表現為主,證屬實證;平素內熱較重者,患此病則以熱證為主,證候以里熱內蘊證為主要表現。二是病位之表里、上下不同而治法有別,如雖為表里同病,然有患者以表證為主,病位在上中焦,主在上焦,以外感表證為主;有患者處于由表及里而以里證為主,病位在上中焦,主在中焦,表現為入里化熱、中焦脾胃運化失調,水濕積滯、濕重于熱;亦有患者稍有表證,且入里化熱明顯,熱重于濕,彌漫三焦。故本疫治法需同病異治,應辨體辨證,如清代錢潢《傷寒溯源集》所述:“外邪感人,受本難知,因發知受,發則可辨。”
《素問·四氣調神論》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此語強調了中醫治未病的重要性。江西中醫藥界非常注重中醫治未病思想在防疫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4,6,11-13]:一是推進中醫藥預防關口前移,防病于未然、未病先防。主要方法有服用預防中藥,或采用熱敏灸、氣功療法等,通過早期中醫介入調節機體陰陽、氣血以保護易感人群,使之處于“陰平陽秘”平衡狀態,以達“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及時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預防傳染。二是既病防其傳變。《瘟疫論》言:“大凡客邪貴乎早治,乘人氣血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致危殆,投劑不致掣肘,愈后亦易平復;欲為完全之策者,早拔去病根為要耳。”因此,針對已病患者,強調早期診斷和盡早開展中醫藥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需“先安未受邪之地”。本疫的核心病機演變為濕邪阻肺困脾,氣郁不宣,內生濕毒,則化火生熱,以致毒熱成瘀,若逆犯心包,又閉阻氣機,邪熱至盛,熱深厥深,則內閉外脫,故治療此疫需特別防止病邪化熱、成瘀致閉脫。治療原則上需先證用藥,截斷病情;祛邪泄熱,務盡務早;顧護正氣,勿濫攻伐;滋養陰津,貴在未匱。三是瘥后防復。康復期患者及無癥狀感染者多有正氣虛耗、臟腑虛損的表現,若不及時扶正,極易復發或發病。故對此類人群需進行有效治療及健康調養,措施上注重調理陽明氣機,在補肺的同時兼顧補脾,使氣血生化有源則正盛邪去,方能清除體內未凈之余邪,防止新冠肺炎患者核酸復陽。“上工治未病”,江西中醫藥界牢牢把握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的思想,強調防疫重在防范于未然,形成了當地的防治特色,其成效顯著。
在上述防疫思想指導下,江西中醫藥界研制出多種自創方以適合此疫不同階段的防治[4,8,11-14]。一是推薦普通人群預防用方及體弱人群預防用方適用于民眾防疫。普通人群預防用方在霍香正氣散基礎上進行加減,由蒼術、陳皮、藿香、紫蘇、銀花、貫眾、生黃芪組成,具有行氣化濕、解表散寒兼以固表等功效;體弱人群預防用方在玉屏風散基礎上進行加減,由生黃芪、防風、白術、藿香、紫蘇、金銀花配方,具有益氣固表、扶正祛邪、祛濕化濁之功效,用于平素體虛或易感風邪者預防此疫,效果甚佳。二是推薦散寒除濕抗毒方治療輕型新冠肺炎患者。此方基于《金匱要略》之代表傷寒方麻黃加術湯及《溫病條辨》之代表溫病方杏蘇散基礎上組方而成,方中麻黃、桂枝解表散寒,陳皮、半夏除濕化痰,杏仁、紫蘇宣肺止咳,白術、茯苓祛濕滲濕,桔梗、枳殼宣降肺氣等,可針對新冠肺炎患者寒濕蘊肺諸證。三是推薦清熱化濕抗毒方治療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此方由《金匱要略》之傷寒方麻杏苡甘湯及《溫病條辨》之溫病方杏仁湯進行加減配伍而成,方中杏仁、麻黃宣肺止咳,生薏苡仁、白豆蔻健脾化濕,黃芩、連翹清熱燥濕解毒等,全方具有散寒除濕、清熱化濁、抗毒解表等功效。散寒除濕抗毒方及清熱化濕抗毒方的組方均體現了寒溫統一思想,其臨床療效確切,可逆轉病情,有效緩解患者的咳嗽、胸悶、腹瀉等癥狀。四是推薦溫肺化纖湯應用于重癥患者的恢復期治療。重癥新冠肺炎患者多因正氣耗損,氣陰不足,致血行受阻、痰瘀阻絡,最終導致肺纖維化。溫肺化纖湯以陽和湯為基礎加桃仁、紅花、川芎、地龍、土鱉蟲組成,方中麻黃、白芥子、肉桂、炮姜四藥溫通散寒,熟地、鹿角膠補益氣血而養陽,桃仁、紅花、川芎活血化瘀,地龍、土鱉蟲逐瘀散結。全方以補氣養陰、活血化瘀為要,共奏溫陽散寒、化痰行瘀、宣肺行氣,可特異治療恢復期患者的肺間質纖維化、肺部毛玻璃樣變[15-16],其臨床療效顯著,成為疫情發生后江西省批準的首個治療新冠肺炎的法定制劑。此外,對于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需發揮中醫因人施治、辨證論治優勢,做到一人一策,一人一方。
筆者在參與中醫藥救治江西省新冠肺炎患者時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體型中等,其發熱纏綿或自覺低熱、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倦怠乏力、咳喘胸悶,查體舌質淡紅、苔白微膩、脈弦數,且實驗室檢查有肝功能損傷,均與Huang C等[17]的報道相吻合。筆者團隊分析此型病患的四診資料、體質特征等均符合體質經方“方病人辨證體系”的小柴胡湯方證[18],故以小柴胡湯為主加減辨證施治此型新冠肺炎病患發現,此法對恢復患者正常體溫,縮短其兩次核酸檢測轉陰時間,促進其肺部影像學改善,減輕咳嗽等均較國家治療方案有明顯的優勢。筆者分析認為,新冠肺炎患者發病多因正虛邪侵,病機寒熱錯雜,臨床癥狀多變,病變可涉及太陽、少陽、陽明甚至延及太陰四經,根據六經傳變規律,認為本病普通型多為太陽少陽陽明合病,“三陽合病,治取少陽”,故小柴胡湯加減結合現代醫學治療普通型新冠肺炎可取得上述療效。
中藥熏洗早見于《五十二病方》一書,該書指出用中藥煎煮的熱藥蒸汽熏蒸法可治療多種疾病。新冠肺炎患者多有畏寒怕冷、肢體冰涼、肌肉酸痛等狀,江西中醫藥界分析此屬“寒濕”證型,可采用散寒通絡、祛濕化痰之中藥進行熏洗,創新性地研制出“中藥熏洗方”,方中肉桂、丁香、干姜、小茴香、吳茱萸溫陽散寒,當歸、川芎活血通絡,烏藥理氣,艾葉溫經,生姜祛濕化痰[4]。諸藥通過皮膚外治作用身體,疏通腠理、調和脈絡、暢通氣血、驅邪外出,方能寧心安神,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可改善患者癥狀及生活質量,促進其恢復健康,值得臨床推薦[19]。此外,江西中醫藥界研究發現,芳香中藥揮發油具有扶正驅穢、芳香化濕、清肺祛痰、疏肝解郁等功效,據此研制出以肉桂、丁香、荊芥、香薷四味為核心藥對的防疫用芳香中藥揮發油復方,該復方不僅對肺部感染有較好療效,還具有鎮靜、降溫、提高免疫力等作用,醫護人員及病患通過香薰、噴灑、吸嗅等方式將其運用于新冠肺炎防治的全過程,臨床效果較好[20]。
熱敏灸為江西中醫藥界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該灸法通過選擇熱敏穴位懸灸,激發透熱、擴熱、傳熱,從而由經、絡、氣傳導達到遠部熱、深部熱、患部熱,使艾熱產生“小刺激大反應”,從而顯著提高疾病療效。該灸法可用于多種疾病治療,對于寒濕、陽虛、熱癥亦或氣陰不足所致疾病,皆可使用[21]。江西中醫藥界分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特點、病機、病位等,認為本疫濕在三陽,可郁而化熱,濕遏熱伏;濕入三陰,則濕邪傷陽,甄選神闕、天樞穴區進行熱敏灸,可達溫經散寒、溫陽化濕、通絡益氣之效。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熱敏灸得氣率達100%,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胸悶、氣短、腹脹、納差等不適癥狀,治療效果較好,熱敏灸療還可調節情緒、開朗情志,提升患者戰勝疫病信心[22]。
中醫學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的要素之一,亦是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人體為天人合一、形氣神三位一體的生命,有賴于氣的運行、推動和調控,故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23]。此疫毒乃癘氣,裹濕邪入里,以致機體氣機不通,寒濕或濕熱郁閉肺氣,濕阻氣機困阻脾胃、三焦,正氣受損,日久虛耗殆盡精氣神,則危矣。因此,調節機體氣機升降運動對于防治新冠肺炎尤為重要。江西中醫藥界積極組織開展了中醫氣功防治新冠肺炎的臨床與實踐研究,將存念五氣辟疫法、挽耳引鬢升陽法、浴面去肝氣法、干浴勝風寒法等功法[24]及中醫養生操八段錦[25]應用于臨床患者康復治療,以及疫情管控期間民眾的居家防疫。實踐證明,氣功療法可提高臨床療效,減輕患者各種不適癥狀,這與氣功推動體內氣機升降,達到舒展清陽、開宣肺氣、健脾運濕、通暢經絡、強腎歸元等功效密切相關[26]。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江西中醫藥人在國家中醫藥防治方案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中醫學的獨特優勢,遵循寒溫統一、三因制宜、同病異治、未病先防的思想,重視辨證論治,做到知常達變,整體防治與綜合治療相結合,于被動治療中融入主動防治,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療法,如多種特色方藥、中藥熏洗、熱敏灸療及氣功療法等,由此構建了強大的中醫藥防治體系,確保了一方平安,彰顯了中醫藥抗疫的力量。當前,我國防疫形勢仍處于攻堅階段,須嚴格落實“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要求,謹防疫情反復。應對此疫,江西中醫藥界的防疫思想及特色方法有一定參考價值,可資借鑒。
盡管江西中醫藥界的特色療法臨床療效較好,但仍有科學問題尚需深入探索,如方藥的有效成分與抗病毒的關系、熱敏灸及氣功的治療機理,又如小柴胡湯為中醫經典方,其臨床研究十分豐富,但其相關的實驗研究卻明顯不足,有關抗呼吸道病毒機制的研究尤為欠缺。故廣大同仁應加強相關的實驗研究,探明有關機制機理,以有利于各防疫療法的標準化及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