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怡,王永生
(1.南京市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2;2.江蘇省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腕管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神經卡壓疾病之一,主要由各種原因,如外傷、慢性勞損、異常解剖、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基礎疾病,以及醫源性腕管容積狹窄,使腕管內壓力升高,正中神經受卡壓發生充血、水腫、粘連,以至纖維化所致[1]。早期表現為橈側三個手指麻木和刺痛,日輕夜重,丁尼爾征陽性,晚期可出現魚際肌萎縮和拇指對掌、外展無力、握力減弱等。中醫藥對腕管綜合征早有認識,其根本病機為“氣血不足、邪滯筋骨”,即所謂“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治療方法眾多,有內治、外治、內外同治,現通過對文獻的檢索整理,將中醫對CTS病因病機的認識及中醫藥治療本病的臨床進展綜述如下。
中醫學對腕管綜合征尚無統一病名,因外損所致者,可歸于“傷筋”范疇;因內傷、受邪所致者,可歸于“痹病”范疇。結合癥狀,又可歸于“手痹”范疇。歷代文獻對本病缺乏系統論述,蓋以手指麻木疼痛為主要表現者,《證治準繩》引李東垣言:“麻者氣之虛也”“真氣弱不能流通,……故生麻木不仁”,可見,本病的發生多與稟賦不足,氣血虧虛,不足以濡養肢體脈絡有關。另外,元氣虛弱加之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風寒濕瘀流注經脈,痹阻不通,亦可發為本病,如《古今醫鑒》曰:“手足痛而不仁也,蓋由元精內虛,而風寒濕三氣所襲,不能隨時驅散,流注經絡,入而為痹。”因此,本病病因可概括為“不榮則痛”“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為各種原因所致氣血虧虛,精血不足,腕部筋脈失其濡養,筋脈失養引發的疼痛,其痛屬虛證;“不通則痛”為外感風寒濕邪,邪氣留滯于手腕部筋骨,日久氣滯血瘀,氣血阻滯引發的疼痛,其痛屬實證。《實用中醫風濕病學》中將本病按證候分為正虛痹、邪實痹、瘀血(痰)痹三類;徐麗紅[2]通過研究不同證型腕管綜合征患者的神經電生理特點,發現腕管綜合征患者中醫證型與正中神經MCV、CMAP、SNCV、DML水平的改變存在密切相關性。綜上所述,本病屬本虛標實,氣血不足為本,風寒、寒濕、痰飲、血瘀等滯留筋骨為標。
針對CTS的病因病機,結合歷代醫家長期臨床診療經驗,可歸納CTS的治療原則為“扶正祛邪”,通過補益氣血以濡養筋脈,通過祛風除寒、燥濕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祛除邪實,通達血脈。經過長期臨床診療探索,形成了內服、外治、內外同治、針藥結合等特色治療手段,臨床療效確切。
內治方面,歷代醫家根據臨證經驗對本病多有不同的見解,多數醫家從氣虛論治,金元時期的認識更為深入,如金代李杲《蘭室秘藏》中用人參益氣湯治手指麻木;亦有醫家從痰濁論治,如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曰:“取薄桂味淡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術等藥至痛處。”至明清時期,有草烏酒治“手足風濕性疼痛,并治婦女雞爪風”的論述[3]。現代中醫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見解,姚新苗教授將腕管綜合征從“血痹”論治,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為主方,取其益氣和血通痹的功效,同時添加桑枝、羌活等引經藥,使藥力直達上肢病所,如風邪偏重,則適量添加防風、防己等藥物祛風通絡;如血虛絡瘀,則適量添加雞血藤、當歸、川芎等藥物養血通絡[4]。徐毅[5]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皂角刺治療腕部制動的CTS患者,療效滿意。王寅龍等[6]通過觀察患者神經電生理特征,發現黃芪桂枝五物湯內服結合熏洗法可顯著緩解正中神經受壓情況,同時改善CTS患者癥狀,恢復手功能。現代醫學的發展,給中醫治療CTS的療效判定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盛麗等[7]應用中藥損傷散治療腕管綜合征,通過高頻超聲檢查技術,發現治療后橈腕關節平面、鉤骨鉤平面、豌豆骨平面、鉤骨遠端平面以及橈動脈和尺動脈流速、阻力指數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改善,從客觀角度證明了中藥損傷散治療腕管綜合征的確切療效。
中醫對于CTS的治療,最初采用的是外治法[3]。《針灸甲乙經》中記載針刺治療“手痹”的經驗,對于手痹癥狀的描述為:“指臂痛、手不可舉重、腕重急、肘臂腕中痛、肩胛小指痛”,治療選穴有肩髃、曲池、養老、前谷、陽谷等。后世醫家以前人經驗為指導,不斷實踐摸索,唐代孫思邈提出:“大陵,主手攣不伸”“少商,主手不仁”,宋代王執中則提出:“勞宮,治手痹”,明代朱棣等編修的《普濟方》在針灸療法部分對“手痹”也設有專篇論述。可見,歷代醫家對于中醫外治本病療效的肯定。
隨著時代發展,中醫治療方法不斷拓展,包括針刺、艾灸、熏蒸、針刀、推拿按摩等。袁月等[8]通過文獻分析研究發現,現代醫家針灸治療腕管綜合征以局部取穴,輔以循經取穴為主,重用五輸穴等特點,常用穴位包括大陵、合谷、內關、外關、陽溪等。樊葉等[9]通過Meta分析系統評價針刺治療腕管綜合征的臨床療效,包括電生理參數、視覺模擬評分量表、波士頓腕管量表等,結果提示針刺治療腕管綜合征優于藥物治療。蔣遙[10]將96例輕重度腕管綜合征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電針結合井穴點刺放血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對照組電針治療,總有效率77.08%,提示電針結合井穴點刺放血治療腕管綜合征療效較好且復發率低。胡玉祥[11]將150例腕管綜合征患者隨機分成沖擊波治療組、補陽還五湯組、補陽還五湯聯合沖擊波治療組,8周后對比患者神經肌電圖傳導指標及相關癥狀評分,結果表明補陽還五湯聯合沖擊波治療,能夠益氣活血,逐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療效確切且安全可靠。熊萍[12]應用電針頸夾脊結合局部取穴治療腕管綜合征,在緩解疼痛和持續時間方面均優于對照組超短波治療。董貴鑫等[13]運用針刀松解聯合華山正骨流派手法治療腕管綜合征,總有效率達96.8%。廖安庭等[14]通過針刀治療腕管綜合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顯示針刀治療腕管綜合征有效率、治愈率、患者癥狀及功能評分均優于對照組,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陳玲等[15]運用遠道巨刺結合局部針刺治療輕、中度腕管綜合征,總有效率90%,優于單純局部針刺治療,可改善運動性疼痛癥狀,彌補患側針刺法之不足。張莉蓉等[16]采用針灸聯合中藥濕敷治療30例腕管綜合征患者,同時加強情志和康復護理,總有效率達93.3%。
唐代開始,中醫藥在內服基礎上,結合了外治療法,其中針灸治療應用最廣泛,開創了內外同治本病的先河,針灸的療效也曾得到“藥王”孫思邈的肯定,其在《備急千金要方》中云:“針灸攻其外,湯藥攻其內。”宋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創制了多種方藥治療本病,如乳香趁痛散、追風應痛丸、活絡丹、太岳活血丹等,專治因風氣客絡導致的骨節疼痛,可有手指關節拘攣不得伸屈的表現,方藥使用方法為:“先與五香散淋渫,次用活血丹涂之”,是內外同治應用于本病的較早記載。孫湘[17]以推拿按揉、一指禪牽引手法及針刺陽溪、陽池、外關、合谷等穴治療腕管綜合征64例,總有效率為95.3%。馮淑興等[18]用中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內服聯合針灸治療輕中度腕管綜合征患者201例,總有效率為91.04%,結果表明中醫藥內外并治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神經電生理指標。
歷代醫家在運用針藥治療本病的同時,還關注腕部功能鍛煉對本病的重要作用,如《諸病源候論》中記載:“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正坐,以兩手交背后;一手向上極勢,手掌四方轉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這些傳統的養生導引法與現代醫學的精細化功能鍛煉不謀而合,治療與養生康復相結合,有利于患者手功能恢復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復。
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的結合、創新,發展出一套中西醫結合治療CTS的方法,如苗春波[19]對239例原發性腕管綜合征患者采用對照研究,發現采用腕部微創減壓術結合中藥熏洗的治療方法,對于緩解腕管壓力療效好且手術創傷小。宓群峰等[20]對80例腕管綜合征患者采用穴位藥物注射與勞氏特制傷膏結合治療,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達95%,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值得推廣應用。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傳統醫學與現代精密儀器配合使用,既增加療效,也提高了安全性。在肌骨超聲引導下的針刀可視化操作,可提高定位準確度,保障針刀操作的安全性,從而達到實時追蹤、多角度、多切面觀察的優點。戴敏等[21]對40例腕管綜合征患者,分別采用傳統針刀治療與超聲可視化針刀治療,明確了針刀松解腕橫韌帶的療效,且安全性更佳。在中醫外治法基礎上,新增超短波治療,具有刺激腕部肌肉組織和血管的作用,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改善組織營養狀況,提高患處藥物濃度,有利于減輕炎癥反應,可提高本病的治療效果,王小月[22]對48例腕管綜合征患者,采用針刺結合超短波治療,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達93.75%。
中醫藥治療CTS歷史悠久,方法較多,可內服、外治、內外同治或多種外治法同用,簡便價廉,療效明確。隨著現代藥理學發展,中藥對緩解正中神經受壓的藥理作用研究日趨完善,文獻中用于內服、外熏洗治療CTS的常用的中藥,已經通過現代藥理研究得到證實,如防己的有效成分粉防己堿可以抑制細胞炎癥反應;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明確的止痛效果,其機制與調節免疫、減少神經疼痛細胞因子產生相關[23-24];羌活揮發油的主要成分松油醇,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和鎮痛作用[25];威靈仙的有效成分威靈仙總皂苷可顯著增強抗炎、鎮痛療效[26];花椒揮發油及其提取物具有抗炎鎮痛功效,且其作用機制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27]。
孕期由于體內激素改變和水腫等因素,CTS在妊娠婦女中發病率較高[28],妊娠期女性多拒絕服藥或局部注射,中醫外治療法的優勢和特長往往在此體現,如蔡俊磊[29]應用自我理筋治療20例孕期腕管綜合征患者,取穴合谷、太淵、大陵、神門、耳部腕反射區等,收效良好;王運龍等[30]用海桐皮湯熏熨加刃針治療妊娠合并腕管綜合征65例,總有效率達98.5%,其中顯效57例,有效7例;吳家滿等[31]應用電針配合矯形支具治療孕期腕管綜合征,結果顯示療效確切。
合理運用中醫藥治療早、中期腕管綜合征,對于盡早解決患者病痛,具有安全、簡便、效驗的優勢,但由于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方法眾多,尚缺乏統一標準和大型的臨床對照研究數據,日后仍需進一步觀察收集病例,統計相關數據,進一步完善不良事件評價,將中醫藥治療腕管綜合征形成標準化體系,為未來中醫臨床研究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