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靜,徐慧琴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核醫學科,安徽 合肥 230022)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下簡稱住培)是醫學畢業生作為住院醫師在經認定的培訓基地接受系統化、規范化培訓方能上崗成為一名合格醫生的必要途徑[1-2]。我國從2009年起經過規范化制度制定、試行、探索、改革,經過多年臨床效果驗證,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七部于2013年聯合頒發《關于建立住培制度的指導意見》(國衛科教發〔2013〕56號)文件,明確并細化住培要求,首次提出住培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并軌培養的新模式。本文側重分析該新模式下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早期,由于醫院科研指標、畢業任務及職稱晉升等多種原因,學生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用于基礎實驗研究,缺乏足夠的臨床實踐學習,造成一度的“科研熱”,這種模式下必然導致學生的臨床培養不足,臨床技能及能力欠缺,研究生畢業后并不能勝任臨床工作。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國家于2009年將研究生類型明確分工,包括學術型,側重于基礎實驗及科研研究,以及專業型,側重于臨床培養,力在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其中,專業型研究生需先在校內完成半年左右的理論課程,再進入臨床階段學習,要求其能掌握牢固的理論知識及必備的臨床技能,能獨立完成日常診療工作,同時也要求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這與住培中的要求具有較大的一致性。因此將兩者結合并軌進行有利于有效縮短時間,避免資源浪費。并軌新模式下培養的學生畢業時需具備“四證合一”,即畢業證、學位證、執業醫師資格證及住培合格證書,缺一不可。
并軌培養模式雖然大大有益于臨床技能及診療水平的提高,但是現實狀態往往是學生需要全天候地在不同臨床科室學習、輪轉,缺乏系統化科研訓練的時間和機會,學員參與科研意愿不高。有報道顯示,專業型研究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科研思維短缺,獨立完成課題設計及研究操作的能力有限,同時對當前先進理論及研究熱點了解不深,這種臨床與科研的不平衡發展將大大限制其在臨床工作中的深化進步[3-4]。
目前重臨床、輕科研的普遍現象,導致專業型研究生明顯科研灌輸不足[4]。科研與臨床本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科研思維的核心在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發現問題的來源在于臨床工作[5]。在科研訓練過程中大量的醫學專業文獻閱讀,有助于從發病機制、診斷方法及最新治療進展等多方面更深層次地認識疾病。同時,科研構思來源于臨床實踐中存在的難題,以臨床問題為導向,圍繞疾病開展醫學前沿技術的臨床轉化應用研究,將研究結論再反饋給臨床,使用原創性的診療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標準進一步服務于臨床。因此只有將兩者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想法、有創新、有成果。必要的科研訓練及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醫學生創新研究、實踐能力及觀察分析能力,同時也大大有益于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3.1關注專業發展方向 科研是臨床的先導,科學研究始終是起于臨床而又高于臨床的。目前網絡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醫生若沒有科學研究作為實踐的方向指引,僅憑臨床經驗性診療,則必將成為傳統工匠式的醫生。只有掌握專業領域內新的發展趨勢,了解疾病的最新診療動態,才能很好地服務臨床,設計出符合現階段需要的研究課題。以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為例,該學科與多種臨床專業及基礎醫學均關系緊密,新的成像模式和顯像技術不斷涌現,如何對這些新技術進行準確性和有效性的評判是學科內研究者所面臨的關鍵問題。開展科學研究之前,我們需關注該專業的研究現狀及發展前景,如新的放射性顯像劑運用及發展,多種顯像劑的比較,新技術方法的應用、多模態顯像的發展、循證影像等,同時結合高水平學術會議、專題講座的啟發指導,緊扣所在科室及指導老師的科研優勢及方向,從而以疾病為中心發散式匯集研究方法,總結科研靈感,找到新的切入點。
3.2提高科研儲備和知識創新能力 科學研究離不開相關學科的學習,如統計學分析、文獻檢索等這些科研必備技能。查閱文獻是及時掌握所在專業領域內研究背景和進展狀況的最快速有效的途徑,這包括技術層面上的文獻檢索方法,以及理解層面上的文獻分析及歸納總結,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為我所用。并且,文獻閱讀可以有效提高認知視野,避免固守臨床上一些相對滯后的指南及共識,促進診療水平的進步。專業學位研究生在住培輪轉期間,除了完成必需的臨床學習,還需要充分研讀文獻,特別是專業內前沿的研究熱點及優秀的綜述分析,科研入門者可從更易于理解的中文文獻開始閱讀,通過中文文獻充分了解某疾病或技術的研究背景、方法及有待解決的問題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英文文獻的檢索和閱讀,同時做好科研學習筆記,便于思維記憶和總結。
做好科研選題的質量控制,通過大量閱讀文獻并進行歸納總結、撰寫綜述,在綜述的基礎上往往能反映選題的科學性和創新性。科研創新性是困擾研究生的一大普遍難題,科技查新是對研究成果、科研立項的新穎性評價的重要檢驗標準。只有不斷增加知識儲備,充分掌握國內外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才可能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完成進一步的探索和突破[6]。需要注意的是,一味地追求創新有可能會導致研究生選題的延遲甚至影響畢業,而且研究者所探索出的創新點也未必能達到預期的結果。因此,臨床研究的創新可轉變新的思維模式,如已有技術的應用創新、已有技術應用于新的領域創新、方法學創新等多方面。
3.3發揮住培帶教教師的引導作用 住培帶教教師對住培學員臨床訓練及科研思維的培養均具有重要意義[7-9]。為了避免灌輸式教學,帶教老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開發引導式教學讓住培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主人翁”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多思考勤提問,再查閱文獻分組討論,營造一個寬松、主動的學習氛圍。在臨床教學中,帶教教師應帶領學生從疾病發病機制到臨床表現等多方面進行剖析,充分利用網絡及多媒體信息,對當前研究前沿及熱點問題進行探索,將科研思維灌輸其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10]。同時,帶教老師應盡可能整合多方面診療方式,如加強多學科的協作交流,加強疑難病例討論頻次,從而獲得不同的思路方法,同時在這過程中也提高了住培學員的表達能力及科研邏輯性,開拓科研思維。
3.4規范科研過程,提高成果品質 科學研究包括科研立題、方法設計、實驗操作、論文寫作等多個過程。科研立題應在大量閱讀文獻的基礎上,同時注意選題創新性及研究可行性[11-12]。獨立選題是研究生必備素質,也是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開端。選定基本研究方向后最好先進行預開題,邀請相關專家,特別是本專業以外的學術專家及有統計學相關背景的專家進行預開題審閱,并根據指導和建議做出修改,這將大大有助于選題的質量控制,并可能開拓本專業范圍以外的新思路。在此基礎上再正式進行開題報告,確定最終選題。實驗操作中應時刻保持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保證數據真實可信。科技寫作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整個住培學習期間,而不是到了需要趕制論文時才臨時“抱佛腳”。優秀的論文不僅取決于文章的內容,也取決于文章的可讀性和邏輯性。正式書寫論文之前,可先做一個全文提綱,規劃好論文框架,按照自己的研究結果一一展開分析,保持條理清晰及邏輯性規范書寫。
兼具臨床實戰與科研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是未來醫療工作的主力軍。認真總結分析當前住培中存在的優點及不足,逐步完善規范住培各項制度,探索并改革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更多基礎理論扎實、臨床科研思維全面的優秀醫生。并軌模式下“四證合一”的研究生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加強培養科學思維及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為臨床服務,推動醫學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