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巨紅(北京泰富坤科技有限公司)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今天,國際社會環境瞬息萬變,制造企業作為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承受著越來越多的風險因素干擾,為此制造企業需要立足于內部控制機制,做好自身風險管控工作,以確保企業健康穩定運營。但是由于目前部分制造企業內部控制體系還不完善,因此在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風險管控意識不足、風險預警機制不健全等情況,因此有必要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分析。
由于行業內資源爭奪十分激烈,因而制造企業的原料采購和產品銷售都會受到政策環境變化的影響,一旦政策環境變化,企業不能迅速調整,就會面臨重大風險。
即企業原材料或者成品貨物在運輸途中發生的風險。比如海運因天氣變化而延遲抵達目的地、運輸目的地臨時發生變動、因疫情影響所采購產品無法順利送達、疫情期間運輸費用上漲等情況。
供應風險指的是因供貨不確定造成下游企業的正常運作受到影響的風險。該風險因素可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比如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等外部環境造成的風險,主觀因素則是人為因素不愿提供產品,比如某些制造企業擁有軍工背景,部分供應商因對背景敏感而不愿供應生產材料的行為等。
營運風險是指企業在營運過程中遇到的風險,比如商品品種、規格的調整,其在采購過程中所涉及的資金預付、賬戶管理等工作也要注意,企業需要建立供應商準入評價制度,盡可能將營運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扼殺在萌芽階段。
財務風險是企業日常管理工作中經常遭遇的風險,也是風險管控工作中的重要關注對象,其主要包括企業資金往來所產生的風險,比如資金鏈管理、投融資活動、匯率波動以及預算資源分配等方面,財務風險的有效防控能夠最大限度保障企業穩定運轉。
產品質量安全對于制造企業至關重要,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生命線。一旦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就會給制造企業市場品牌帶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有可能造成企業破產。
資產安全風險是指企業固定資產或者無形資產安全受到危害的風險,比如企業設備受到損壞、企業內部數據遭到泄露等,這些風險將會給企業帶來直接或者間接經濟損失。
目前制造企業內部環境問題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部門崗位冗雜,人員職責不明確。部分制造企業的崗位數量較多,但崗位職責范圍劃分不夠明確,與此同時還存在著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比如采購部門成員兼任財務人員;第二,人力資源體系不合理。在人才招聘方面,部分制造企業未構建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人才引進多為內部人員書面推薦,關系錯綜復雜且無法確保人才質量;第三,企業員工普遍對內部控制工作抵觸,也不重視風險管控工作。
制造企業風險管控主要分為風險識別、風險預警以及風險應對等工作內容,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制造企業往往需要面臨諸多的風險因素,給制造企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而一些制造企業往往依靠過去的管理經驗來完成風險管控工作,然而目前市場環境變化速度較快,過去的歷史經驗已經很難在當前的工作環境中發揮作用,因此,部分制造企業強行套用過去的管理措施無疑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還會進一步增大企業遭遇風險的概率,再加上一些制造企業整體對風險管控工作缺乏科學認識,因而難以在企業內部構建合理的風險預警機制,使得制造企業目前的風險管控工作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雖然制造企業通過宣傳工作,讓員工了解了目標設置和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一些制造企業員工仍然不能充分理解管理目標的設立和其內在指導意義之間的深層次聯系,并沒有將目標細化到各個部門和各個崗位,導致企業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并未體會到目標管理發揮的積極作用,員工依然按照以往的模式完成工作內容。
信息溝通是內部控制工作的連接紐帶,但是目前一些制造企業同部門上下級之間、各職能部門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交流,財務部門在其他部門獲取的數據信息不夠全面,使得財務部門制定的決策方案與業務項目情況有一定出入,業務人員在執行過程中發現方案缺乏可行性,外行人指導內行人,因而在工作中出現抵觸心理。與此同時,由于溝通效率較低,無形中增大了溝通成本,使得企業財務部門和管理層制定決策的時間倉促,再次增加了決策風險。
部分制造企業管理層對監督評價工作并不重視,再加上一部分企業對內部審計工作了解不多,并且日常全體性管理工作開展經驗較少,使得審計工作開展困難重重。此外,部分審計部門成員缺乏必要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以至于在審計工作中制約和限制了管理人員。
制造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缺乏統籌安排的問題主要存在三方面原因:第一,企業缺乏較為靈活的內部控制體系。部分制造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是直接借鑒其他同類制造企業的體系內容,并沒有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操作規程和業務框架細化程度不夠,并且也未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對現有內部控制評價和風險管控機制進行量化改進,因此,風險內控流程體系仍然需要完善;第二,風險管控與內部控制機制運行低效。風險管控體系的構建,需要以企業戰略目標為核心依據,還需要企業具備科學的風險識別程序,但是部分制造企業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科學的風險識別程序,并且制定的風險預警機制并不能提前精準預測風險;第三,風險管控與內部控制缺乏協同。部分制造企業雖然認同內部控制要與風險管控工作相結合,將風險管控和內部控制歸屬到審計部門和財務部門的同時,并沒有結合專業知識理論指導實踐工作,內部控制與風險管控的協同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風險識別與預警機制缺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風險數據庫還不完善。當前一些制造企業還沒有設立專門的風險管控機制,企業的信息管理系統也沒有實現風險管控和內部控制的集成開發,在關于風險管控功能實現方面還存在較大缺陷。與此同時,企業風險管控部門還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情況,企業對于風險管控的認知還停留在事后采取補救措施方面,也沒有制定預防該類風險的防控措施,使得風險管控工作缺乏分類整理資料,無法幫助企業系統性地建立風險管控方案[1];第二,缺乏風險預警機制。由于企業風險管控工作基礎不牢,沒有設立對應的風險預警指標和標準,因而在各類風險發生時,常常處于較為被動的局面,比如倉儲保管設備出現故障,導致生產原料和成品出現損毀,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
風險管控意識和組織建設可統稱為內部控制環境內容,制造企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問題:第一,風險內部控制意識欠缺。對于制造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工作而言,企業開展工作需要基于良好的風險管控意識和認知,但是部分制造企業的工作人員明顯對風險管控工作缺乏基本了解,因此難以將風險管控理念融入實際工作當中;第二,權責范圍不明確。部分制造企業在進行風險管控工作時,并未對相關工作人員的權責范圍進行合理劃分,導致各個部門崗位在工作開展中缺乏必要秩序,并且風險管控工作也沒有突出核心的關鍵環節,現有機制不能靈活適應當前風險管控工作;第三,信息平臺不夠完善。目前部分制造企業的風險管理系統功能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系統中風險評估和風險數據庫功能還沒有上線,企業員工也無法通過信息管理系統了解當前最新的風險管控知識和學習案例,再加上部門之間信息溝通效率較低,使得內部控制和風險管控工作流于表面形式;第四,未能實現常態化風險管控。由于企業風險管控水平不足,其他有關工作進度也會受到限制,導致風險管控功能不能處于常態化。
第一,站在企業全局角度來考慮,有效的風險管控工作和內部控制工作需要基于企業良好的風險內部意識和認知理解,因此,制造企業應當將風險管控知識和內部控制理論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當中,提高全員風險管控意識和內控認知,通過強化意識來指導全體工作人員完成本職工作[2];第二,除了強化意識層面之外,制造企業還需要構建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通過組織體系來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控工作的推進,構建內部控制專業機構,考慮到內部控制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應當動員所有部門成員一同參與到內部控制和風險管控工作當中,并適度增加財務部門的權限,協調好各部門的工作安排。鑒于個別職能部門存在崗位交叉的情況,出于責任落實和風險意識的考慮,特殊崗位應當由專職人員擔任,嚴格遵守關鍵崗位不相容原則,一般崗位加強監督;第三,人力資源體系的優化。制造企業各個工作內容都是由人來完成的,人是企業穩定運轉的關鍵影響因素,因此企業需要優化人力資源體系,包括關鍵績效指標考核、崗位職責樹立以及人才招聘渠道選擇,將其與企業當前人才需求相結合,明確各個考量因素的影響程度。
更新健全企業風險內控管理體系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內容:第一,目標設定。制造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就需要根據自身特點確定企業目標定位,從而制定合理的風險管控方向,最終確定具體風險管控策略。在此過程中,要結合企業長遠戰略目標,強調企業業務板塊的重要性和業務分布的擴展性,使企業所有工作人員認識到企業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督促各部門負責人拿出具體的落實方案和轉型時間,再以此為依據針對對應的風險防控方案;第二,財務風險防控方面,資金籌集和使用需要嚴格遵守《財務預算實施細則》,嚴格執行審批流程,實時追蹤資金支付和流向,對于超預算的支出費用不予報銷。關于政策市場風險應對方面,制造企業需要及時了解政策變化的動態情況,確保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之內,由于政策變化具有一定趨勢性,因此風險管控應當與市場政策變化趨勢相一致;第三,產品質量風險管控。事前風險管控不應只局限于信息溝通,還應當結合定期實地考察,而事中則需要參與到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當中,從產品原材料采購、物品倉儲、運輸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需要風險管控人員參與其中,并對員工操作情況、行為規范進行考核評價。在整個環節結束之后,質量管理部門需要結合風險管控部門提交的資料數據,對其進行整理歸檔;第四,信息安全風險管控方面,目前制造企業多采用標準和個性相結合的信息管理系統,為了防止企業重要數據泄露,企業信息安全部門一方面需要自主研發符合要求的安全軟件,另一方面還可以考慮將安全服務外包,并簽訂數據保密協議,為企業數據安全提供保障;第五,健全風險預警機制。為了促進風險預警工作常態化進行,企業需要構建長效風險預警機制,以此來提高企業對風險的敏感度,可從經營和管理兩個方面著手進行開展風險預警和安全工作。首先,需要從企業各部門選擇高素質人才,并成立風險控制委員會,對企業內部的風險管控工作進行合理規劃,并采取輪崗制度,防止出現崗位交叉風險;其次,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要作為協調部門,負責協調經營部門和管理層之間的工作矛盾。
建立健全內部信息溝通機制。隨著國內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信息技術在企業管理工作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大,為了促進企業內部各部分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企業需要通過信息技術與風險管控相結合,通過技術手段挖掘數據信息背后的深層價值,實現企業管理工作的高效進行和動態反饋。制造企業可以采用電子郵件、信息手冊以及軟件模塊來加強企業信息溝通工作,企業高層也能及時獲知各個部門的實時工作進展。
第一,內部審計人員職業能力培養。由于內部控制的持續開展,各部門的工作職責逐漸處于細化狀態,因此內部控制風險點也隨之細化,為了加強風險管控工作的成效,內部審計部門需要做好自身本職工作的同時,還需要了解其他部門的工作內容和行為規范,以此作為審計工作開展的執行依據;第二,常規賞罰機制也要隨之改變,不再將企業員工工作酬勞和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接掛鉤,而是將薪酬與審計發生問題的改進成果掛鉤,進而提高人員工作積極性,減少審計部門和執行部門的工作矛盾[3];第三,加強審計人員業務能力和溝通能力,在完成監督審計工作的基礎上,為其他執行人員提供合理的指導意見,從而獲得執行部門的工作認可,有利于后續審計工作開展。
第一,全面預算控制。企業需要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結合企業上下級機構的工作規劃,合理編制年度總預算,在預算草案匯總之后,提交給企業高層,當預算通過審核之后,企業執行部門就需要嚴格按照預算編制完成工作,預算執行單位需要建立執行系統,定期分析解決執行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做好分析評估工作;第二,內部信息傳遞控制。根據企業發展戰略和控制目標,采用不同格式的信息形式,構建合理的信息傳輸形式,將部門信息整合之后納入企業信息數據庫,不斷完善內部信息匯報途徑。
綜上所述,制造企業管理層高度重視內部控制,借助內部控制工具不斷強化自身風險管控能力,以保障企業穩定運轉。全面風險管控視角下,制造企業內部控制應當以整合企業全面風險管控為出發點,探析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思路和建設步驟,依據企業自身情況,針對性地建立風險防范和管控機制。目前,多數制造企業內部控制體系還存在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制造企業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思考,總結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方式和內部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