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亞莉 華夏(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技信息水平的進步,社會大環境也在不斷改變,面對社會的需要,我國事業單位職能也在不斷革新,當今時代下,事業單位所面臨的挑戰是十分巨大的。在這種新的社會背景下,事業單位所面臨的發展問題會越來越多,事業單位想要在這個時代大潮中穩步向前,想要更好地實現戰略目標與發展目標,就要緊跟時代步伐,并且在前進的步伐中不斷創新,不斷完善自身,只有不斷進取、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事業單位在才會在這個大時代占有一席之地。
內部體系的構建,可以合理化控制其全部工作的進行,從而降低工作中發生的風險,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事業單位革新速度,促進其長遠發展。加大對其內部控制體系構建的重視,使其能更好地發揮其職能特有的功能性質,進一步滿足其戰略目標的需要。
內部控制體系就是通過制定相關的流程、完善相關制度、提出相關規范,對事業單位內部活動進行管控,降低風險,從而順利推動事業單位內部工作的合理開展,保障目標的順利實現。內部控制體系與事業單位的社會職能以及事業單位的經濟命脈息息相關,提高事業單位的服務效率以及資金使用效率,還可以控制內部腐敗現象的減少,規范業務的合法開展,降低資金使用風險。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是以公職人員為主、普通職員為輔,并以資源的合理分配為主要手段進行控制,事業單位的功能體現在社會服務職能的方面,不以經營利益為最終目的,所以提高事業單位的服務活動數量、質量為最終目標,也是其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還有與一般企業不同的是,事業單位是以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為主要配置方式,事業單位需要按照國家的政策方針開展專項業務活動,在事業單位的業務活動中要受到相關審計部門的監督。事業單位具有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的功能,在對事業單位進行成績評定時,不僅要以事業單位財政效益為憑,還需要根據事業單位所創造的社會效益來作成績評判。事業單位的產品產生在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中,產品輸出并不以營利為目的,由于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政府,財務鏈條比較單一,資金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可以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來降低其運行的風險。
事業單位職能比較廣泛,如醫療職能、教育職能等。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就是根據事業單位現有的職能特點,建立相關的控制制度,并采用合理、有效的應對措施,針對其社會活動、內部組織活動、權利行使、責任劃分進行控制。
內部控制包括預算控制、收支控制、資金控制等。現階段事業單位內部建設備受重視,投入大量的資金保障其建設的合理性,進而提高服務職能、聲譽以及影響力。例如在學校建設中,加大師資力量,為學校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一些學校在充沛資金的支持下,加大學校建設,使自身成為集團模式,不斷擴充分校數量,增大自身規模[1]。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與事業單位管理層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一些措施的施行與體系的制定是需要管理層決定的,也就是說一些內部控制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必須保證管理層完全加入內部控制當中,管理層需要深入了解內部控制體系內容,充分理解內部控制的內在含義,進而發掘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性,找到內部控制所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并作出合理應對措施,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使其在事業單位的業務活動中發揮其應有作用。但在實際的事業單位業務活動中,管理層不了解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相關內容,不明白內部控制的內在含義,對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了也過于片面,更認識不到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性,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缺少有“分量”的支持者,導致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執行受到阻礙[2]。一些管理層對內部控制認識不全面,一些管理者認為其就是對財政支出的管控,因此將內部控制相關工作交給財政部門,這樣不但加大了財政部門的工作量,降低財政部門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內部控制的質量,影響事業單位財政方面的發展,還降低了其他部門對內部控制的整體認識程度,當所有人、所有部門都認為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是財務部門工作的時候,就不會有人或部門參與到內部控制當中,內部控制體系就缺乏了全面性及完整性。
內部控制是內部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缺少了內部控制,內部管理將無法進行下去,內部控制工作的合理性是保障其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3]。但內部控制的開展不合理:分工不明確,沒有明確職責劃分,部門之間的權利不清晰,權利出現交叉現象,導致在業務開展時各部門之間互相推諉,不能快速處理職責范圍內的工作,進而降低了內部控制效率;預算不合理,合理的預算需要有合理的預算方法,在事業單位的預算中,采用的預算方法往往過于單一、簡單,預算的最終結果不準確,從而影響事業單位經營目標的實現。事業單位在進行預算時,缺乏有效的監管,預算的相關內容審批不嚴,導致事業單位財務問題的出現;固定資產管理不合理,一些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方式比較老舊,因此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工作失誤率高;溝通不合理,由于各部門缺乏有效的溝通,預算與采購溝通不到位,就會出現采購不規范等問題,從而加大事業單位的財政支出。
信息是保障事業發展的前提,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加快了事業單位的發展,并為其帶來了更加方便的服務,積極提高信息化標準,從而保障內部控制的高效運行。但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系統信息傳遞效率往往過于低下,有些事業單位還依靠古老的人力方式進行信息傳遞,事業單位信息化建設力度缺失,由于事業單位對信息化建設不夠重視,在信息化建設中投入資金力度小,導致內部控制質量差,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受到很大的影響,事業單位內部活動進行的效率也無法提高。由于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系統信息傳遞效率低,信息傳遞存在滯后性,部門無法快速獲得有效信息,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無法高效開展[4]。
內部控制制度是事業單位運行的有效保障,也是減少不良行為的合理措施。但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完善,有的事業單位還采用傳統管理模式進行控制,還有的事業單位直接把傳統的財務管理制度用在內部控制制度上,沒有根據事業單位的運行狀況,沒有以其現有基礎定制新的控制制度,并與一些制度相互沖突,存在重復或者相反的規定,這樣的內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性、實用性、合理性,在這樣不合理的控制制度下,其運行風險將會加劇[5]。
控制制度不完善,也會導致相關信息質量較差或者相關信息有誤,信息的質量也是反映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建設好與壞的評判標準。事業單位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從而提升相關信息質量。
提高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系統的認識,有利于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管理層需要從自身入手,轉變現有思維,加強對內部控制體系的思想認識,積極的、全面的、深入地去了解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內容與其內在含義,管理層要定期開展內部控制大會,并在會上做思想討論與總結分析,從而加深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認識[6]。管理層要認識到事業單位內部管理不只是財務部門的財務控制工作,是所有人、所有部門共同的責任,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關乎整個事業單位的發展,同時還要理解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其健康發展所帶來的重要作用。管理層在內部控制體系構建方面不能閉門造車,要充分吸收外部經驗教訓,通過與科學理論和實際經驗相結合,以有效、高效為基準原則,來制定、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同時,管理層還要加大對內部控制相關內容的宣傳力度,把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含義、內容、作用、意義傳達給每一位員工、每一個部門,從而加深其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認知程度,從而保障其完整性與全面性。
合理進行內部控制,加強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力度:建立內部控制的責任機制,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劃分,加強部門之間的權利認識,將各部門工作內容、職責、權限等紙面化、具體化,在此基礎上,再將部門責任進行崗位劃分,將責任具體到每個員工身上,從而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高效化、合理化、規范化;事業單位應選擇合理的預算方法,合理開展預算,要根據各個預算方法的特點與優勢,結合事業單位的發展需要,用一種或幾種預算方法進行預算,使預算方案更加合理、科學、嚴謹。
加強對預算全過程的監管,確保有預算、再支出、不盲目,同時加大相關手續的監管力度,使預算更加規范、合理;事業單位還應合理管理固定資產,加強對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視,革新固定資產管理的方式,從而降低工作量,減少相關人員的負擔,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失誤現象發生;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提高溝通效率,規范采購過程,使采購支出在控制范圍內[7]。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不斷成熟,信息技術的適用范圍也隨之擴大。提高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系統信息傳遞效率、提高信息化水平是當前事業單位應該做到的[8]。事業單位應提高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視,充分了解信息化對內部控制帶來的積極意義,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傳遞效率,提高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水平,事業單位可以引進財政核算設施,加入預算板塊,使用不同方法進行財政核算,從而保證財政相關信息的有效性、真實性。完善信息化考核和信息化預算系統,提高考核效率和預算效率[9]。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進行風控與風險信息的采集,分析并找出風險,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合理化控制,從而降低發生風險的概率。提高內部控制系統信息傳遞效率和信息化水平,不但可以提高事業單位的內部員工的工作效率,還強化了各部門之間的關系,進而保障了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高效性[10]。
在事業單位發展過程中,要以其運營情況為基礎,根據其所處環境,并在相關政策下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建設[11]。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是以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目標進行完善,通過控制目標規劃控制體系,劃分所有部門的崗位權限、職責,根據權責統一的制度,建立健全崗位權責制度,保證崗位的職能與權力的協調統一,使其互相監督、互相約束。管理層還需要完善最終決策制度,事業單位不應是一人或者一群人的一言堂,管理層在做相關決策時,應把決策內容傳遞給事業單位每一位工作人員,并讓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發表自己的建議,管理層需要把這些建議統一收集、集中整理,科學采用大多數員工的合理、合法建議進行最終決議,決議后要把決議結果進行公布,避免事業單位內部權力過于集中的現象發生。事業單位還應加強對相關信息的重視程度,合理制定相關制度,從而提高相關信息的質量[12]。事業單位還應完善相關的財務管理制度,嚴格規定相關流程與相關管理,從而減少財務人員的不規范做法。
總而言之,要想加強內部控制,優化內部控制體系,就要加大對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力度,保證內部控制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在內部控制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含義與重要性,找出內部控制體系存在的問題,根據這些問題提出合理的構建對策,進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促進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
相關鏈接
內部控制,是指一個單位為了實現其經營目標,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確保經營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采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與措施的總稱。
內部控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隨著外部競爭的加劇和內部強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