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賢 凌峰 黃軍成 莫方勝 羅裕春 陳洪銘 賴本輝
腺性膀胱炎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居泌尿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的首位,通過臨床研究顯示,該疾病具有較為特殊的病理發展過程與臨床發病特征,并且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將會對機體健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及時有效的治療成為提升患者健康水平的關鍵[1,2]。臨床中主要采用手術方式治療,其中經尿道電切術是常用術式,為有效的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在經尿道電切術的基礎上為患者聯合使用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療,能夠使患者獲得良好的效果[3]。本文將探討經尿道電切術聯合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療腺性膀胱炎的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60 例,其中男21 例,女39 例;年齡45~73 歲,平均年齡(59.5±4.9)歲。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活檢與膀胱鏡檢查確診為腺性膀胱炎;②家屬對于治療方式表示同意,并且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入院前接受過其他治療方式;②患有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
1.2 方法 若患者年齡>60 歲且存在心肺功能不佳的情況,則對其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方式,其余患者均實施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方式。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輔助其處于截石位,并在臀部下放置軟墊,以便提升其臀部。選擇英國佳樂等離子電切鏡,將電切功率設定為100~120 W,電凝功率設定為80 W。灌注液選擇0.9%氯化鈉沖洗液,膀胱內灌注量維持于120 ml 左右。電切范圍包括全部的病變黏膜及其周圍1 cm 的正常膀胱黏膜組織,切除深度至淺肌層,術后為患者留置F22 三腔氣囊導尿管,并且對患者實施常規的抗炎治療,使用生理鹽水對膀胱實施1 d 的沖洗,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于術后3~7 d 將尿管拔除。
術后1 周開始為患者實施膀胱灌注化療,選用沙培林[國藥集團魯亞(山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80002,規格:5 KE],將30 ml 0.9%的氯化鈉注射液與5 KE 的沙培林進行混合,對患者實施膀胱灌注,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沙培林灌注前需要對患者進行皮試,在未出現異常情況下為患者用藥,藥物保留時間約為1 h,每15 分鐘對患者的體位進行1 次改變,按照仰臥位、左側臥位、俯臥位、右側臥位后方的順序進行改變,之后可使患者排尿。每周灌注化療1 次,連續灌注化療8 次;后改為每個月灌注化療1 次,連續灌注化療10 次。對患者進行1~2 年的隨訪觀察。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臨床指標。臨床指標包括平均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
60 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40.23±2.46)min,平均住院時間為(89.32±1.06)d。其中3 例患者在術后出現尿道狹窄情況,占比5.00%,后經定期擴張治療后痊愈,其余57 例患者未出現并發癥。41 例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占比68.33%;15 例患者偶爾出現尿路刺激癥狀,占比25.00%,經復查后膀胱鏡黏膜恢復正常;4 例患者出現復發情況,占比6.67%,其中3 例患者于術后6~12 個月發生非灌注后血尿癥狀,1 例患者無癥狀定期復查,經膀胱鏡檢查發生復發類型為原位復發,經活檢病理確認后再次對患者實施經尿道電切術,并且于術后為患者更換灌注藥物,之后對患者進行1~2 年的隨訪,未出現復發情況。
腺性膀胱炎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但目前臨床中關于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發病機制尚未具有統一定論,諸多學者認為可能為膀胱移形上皮在慢性刺激因素長期作用下發生化生的結果,可能與下尿路感染、梗阻、膀胱功能異常、膀胱內結石、息肉、腫瘤、泌尿系手術后留置造瘺管、DJ 管的長期慢性刺激,破壞膀胱黏膜的防御能力存在密切關聯,因而較易發生細菌感染。腺性膀胱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膀胱移形上皮化生性和/或增殖性病變,可能起源于Brunn 巢。經相關研究可知,囊性與腺性膀胱炎實質是同一病變的不同發展階段可統稱腺性膀胱炎或囊腺性膀胱炎,其主要的診斷依據是經膀胱鏡檢查與膀胱黏膜活檢進行確診。按照胱鏡檢查結果,腺性膀胱炎主要包括如下類型。①乳頭狀瘤樣型:該類型的腫瘤基底具有寬廣或無蒂的特點,黏膜表現出簇樣變化特征,冠部透明,無血管長入。②濾泡樣或絨毛樣水腫型:該類型腫瘤的濾泡表現為圓形,末端具有透明與質脆的特點,黏膜呈充血、水腫樣,呈濾泡樣變化特征。③慢性炎癥型:該類型的腫瘤多見于伴發泌尿系感染的患者中,其腫瘤黏膜多表現出粗糙、增厚、充血、糜爛、血管紋理增多的特點。④黏膜無顯著改變型:該類型腫瘤的膀胱黏膜未表現出顯著的改變,對于存在局限性瘤樣外觀或病變廣泛伴有糜爛出血、基底部融合質地較硬的腫瘤而言,則提示可能存在發生癌變的風險。
臨床中醫生對于泌尿系腺性炎癥的治療原則首先在于對慢性刺激因素予以消除,除下尿路梗阻至關重要,對于合并尿道外口狹窄者,需要定期對其進行尿道擴張或對該類患者實施尿道外口切開術進行治療;對于女性合并尿道外口處女膜病變的患者,還需要同時對其實施處女膜病變切除整形手術治療,之后按照患者的實際病變的部位、范圍、病理類型對其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式[4]。目前臨床中主要使用腔內技術對腺性膀胱炎實施治療,其中經尿道電切術是其中常用的方式,此種治療方式主要包括電切與純切割電流,不使用汽化與電凝等方式。由于腺性膀胱炎是一種較為頑固性疾病,并且其病變深度已至膀胱固有膜下層,因此在使用經尿道電切術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按照患者的實際的病變類型、病變累及的深度與范圍,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操作[5]。在使用該種治療方式時,醫生采取的治療原則即為應將全部病變黏膜及其相鄰的正常黏膜進行切除,并且切除深度需要至固有層深面,電灼時需要對黏膜與黏膜下層進行燒灼,同時還需要確保均勻、徹底[6]。但通過對患者進行臨床隨訪觀察顯示,采用此種治療方式后,患者會出現復發的情況,并且還會出現其他不良情況,因此為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療與抗毒效果,還需要聯合膀胱灌注的方式進行治療。通過實踐與研究可知,為患者實施膀胱尿道灌注抗腫瘤藥物,能夠確保高濃度藥物與病變細胞直接接觸,不僅能夠有效的對殘留于散在的病灶進行治療,同時還能夠有效的降低復發與惡變的可能[7]。在本研究中,醫生多使用沙培林藥物進行膀胱灌注。沙培林是一種由人源A 型溶血性鏈球菌經培養增殖后經青霉素處理后的凍干制劑,也是一種超抗原、非傳統的膀胱灌注化療藥物,該藥物具有顯著的免疫學活性,能通過對機體的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進行刺激,從而能夠有效的防止腺性膀胱炎出現復發的不良情況,目前該藥物已廣泛應用于治療淺表膀胱癌或預防膀胱癌術后復發的膀胱灌注治療中。通過臨床實踐證明,患者對于沙培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僅有極少數患者會出現膀胱刺激、血尿及低熱等癥狀,可自行緩解或采取對癥處理后癥狀能夠完全消失,不適癥狀較絲裂霉素等化療藥輕,患者更易于接受該膀胱灌注方案[8]。通過研究表明,該藥物的抗瘤機制組要表現在如下方面:①能夠激活體內的細胞免疫系統,從而使其對腫瘤細胞進行有效的殺滅;②能夠刺激腫瘤壞死因子(TNF)、干擾素(IFN)等細胞因子參與抗腫瘤作用。在使用聯合治療方式下,需要加強注意如下事項:①需要對患者的病變部位、范圍及其與輸尿管開口的關系進行了解,從而能夠有效的確認切除范圍;②在切除病灶過后需要對患者實施仔細、有效的止血措施。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經尿道電切術聯合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療腺性膀胱炎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作為首選的聯合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