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文
(文縣自然資源局,甘肅 文縣 746400)
關鍵字:礦產資源;綠色勘查;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專項經費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引領中國邁進了綠色發展的新時代。傳統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和粗放式利用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礦產資源持續利用的問題都一直長期存在,有效解決途徑唯有走綠色勘查之路。隨著國家和社會對環保的日益重視,新時代“五位一體”發展格局下綠色礦山建設成為新形勢下礦產資源管理與礦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建設美麗中國勢必要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文明發展和諧發展,資源勘查位于礦業的最前端,是礦業發展不可缺失的起點。綠色發展理念在地質勘查領域的實踐,是以綠色發展為目的,通過科學理念、技術手段創新,以地質勘查全過程的“綠色化”“生態化”為主要內容和途徑,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勘查工作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和影響,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和保障資源供給雙贏[1-2]。青海省出臺的“六同時”原則,涉及礦產資源勘查規劃、項目申報、設計論證、組織實施及監督管理等方面,為全省地勘項目提供了綠色勘查管理依據[3]。本研究系統梳理了資源勘查中環保問題,通過分析工作區環境影響特征,提出綠色勘查制度建設、野外工作手段、專項資金設立及樹立綠色典范等,為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礦產資源作為生產生活的保障物質,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資源的原始簡單開發及利用;第二階段,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資源的大量需求,對礦產資源的開發轉變為野蠻生產,掠奪式開發;第三階段,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負效應日益顯現,生態保護的各種法規逐漸頒布實施,國家和社會對環境保護日益重視。我國幅員遼闊,礦產資源豐富,地質環境復雜,生態環境脆弱,地質勘查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較為突出。因此,在資源勘查中落實地質勘查全過程綠色發展理念,運用環保高效手段減少或避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并對擾動環境進行修復,實現地質勘查與生態保護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礦產資源的需求直線式上升,國家出臺鼓勵地質勘查的相關政策,一大批地質人應時代要求,艱苦奮斗,為祖國尋找了大批礦產資源,基本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是,地質行業繁榮的背后,破壞性地勘查開發,尤其是私人資本的注入和非法民采,地方監管不嚴,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了嚴格的保護生態環境相關政策,使得不規范礦山企業停產整頓,民間資本注入地質市場的門檻提高,地質勘查提出了“規范開發、合理利用,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發展思路。面臨礦產資源勘查的綠色發展要求日益嚴苛、管控規定日益嚴細、審查檢查日益頻繁,對于制度的建設、資金的優化利用、技術的創新發展等均提出了日益嚴峻的挑戰。資源勘查中樹立“大資源”觀,從粗放型地質勘查向精細型轉變[4],優化地質勘查手段,探索探礦新方法、新思路,落實生態環境修復治理。
解決礦產資源勘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對地質勘查過程中的外部環境、生態保護形勢、資源需求現狀等各項影響因素做細致分析,并找出合理的解決辦法。目前,資源開發的需求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常規能源向新能源轉變,煤炭、木材已經遠離人們的生活,被清潔能源天然氣、太陽能等代替。但是,貴金屬、非金屬、稀有金屬等礦產資源仍然是社會發展必需的資源,而且資源需求量會不斷增大。實現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尤其對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應該充分運用綠色勘查方法,根據地理環境特點,將天然林區、天然草原、戈壁灘等劃分出不同的生態類型,制定相應的勘查手段。采取切實可行的綠色勘查手段,有助于落實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環境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
當地居民對可利用自然資源有著特殊的情感,出于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充分研究勘查區居民生活習性與特點,尤其是全民信教區、少數民族中以畜牧業為生的集聚區,維護好他們賴以生存的草場顯得尤為關鍵。在其中開展地質勘查工作也必須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首先,無論當地政府,還是環境保護相關部門,都要加強各種途徑的宣傳,讓勘查區居民了解礦產資源的重要性,支持國家礦產資源的發展戰略;其次,地質部門要深入勘查區,制定細致的工作手冊,融入當地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
(1)穩中求進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建立健全地質環境監測制度,全面實行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及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方案同步編制、同步審查、同步實施。項目組在出隊前需編制環境保護專篇,針對野外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環境破壞及恢復等事宜制定相關的保護措施及恢復方案。在野外實施過程中,項目組嚴格執行“環境保護體系”中的相關程序,對環保不到位的現象進行整改,并做好相關的記錄,使之處于可控狀態,便于對環境保護方案中的不合理項進行后期的改進。為保證綠色勘查制度的實施,主管部門應將綠色勘查作為項目績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2)建議設立地質監理制度,作為項目主管單位代表,負責監督地質勘查單位在項目立項、設計、實施、檢查與驗收的全過程。地質監理單位應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主控項目,保證項目執行過程中對環境破壞影響降低到最小,就生態環境保護向環保單位負責,設立專業人才,評價項目績效業績。
地質勘查過程中,運用綠色勘查手段。野外地質調查過程中,地質人員嚴守環保制度,保護工作區生態環境,對產生的垃圾應集中處理,不能隨地亂扔;勘查過程中應預先統籌規劃勘查場地進入通道,充分利用已有可利用的便道,確需新修建道路時,選擇影響生態環境輕微的路線,嚴禁隨意碾壓植被。對于修筑難度較大,破壞程度較高的山地道路,盡可能減少道路修建采用人工搬運。車輛、機械設備通行時,預先勘查設計路線,選擇影響生態環境輕微的路線,車輛沿固定路線行駛,嚴禁隨意碾壓植被;地質測量過程中以提高技術人員整體素質,減少作業組人數為措施,在路線選擇和行進中盡量避免踩踏和破壞植被,現場標記采用木筷和紅布條等易降解材料。剖面測量采用RTK等先進測量儀器開展測量工作,盡量避免測量工作壓占、破壞土地植被;采樣時“以鏟代鎬”,使擾動面積由大坑變為小洞,既能保證覆蓋層厚地區采樣質量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又能滿足生態脆弱區環境保護的需求;在地質勘查預、普查階段,采用便攜式輕便鉆機“以淺鉆代替槽探”的新技術,使擾動面積由過去的一條大溝變成了一個鉆孔,不僅能達到覆蓋較厚地段預期找礦效果,而且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勘查裝備采用模塊化、可拆卸、易搬遷鉆機,大大減少了礦區臨時道路的修建里程;使用移動式泥漿循環系統,避免了泥漿池的開挖;采用全液壓履帶式鉆機及一基多孔新工藝、新方法,改變了過去“一個鉆孔一條道路一個基臺”的局面,大大減少了臨時道路、鉆機基臺占地面積;各勘查方式施工結束后,場地恢復平整應根據恢復治理要求,結合現場情況,盡可能按原始地形地貌平整。難以復原的地段,應按恢復治理設計場地平整標高進行平整,盡可能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施工現場不可避免的坑、池、溝槽等,應采用開挖的土石進行回填,場地平整工作不應產生新的挖損破壞。剝土回填,應按后挖的土石先填,先挖的土石后填,再地表覆土的順序堆填。為防止回填土石滑動,下部槽頭宜將土石袋裝后回填堆碼。剝土及探井回填應盡可能恢復為原地形的穩定狀態。鉆探及其他施工現場場地平整中,應徹底清除場地上污染物。對產生的廢漿、廢液應進行固化處理,防滲深埋于開挖的坑、池底部,上部回填無污染的土壤。鉆探現場應嚴格按照地質設計要求認真做好封孔工作,保證封孔質量,孔口用水泥板樹立規范的標志樁。施工道路及臨建場地根據設計恢復及保留需求進行平整。恢復治理工作應達到現場無污染破壞痕跡,生態恢復良好,環境協調。保證后期生態環境恢復。
以探礦工程設備為例,凱瑞克HC-600便攜式鉆機各個部件包括鉆桿在內用1輛5噸的卡車可以在公路上運輸,在交通條件不便利的地區可以使用人工通過小道運送。鉆機的各個部件都是用液壓驅動、模塊化和很容易拆裝,可以一次性完成鉆機搬移,鉆機中單個部件最大重量不超過180 kg,鉆進效率高,鉆機最大單機日進尺量為150 m,平均進尺為70 m/d,巖心采取率高,大大縮短勘探工期和成本。
綠色勘查的實施勢必增加資源勘查的成本和企業的投入,但目前無論國家投入還是社會投入均沒有相應的取費標準,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增加綠色勘查相關投入的預算標準,保障綠色勘查各項手段的合理性和規范性。勘查單位在項目申報時,建議將綠色勘查按項目資金預算的固定比例列支,該項費用必須用于礦產資源勘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不允許作為其他用途。
政府及環境保護部門制定相關的文件,規范綠色勘查費用的投入,實施有效的監管制度。資源勘查的各個環節確保該項費用的落實,項目主管單位及其政府職能部門采取監督檢查措施,督促綠色勘查費用的投入,專款專用。通過有效方式方法,將環境影響評價到環境治理費用作為專項資金用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治理。
從全國范圍優選典型綠色礦山,通過參觀、學習及宣傳的方式供相關單位借鑒學習,指引礦產勘查開發的成功經驗。同時將綠色勘查示范區作為礦產勘查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平臺,著力發揮政府引導、項目主體的作用,堅持依法勘查、源頭管控和技術創新,探索綠色勘查新模式[5]。甘肅省徽縣金徽礦業大力發展綠色礦山,已經成為國家級綠色礦山示范單位,礦產勘查與開發中,金徽礦業從各個環節嚴把環保關,已經形成了風景旅游與礦產開發結合的和諧礦山。該礦山建設既符合國家環保的要求,而且旅游資源可以作為礦產枯竭后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為全國各大礦山樹立了典范。
近年來,新型地質行業應運而生,主導思想是將第三產業與地質景觀相結合,合理開發這些地區地質旅游資源,創建地質公園不僅可以使這些美妙的資源被人們感知享用,而且可以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
(1)綠色勘查首先要對工作區生態環境特征進行分析,劃分類型制定相應環保措施,服務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其次分析當地習俗,融入地方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使勘查工作得到當地居民支持。
(2)建議資源勘查項目從立項、設計、實施、檢查與驗收全過程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將綠色勘查作為項目績效評價的重要指標。設立地質監理制度,嚴格控制地質勘查中各個環節的環境保護問題。
(3)野外地質作業中增強環保意識,運用工程勘查新手段代替傳統方式,盡量減小對環境的擾動,勘查結束后恢復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4)項目預算中設立專項綠色勘查費用,用于保障生態環境的安全。
(5)發展新型地質產業,建立綠色礦山示范區,引領我國地質行業持續向健康方向發展,實現與環境的和諧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