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趙紫薇 廖寧 黃照
11月7日清晨,花垣縣磨老小學扎雄廣播站里的播報,比以往來得要早些。學生蔣佳怡和楊珊珊身著苗族傳統服飾,稍稍湊近話筒,將湘西州委機關報《團結報》款款道來:“您,一張小小的《團結報》,連通了我與山外的世界,攪動了我思想的汪洋大海……”
黨報伴著童聲,頓時傳遍古村磨老,與山川溪流共鳴,同時也拉開了主題為“我的一天,從讀報開始”的“郵政杯2022湖南日報朗讀者主題活動”序幕。就在這天,《湖南日報》《貴州日報》《科教新報》《團結報》四報媒體記者共赴湘黔邊界學校磨老小學,以讀報之名,為121名在校學生開啟新一周的學習生活。
這是一場見證美好的傳媒接力。9月14日,本報聯合新湖南客戶端湘學頻道共同推出的“邊校十年路”系列報道第二篇《那船那枝那群娃》,就對磨老小學連續72年船載貴州籍學生渡河求學、邊區兩地攜手共建連心校的故事深度呈現;報道刊發后,《湖南日報》《貴州日報》兩家黨報持續跟進,于11月6日聯動發稿,把散落在湘黔邊的顆顆“珍珠”串起,讓邊校故事傳向更遠處。
而活動當天學生朗讀的黨報文章,正是新鮮出爐、冒著熱氣的兩報稿件選段。
這是兩地一衣帶水的友愛互動。“緊張嗎?”“讀我家鄉的報紙不緊張。”臺下坐著全校師生及兩村黨員代表、四報記者,臺上四年級學生黎雨露手捧《湖南日報》,稍作呼吸調整,字正腔圓地朗讀起《石榴結籽一家親》選段,那些年磨老、晚森兩村聯合創辦磨老小學,兩村村民積極捐贈材料、義務投工投勞建校的畫面,宛若昨日重現,思緒延綿。
“在班里我們從來不分誰是貴州的、誰是湖南的,我的好朋友蔣子妍就經常來我家做客,若是碰上下雨天她還會住在我家呢。”黎雨露很是珍惜這段友誼,正如校門口那塊寫著“湘黔邊區友誼小學”的牌匾般,閃閃發亮。
同學們依次上臺完成朗讀后,在國旗下,結合朗讀文章的內容,湖南籍校長龍林剛與貴州籍校長任達兵也道出了心中多年來對磨老小學的赤誠初心。龍林剛是土生土長的磨老村人,學校正是在他任內修葺一新,他指著自己所站的主席臺,“這里曾是一片長滿雜草、牛羊亂跑的泥地。”
“那時交通不便,我們都是靠背扛肩挑從河邊把水泥、沙子、磚塊搬過來的。”龍林剛說,學校的一磚一瓦,都浸潤了湘黔兩地土家苗漢人民的情誼。
近年來,磨老小學不僅為兩地培養出一撥撥孩子,兩地的村民也在世代友好往來中,凝聚起互幫互助的深厚情誼。
隨后,湖南日報朗讀者團隊、貴州日報、團結報分別向學校贈閱2023年全年報紙,中國郵政花垣縣分公司向學校贈送200余套圖書。
這是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活動當天,記者也見證了磨老村、碗森村、邊城鎮中心小學三個黨支部黨員齊聚,在民主生活會上共讀兩省黨報,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兩地世代友好往來,不僅共建同心校,還在2018年共修1.5公里灌溉水渠。逢春天漲河水,磨老村民無法過河,碗森村民就幫著把田耕好。”磨老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龍喬生說。
而在校內,湖南日報朗讀者聚合平臺資源,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堂思政“金課樣本”。由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小學德育學堂》“我是追夢人”系列主題活動視頻首先播放,湘西州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向生平隨后以“振興”為主題帶來深入淺出的思政課。讀而思、思而行,孩子們在黨報文字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也插上了“振興”的翅膀,立志飛向更遠的天空。
“磨老小學的歷史,是我國教育發展及鄉村振興路上的真實縮影,亦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寫照。”向生平激動地說。
這天,磨老小學成為了湖南日報朗讀者基地,同時現場也有多位學生報名參與小小朗讀者的活動招募。花垣縣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鄧顯偉還蒞臨學校帶來了一個好消息:縣委、縣政府將于今年啟動磨老小學的改擴建工程,新增功能室、運動場和師生宿舍等硬件,為花垣成為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周年獻禮。
黨報里有政治導向,黨報里有政策方針,黨報里有實踐指南。“孩子們從黨報中汲取養分,并根植于土生土長的大地上,能開出驕人燦爛的花。”鄧顯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