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陶金生

11月7日,根據課程安排,安化縣東坪鎮萸江學校語文老師夏宇虹通過信息化平臺,向網絡聯校分校——田莊鄉最偏遠的天子山教學點二年級的學生們授課。安化縣教育信息中心主任黃衛東聽完課后,在回放中忙著對兩邊班級學情做數據比照。
這是安化縣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一個縮影。黃衛東告訴記者,安化縣既是教育大縣又是教育基礎薄弱縣,為了推進教育發展,該縣早在2013年便提出“多措并舉推進教育信息化”,并已強勢推進了十年,投入資金達兩億多元。如今,安化的教育信息化已經由建成向使用過渡,由普及向提高邁進,教育也在發生巨大變化。
網絡聯校,力促教育均衡
2017年,安化縣決定試行網絡聯校,以教育信息化手段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遠在安化庫區的渠江鎮中心學校,是最早實施網絡聯校的單位之一。
該校從2017年開始,主動承擔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兩年時間就初具規模。該校校長陳代亮介紹:“網絡聯校有效解決了村小開不齊課、開不好課的問題,還將優質教育資源送到山區每一個教學點。學校教學質量躍升至全縣前列,家長對教育的滿意度不斷攀升。”
2019年,省教育廳遴選確定了包括安化縣在內的22個農村網絡聯校實驗縣。當年11月,安化縣教育信息化2.0建設暨農村網絡聯校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渠江鎮召開。渠江鎮中心學校現場展示了與省城名校、鄉鎮完小、鄉鎮村小及教學點之間三種不同形式的網絡聯校課堂,贏得與會人員的連連稱贊。同時,以渠江鎮為中心,多個庫區鄉鎮結成了“教育共同體”,一同研課、培訓、組考并做大數據分析,昔日落后的教育面貌大為改觀。
除了鄉鎮學校抱團取暖外,安化縣還利用縣城優質資源反哺鄉村。2022年3月,東坪鎮萸江學校確定該鎮水平教學點為網絡聯校的第一所分校,并開啟每周兩節英語直播教學活動。“課堂上玩互動pk游戲,偶爾贏了萸江學校的學生時,孩子們特別高興,更加敢讀敢講了。”水平教學點教師劉芳如此說。
實時數據顯示,安化縣52個網絡聯校主校已開出“專遞課堂”264節、“名師課堂”直播課364節、“網絡教研”11場次,共“錄播視頻”1060節。
e堂好課,助力鄉村教育振興
2019年,安化縣人民政府與相關省管企業簽訂“安化縣鄉村教育振興服務平臺暨e堂好課”項目服務合同,以“一堂好課”為核心,圍繞“幫老師備好課”“幫老師上好課”兩大目標,通過資源、平臺與工具的一體化服務,探索鄉村教育“雙師課堂”的有效模式。
用技術賦能教育。清塘鋪鎮廖家坪完小地處庫區,交通不便,目前在校學生僅86人,教師12人。6個年級只有一位英語教師,且年紀偏大。爭取到“e堂好課”三年級和四年級英語直播課程后,孩子們在屏幕內外,在兩名教師教學的新型課堂里找到了快樂和成就感。校長劉志堅直言“e堂好課解了我的痛!”
不僅送好課,該項目還注重提升研培質量。安化縣滔溪鎮教師流動大,骨干教師少,校本教研經常有形式而無實質。引進e堂好課平臺后,該校教師每天都能與名師互動、研討。同時,教師可以依據五大模塊進行備課,試聽AI老師的授課后,再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自己的課堂語言。該校多名教師反映,在這種模式下,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安化縣教師發展中心分管此項目的副主任陳高峰告訴記者,目前,e堂好課小學英語、小學美術、初中地理、初中物理四門學科,已率先在安化開展試點。首批試用用戶共計270位,覆蓋安化縣154所學校及教學點。
線上培訓,與名師共成長
目前,安化共有省級名師工作室3個、市級名師工作室4個、縣級名師工作室11個,基本涉及各學段和各主要學科。通過教育信息化平臺,利用線上、線下兩種模式開展接地氣的培訓已經成為了常態。
夏永恒名師工作室是安化縣建立的第一個省級名師工作室,自2014年成立以來,夏永恒以兩個微信群為主場地,開展線上講座近150場,研課200多堂,青年教師匯報課近200多節。一大批小學語文教師就此成長起來。
梅城鎮芙蓉學校陳碧霞管理的名師工作室成立4年來,在貝殼網上曬出課例113個,占全省上傳課例總數的八分之一。工作室還上傳了課件、教學設計、評語等豐富的資源。目前,該工作室點擊量居全省第四。
如今,安化縣7000多名教師,基本上每人都加入了至少一個名師工作群。2021年,由安化縣第一芙蓉學校陳晨老師領銜的安化縣少先隊名師工作室更是將社團和德育培訓納入進來,一月一主題,一活動一總結,在“雙減”背景下,該縣小學的德育活動呈現了百花爭艷的新氣象。
推進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安化縣教育局黨組書記陳羽成表示:“我縣將通過網絡聯校試點縣建設,繼續建優建強‘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三個課堂管理平臺,補短板,強功能,大步邁出優質均衡的教育步伐,推動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