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付朝華 張婉瑩

“馬王溪到了!”11月10日上午,在一聲呼喊中,記者一行在一片花海中看到了馬王溪小學。燦爛的笑容從我們一進校門便一直掛在每位老師的臉上。該教學點校長劉洪濤介紹,教師每月除應發工資外,還享受1200元武陵片區人才津貼、200元農教補貼。這是瀘溪縣多年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體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掠影。
瀘溪縣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山區縣,共有學校99所,在編教職工3120人。為深入實施“教育強縣”發展戰略,瀘溪縣鍛造了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助力鄉村學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黨政重教提質邁入“快車道”
2022年9月9日教師節前夕,瀘溪縣200多名教師來到辰河大劇院,接受縣委、縣政府的表彰。會議結束后,縣委書記彭武學、縣長饒碧宇等領導與受表彰教師合影留念。瀘溪縣開展教師節表彰大會的第七個年頭。
“在瀘溪教書,有面子,有底氣,有歸屬感。”達嵐中學青年教師覃建紅談及自己的職業,總是一臉幸福。
瀘溪縣始終把教育作為發展的“一號工程”,建立健全黨政定期議教制度和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縣委書記、縣長連續17年在新春上班第一天,深入教育一線現場辦公。縣委、縣政府每年召開議教專題會議6次以上,對教育做到了工作優先部署、問題優先解決、項目優先建設、經費優先保障。將鄉鎮、部門主要領導教育履職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強化了抓教育的責任擔當。
為讓學校安心辦學,教師安心教書,瀘溪縣創新聯查報備、聯動整治、聯合調解“三項制度”,切實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形成了“圍墻內的事由教育負責、圍墻外的事由政府負責”的良好局面。同時,建立健全“學校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精心構建“縣委指導、政府主導、部門參與、鄉鎮支持、社會監督”的工作架構,共同守護校園安全,形成了齊心協力抓教育、凝心聚力謀發展的重教氛圍。
盤活資源打造發展“新引擎”
“明德小學教師送來的示范課干貨多,我們收獲滿。”10月28日,瀘溪縣芙蓉學校研討室內熱鬧非凡,該縣三所學校在此開展“送教送研”活動。
近年來,瀘溪創新推行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模式,采取“城區優質學校幫扶農村薄弱學校”“鄉鎮學校互幫互助”“完小幫扶片村小”的形式,實現城鄉學校責任共擔、資源共享、利益共享、合作共贏。
在師資方面,采取輪崗、輪訓、選配、激勵等方式,打破鄉村農村單向流向城鎮局面,盤活城鄉師資,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注入“穩心劑”。
“結對幫扶活動教師資源互通,讓老師有強大的后盾和明確的奮斗方向。”瀘溪三中學校負責人在近期的結對幫扶活動上總結道。
“‘班班通鄉鎮中心完小以上學校普及率達100%,班級終端普及率達100%,優質教學資源應用專任教師參與率達100%。”瀘溪縣儀器電教站站長覃自杰介紹。該縣全面統籌搭建教育信息化平臺通過“互聯網+教育”助力鄉村教師隊伍建設。2015年,建立了全縣統一的綜合監控平臺。目前,全縣33所中心學校及所有村小已接入寬帶網絡,依托信息網絡平臺,建立名師網絡工作室,選定縣級以上學科帶頭人作為網絡“師徒結對”的“聯師幫教”對象;城鎮中小學校優質課適時網絡傳送,供農村學校師生觀摩學習,實現“聯校幫管”互動格局,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互贏局面。
不落一校加快優質均衡發展
“孩子交給楊老師,我們放心”“孩子和楊老師更親”……在瀘溪縣合水鎮巴斗山頂的登云寨小學,家長們對學校唯一一名教師楊文清的夸贊不絕于耳。
今年秋季學期,登云寨教學點僅有22個學生(其中學前11個)。因地廣人稀,在瀘溪,像這樣的“一人一校制村小”有67所。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瀘溪縣教體局局長向顯方介紹,為解決農村學校音體美教師不足的問題,瀘溪建立了鄉鎮音體美教師“無校籍制度”,對村小的音體美教學實行走教制,并完善了村小(教學點)建設與管理“18條”,進一步規范村小日常管理。
“對村小的質量要求,與中心校沒有區別,質量檢測與老師們的薪酬、評優等都全部掛鉤。”向顯方說,村小的質量上來了,才是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重點。
為穩定鄉村教師隊伍,讓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瀘溪縣全面落實傾斜激勵機制。經濟待遇上,率先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制度;實行“學校提供住房、政府獎勵安家費”人才引進激勵措施,目前,共建成教師保障住房2725套;將教師“五個文明”績效考核獎勵獎金與行政事業單位同等納入財政預算。政治待遇上,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堅持評優評獎、職稱評審向農村教師傾斜;加大教師獎勵力度,每年召開教師節表彰大會。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瑯瑯書聲穿越崇山萬嶺,回蕩在武陵山間。瀘溪縣持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賦能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著力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實現“教育強縣”奏響了新時代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