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曉
(廣饒縣陳官鎮中心小學 山東東營 257344)
義務教育是中國教育的重中之重,“雙減”工作是教育部門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雙減”政策是史上“減負”戰役的重中之重,“雙減”政策的出臺與實施已然給中小學的教育工作帶來了重大影響。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課后服務的內容與質量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與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地區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教育資源存量少、師資較為薄弱、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與城市地區的教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我們應進一步關注農村小學課后服務的開展情況,配合“雙減”政策的落實,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同時,學校及教師對課后延時服務政策進行深度的解讀,結合學校和家庭等資源來對課后延時工作進行優化創新,以此來提升課后延時服務的工作質量[1]。
第一,開展課后服務的資金較為短缺。農村小學的經費和資源本就相對緊張,導致學校無法持續且有效地開展課后服務。
第二,開展課后服務的教師資源不足。學校的課后服務質量保證有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教師。農村小學的課后服務教師,基本上是本校科任教師,課后服務內容大多由科任教師安排,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容易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不利于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尤其是一些小規模農村小學,往往存在教師人手不足的問題,除了保證開齊各項文化課外,課后服務的開展令學校面臨很大壓力。同時,許多農村教師對于如何在教育教學中貫徹“減負”準則依舊不太確定,大多數農村教師還是選擇布置大量的抄寫作業,來為保證學生書面成績不下降。
第三,開展課后服務的社會資源投入較少。農村小學大多位于偏遠、落后的地區,難以接觸到各種優質的社會資源,使得農村小學課后服務開展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力量,難以發揮資源整合優勢。甚至,有些學校的課后服務并沒有及時到位,僅僅提供作業輔導和看護托管功能,較少開展興趣特長、體育鍛煉、勞動體驗等活動,存在服務內容參差不齊、有特色的服務內容偏少等問題,甚至無法在課后服務期間開展興趣課程[2]。
課后服務目標的確定是有效開展課后服務的前提,農村中小學由于教育觀念較為落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受到新思想影響相對較少,對課后服務的目標定位不夠清晰。在農村寄宿學校及教學點,課后服務往往作為延時上課的手段,只對學生進行補課等,不能有效地落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此外,由于農村中小學的管理方式不夠正規,對學生課后服務的安排設置較為“粗獷”,各個年級的內容安排較為相似,缺少細化的過程,不具有區分度,不能真正做到結合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
課后服務的開展,應注重內容豐富性與形式多樣性。然而,農村中小學在開展過程中,難以保證課后服務內容與形式的充實多樣,缺乏對課后服務質量的關注。其一,課后服務的內容往往以補習課程、講解作業、學生自習為主,缺乏師資和經費開展豐富有趣的課外活動或開設校本課程,素質教育的初衷最終變成了應試教育,學生在課后服務中仍以基本的文化課學習為主,難以開拓自身眼界,提升思考能力。其二,課后服務的形式較為死板,學生不能積極自主地參與,往往只是聽命于教師安排,部分學校的課后服務主要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將學生禁錮在教室里,學生難以有效地利用課后服務的時間學到有益知識,造成了時間的浪費。
“雙減”政策的落地,對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機,但短時間內評價導向難以徹底扭轉。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克服“唯分數’的頑瘴痼疾。義務教育評價體系從關注學生的分數,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始走高質量的教育發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教育評價方式仍以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為主,盡管新高考改革強調“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但“一考定終身”和“唯分數”錄取的方式沒有徹底改變。農村小學可能會對學生學業“減負”政策進行“選擇性執行”,教師可能會對學生學業“減負”政策進行“替代性執行”。如今,教育部規定小學階段取消期中測試,只允許學校統一進行期末測試,并以等級的形式公布成績,學生一個學期的成果基本上就依靠期末考試這一個終結性評價反饋給家長。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為保證學生的成績有“保障”,很難不在日常教學中穿插各種形式的紙筆測試,學生的學業負擔和作業負擔沒能夠真正地“減”下去。
“雙減”政策的落地,短時間內可能很難減輕農村家長的家庭負擔。有些農村家長由于對“雙減”政策缺乏認知,認為這是學校在“變相賺錢”,拒絕參加課后服務。有些農村家長由于不信任學校的課后服務質量,將其簡單定義為“托管”,仍在周末為孩子安排大量補習。還有一些農村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仍在尋求通過“一對一”私教或拼班培訓,其費用甚至可能超過之前的校外培訓費用,不少家庭的經濟負擔并沒有得到明顯減輕。家長的“優質教育”需求與學校實施的全面發展教育相差甚遠,導致有些農村家長選擇在學期中退出課后服務。
第一,充足的經費是農村中小學開展課后服務的基礎,要采取多種措施,確保經費有效配置。政府應適當將財政經費向農村中小學地區傾斜,尤其關注農村小規模學校、農村寄宿學校的生存和發展,保障這類學校有充分的資金開展課后服務,進一步縮小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教育質量的差距。學校自身也可通過例如聯絡企業贊助、尋求優秀校友支持等方式,獲得一定經費以保障課后服務的開展。
第二,關注農村教師配備及教師專業化情況,要引導農村教師樹立自覺的學習意識,為農村教師提供學習、行動上的政策支持和激勵保障機制,比如建立農村教師專項學習經費,出臺農村教師學習資金保障政策,對農村教師的學習成果予以反饋和鼓勵,通過這些措施,真正實現農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提高他們的學習力,打造專業化的教師團隊,使教師真正成為助力課后服務的引導者。同時地方政府要在教育投入上做“加法”,應根據師生比例和學科結構補齊農村教師編制缺額,完善教育配套設施,確保農村小學開齊課程、開足課時。
第三,重視運用新媒體平臺打造學校名片,讓外界看到學校的成長與發展,為學校開展課后服務聚集更多社會資源。同時,課后服務活動的覆蓋面廣,在大多數學校,通常是教師有什么特長,就開展什么課后服務課程,其課程開發全部由學校老師負責,那么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資源不足、師資不夠、效果不佳等問題。因此,農村小學在豐富課后服務課程體系時,可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以多方協商、因地制宜的方式形成教育合力來優化課后服務的內容與形式。目前,有農村小學已經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引領下同共青團、工會、社區等聯合開展課后服務實踐活動,并吸收接納大學生、社會團體、退休教師、能工巧匠等參與,效果良好。學??梢岳煤玫胤缴鐣Y源組織“家長進校園”“大學生進校園”“社會組織進校園”等課后服務拓展課程,吸納優秀個人、優秀團體。這樣既能共同塑造優質的課后服務活動,又能緩解學校教育脫離社會生活的“教育孤島”現象。
課后服務的目標要求對課后服務的實施起著引領作用,應明確課后服務為保障“雙減”順利開展這一目標,從學校管理上對課后服務做精細化和個性化安排。
首先,學校領導應重視課后服務的開展,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質量水平關系著農村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應重視對課后服務專項資金的設置。學校要積極制訂課后服務的每周計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身心發展情況的不同制訂有效的培養方案。
其次,教師應積極參與到課后服務中來。教師應認識到自身在推動課后服務真正落實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保持積極學習的心態,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將自己的所學所想與課后服務相融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真正提高綜合素養。
最后,學校應關注學生對課后服務的理解和參與程度,讓學生正確認識課后服務,積極傾聽學生對于課后服務的想法,幫助學生解決相關問題。
課后服務不是課堂教學的接續,而是為學生減輕課業負擔、開拓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平臺。學??山Y合自身辦學歷史背景、校園文化、當地特色等,開發一些鄉土課程,供學生在課后服務期間自主選擇學習。同時,學校也可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合學生的興趣點設置多個社團,如美術社、音樂社、體育社、烹飪社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能真正發展自己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與做事情的專注持續性。最后,應關注部分“學困生”和情況較為特殊的學生。課后服務期間,教師可以對這部分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嘗試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讓學生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努力學習的信心。
在“雙減”政策引領下,應積極探索和踐行評價機制改革,通過創新評價手段,綜合運用檔案袋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形成多元評價體系。改革以分數為主的學校質量評價制度,堅決克服“唯分數”傾向取而代之以“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和學業負擔狀況等”作為評價要素。學生的學業成績應該是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農村小學要發揮好學生評價的診斷功能、導向功能、發展功能與管理功能。此外,農村小學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多種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查,減輕紙筆考試與練習的比重,對考試成績進行等級評價,不得排名,不得公開公布。
“雙減”政策實行不久,眾多教師就反映工作壓力劇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校社沒有形成教育合力,教師身上擔負著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農村小學可以通過專題講座、實地走訪、電話微信等,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橫幅標語、墻報專欄、報紙電視等,廣泛開展“雙減”主題宣傳,幫助農村家長理清“雙減”政策的實施背景與目的,緩解教育焦慮,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進而有效克服教育內卷。
農村教師需要對課后服務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歸納出課后服務在安全措施、互動安排、人員配置等方面有效做法,以此來為課后服務的開展做好鋪墊。同時,對于課后服務的開展還需要創新服務形式,更好地發揮教育工作的價值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因為課后服務具有較強的公益性特點,所以對于課后活動的開展,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基礎上突破年級界限來組織和安排活動。這樣既有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個性。對于學習內容多的活動,以作業輔導、預習、課外閱讀等形式來開展,以培優輔差為主,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按時完成教師留下的書面作業;對于自主實踐活動的開展,以興趣小組、社團等形式來開展活動,既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還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對于安全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安全視頻、講座等形式來進行,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對其進行安全教育,可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作為教師則需要總結課后服務經驗,結合實際需求來調整服務形式,以此來增強服務價值。
“雙減”政策的成效主要在于課后服務課程質量,課后服務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僅在于填補好家長下班之前的那幾小時的“教育真空”,學校的工作絕不止步于發揮其托管作用,課后服務的落實也絕不是局限于教育部門與學校一方發揮其教育作用。在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后服務的開展能進一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課后服務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發展途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順應孩子的身心發展的前提下,發展其核心素養。農村小學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關注自身開展課后服務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尋求行之有效的方式加以解決,進一步縮小與城市地區的差距,保障課后服務的質量,促進農村地區教育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