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月林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我國是農業大國,早在數千年前,農業就已經成了我國的主要產業。其中,湖南就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城鄉二元化、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導致,湖南地區出現了很多的貧困農村,村內農民的經濟收入微薄,生活質量比較差。但在小康社會提出之后,國家就開始關注這些貧困農村以及農民,對此要求各省為相關人員提供幫助,目的是讓他們脫離貧困,由此就誕生了鄉村振興理念,相關組織圍繞該理念開展了一系列的扶貧工作。而早期扶貧工作的效果并不顯著,很多時候都只能暫時解決問題,原因在于以往扶貧工作大多與經濟補助、幫助生產為主,未能針對根本原因,故每次工作結束后,農村依然大概率會恢復到往日貧困狀態。這種現象讓人們開始反思,由此發現了導致貧困的根本原因,故相關領域又提出了很多新的幫扶方法。其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其有效性在其他省份已經得到驗證,但湖南地區還未大范圍地開展相關工作,依然有許多貧困農村與貧困農民。故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湖南地區相關組織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對此有必要展開相關研究。
以往,人們對于職業農民的定義是“專門從事農業活動,依靠務農來維系生活的人”,這種定義下農民是被迫從事農業活動的,同時農業活動僅僅只能用來維系生活,收入微薄,原因在于他們主要依靠經驗來開展活動,本身對于農業生產技術等相關知識了解不多,這也是導致以往定義下,農民貧困間接導致農村貧困的主要原因。而新型職業農民的定義是“專門從事活動,掌握了相關農業生產技術等相關知識,有能力保障農業活動成果質量、效率,可通過農業活動獲得更高收益的人”。相比之下,新型職業農民更傾向于一種農業領域的技術型人才,且他們并不是被迫選擇從事農業活動的,而是自主選擇的,可以將務農視作他們的職業,而非為了維系生活不得不開展的活動。可以看出,新型職業農民是在以往職業農民定義上演化出的新概念,符合其定義的農民屬于技術人才,可以通過技術開展活動,并獲得更高的收益,說明新型職業農民的個人經濟產出能力更高。若將所有傳統職業農民轉化為新型職業農民,即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1]。
在基本概念論述中提到,新型職業農民的個人經濟產出能力更高,若此類農民數量增多能起到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因此,在貧困農村中培育大量新型職業農民,就可以幫助農村脫離貧困,達成鄉村振興目標,即現代理論強調,導致農村貧困的根本原因是農村本身的經濟產生能力低,且難以提升,故鄉村振興理念下的相關扶貧工作不能只關注現有經濟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農村地區本身的經濟生產能力。從這一角度出發,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提高農村經濟產出能力,達成鄉村振興目標的必經之路,湖南地區相關組織要對此保持重視,積極展開相關培育工作。
雖然在理論上培育出大量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幫助農村脫離貧困,但工作實踐中要培育出這樣的人才比較困難,整體面臨諸多困境,而困境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而言是具有指向性意義的,即若能明確困境,就能找準路徑與方向,著手解決困境即可達成培育目標。故下文將對現有困境進行論述與分析,指明培育路徑。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對象是大批傳統農民,這些農民在早期的發展中已經養成了一定習慣,對于新的農業生產技術、設施的接受度比較低,慣于依賴傳統經驗開展活動。同時,小部分傳統農民雖然有意識地想要學習技術、引進設施,但出于時間、資金成本等因素考慮,也會有不愿意接受培育的表現。以湖南地區某農民為例,其在與相關組織的交流中表達了自身的顧慮,首先,如果要接受培育,自身就必須要放下手中農務認真學習,而學習必然要經過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因此,無論自身最終是否能學有所成,在這個過程中家庭生活將失去重要支撐,且自身學習是存在失敗可能性的,故認為接受培育對自身生活而言有一定風險。其次,學習了相關技術,就需要在實際農務工作中使用,而大多數技術都涉及設施,這些設施的價格不菲,按照自身的經濟實力可能難以承擔,即使引入,也需要等待漫長周期才能回收成本,最終開始盈利,在此期間自身生活依然會面臨很大風險,故不愿意接受培育[2]。
可以看出,農民面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諸多顧慮,或者出于其他原因不愿意接受培育,說明農民受培育意識比較差,而較差的受培育意識勢必導致培育體系形同虛設,無法切實培育出新型職業農民,相關組織也不可能強迫農民去接受培育。故如何消除農民的受培育顧慮,讓農民看到新型職業農民的價值,促使他們受培育意識提升是當前一大困境。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依靠就近教育組織開展,而很多教育組織在培育過程中都反應培育工作受到了很多方面的限制。其一,培育過程中,教師無法與農民時刻保持交流,兩者只能在課堂會面,傳授相關理論知識,再借助現有資源,在校內進行實踐訓練,一旦脫離教育組織農民就得不到培育,這時如果農民遇到了學習方面的問題就無法第一時間解決,而問題將會給農民造成困擾,還可能成為學業障礙。隨著問題越積越多,學業障礙將越來越“厚”,此時農民很可能聽不懂教師講課,導致其無法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現實時空限制導致的,即教師與農民只能在特定的課程實踐、課堂地點會面,體現了時空限制影響。其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要大量資源支撐,尤其是師資資源,而大多數高水平師資資源都集中在遠離農村的城市中,諸如湖南地區中某高級院校與最近的農村有13公里,這不僅導致農民會受到時空限制而無法得到培育,也會影響到師資資源的分配,即許多高級院校師資雖然有強烈的意愿去執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但受限于距離以及個人生活等方面的因素,無法隨時參與,因此就導致新型職業農民現狀中高級師資資源十分稀少,普遍只能依靠“支教下鄉”的方式得到少量師資資源支撐,且部分教師只能暫時停留在農村,一段時間后會回到城市中。故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就受到了限制,一方面不能對所有農民進行培育,另一方面培育效率與質量也無法得到保障[3]。
首先,為了打消傳統農民因為學習與當前農務時間沖突影響農業生產而產生的顧慮,相關組織應當實施過程化培育,即以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獨立存在的,需要農民自主參與,但過程化培育則是深入到農民的農業活動當中,針對農業活動過程內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培育。諸如發現農民在農務活動當中對肥料的使用不正確,存在使用過量、選型不當等問題,那么相關組織就要委派專業人員對其進行針對性指導,詳細向他們介紹正確的肥料用量規范與選型,也提供其他方面的技術指導。這樣能消除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農務、生活的沖突,同時也讓他們切實從培育過程中得到好處,更愿意積極地參與到培育中來,起到了培育效果,能很好地向農民展示先進技術的效用與價值,提高其受培育意識。
其次,很多農民單純因為自身接受度差,所以不愿意接受培育。面對這種情況,地方政府應當協同相關組織建立政策引導機制,至少要讓此類農民嘗試接受培育,再通過培育成果讓他們的受培育意識提升。關于政策引導機制的建立,大體可以側重于兩個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可以依靠政策將城市商業領域與農村聯系在一起,促使商業領域參與到扶貧工作當中,并予以參與組織一定的政策優待,而商業領域的參與將提到當地農業的經濟效益,這會吸引當地農民關注,但從商業領域角度出發,農業產品必然要符合售賣質量要求,整體產量也要達標,故因為傳統農民憑借經驗的農業活動無法保障產品質量與產量,所以達不到相關要求,此時農民就會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因此針對當下需求相關組織提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服務,可以讓大量農民被吸引。第二,地方政府應當對積極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農民提供相關政策服務,諸如購買技術設施可減免部分稅收,或者予以優質貸款服務,打消各方面顧慮,也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農民的吸引力,促使農民的受培育意識增強[4]。
首先,網絡化培育體系能夠解決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現實空間、師資限制,即網絡能構建虛擬環境,這個環境不占用現實空間,自然不會受到限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有效弱化時間限制,使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能夠隨時隨地展開,農民能充分利用碎片時間或其他閑暇時間來接受培育,而教師也不一定要前往實地才能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在網絡的另一端進行講課即可,這樣就能讓很多不變下鄉的高級教師參與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說明網絡化培育體系可直接突破兩大限制。為了發揮網絡化培育體系作用,在該體系建設中相關組織要側重兩大要點:第一,必須開發在線離線功能,即網絡環境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一般分為在線、離線兩種。其中,在線培育可以讓教師與農民實時交流,以便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而離線培育則對于教師、農民沒有任何時間限制,教師可以隨時上傳講課視頻,農民可以隨時觀看講課視頻。兩種形式的培育工作各有優劣,但彼此互補,因此必須同時存在于網絡化培育體系中,以便教師與農民自主選擇。第二,必須優化網絡環境,即雖然在現代發展中大多數農村地區都已經通網,但是網絡環境質量還有待提升,而質量不足的網絡環境會給農民帶來不好的體驗。這種體驗在原本受培育意識差的基礎上會導致農民再次產生不愿意接受培育的想法,不利于提升教學質量。因此,相關組織要對網絡環境進行優化,同時也做好維護工作。
其次,雖然網絡化培育體系已經突破了兩大限制,但還沒有解決內部問題,資源搭配問題,即網絡化培育體系僅僅是提供了培育工作開展的良好條件,具體要如何培育依然取決于教師本身,同時網絡化培育體系的線上培育工作并不能取代線下培育,說明相關組織不可以讓教師只在線上開展培育工作[5]。從這一角度出發,師資資源就劃分為線上、線下兩個部分,兩個部分的師資資源應當保持協同,實現資源搭配,具體搭配方式為:線下教師要與線上教師進行溝通,溝通中告知線上教師當地農民在受培育過程中、農務活動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然后由線上教師針對具體問題給出解決方法,再由線下教師負責執行與現場指導。這樣能夠通過培訓形式的豐富,保障培育具有實際性[6],也能很好地融入上述提到的過程化培育中。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業結構的優化[7]。湖南地區作為農業大省,因為歷史遺留因素有很多貧困農村與農戶,這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與小康社會建設,所以湖南地區要重點幫助相關群體脫貧,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培育中,相關組織要采取相關策略解決當下困境,促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能順利開展,并且取得良好成果,為達成鄉村振興目標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