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蕾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北京 100101)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中學生發展與成長所面臨的社會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復雜,致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以往更顯著和突出。
俗話說,上工治未病。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心理疾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的“守門人”,是以心理學為指導理論,根據學生心理運動規律對其進行教學輔導,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與個性品質,使其成為情緒穩定樂觀、意志品質健全、人格發展完善的個體。近年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經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等方面越來越多的關注[1]。
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已達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大多集中于初中階段。2019年,一項針對12~18歲的青少年隨機抽樣的調查顯示,在學習壓力激增的初三、高三階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輕度的心理問題,尤其在情緒穩定性方面問題比較突出。可見,當前中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關鍵性指標。從人的成長發展來看,中學生所處的階段正是由兒童向成人發育的過渡時期,由于這一時期人體生理上的激素水平發展不平衡,會導致中學生的情緒波動比較大,再加上來自學業的壓力,極易引發焦慮等負面情緒。因此,及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化解負面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維度來看,人們在現代社會承受的壓力遠比農耕社會、狩獵采集社會高得多。在農耕社會、狩獵采集社會,人們承受的壓力主要源于生存,只要能夠吃飽穿暖,人就能體會到幸福。但自從人進入到現代社會,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不斷興起,人的物質需要和價值需求更加趨向多元,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所承受的壓力是與日俱增,來自就業的競爭壓力,來自復雜人際關系的壓力,以及來自社會發展變化過快而引發的焦慮情緒,都使人們的心理健康岌岌可危。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共有3.5億人受到抑郁癥的困擾。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中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學生群體作為國家和社會未來的人才儲備,將來不僅要有一技之長,更要有在壓力面前仍能夠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素質教育早在上世紀80年代被提出來,強調綜合利用遺傳和環境的正面作用,形成理想的教育合力,促進全體學生生理與心理、認知與非認知等因素全面、主動發展,增進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中學生處于最佳精神狀態。這對于中學生德、智、體、美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具有促進作用。
中學階段是開展心理教育的關鍵時期,中學生正處于思想觀念形成的特殊階段,在該時期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心理教育將會影響其一生。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家庭和學校過度關注知識文化教育,忽視心理健康教育。
雖然早在2008年,衛生部就提出過這樣的目標:到2015年,為中小學建設心理健康輔導室、設置專職教師并配備合格人員的學校比例,城市達到60%,農村達到30%。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束縛,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學校仍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導向安排學校的教學與管理,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就無形中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過重的學業負擔往往是觸發學生心理問題的導火索。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但由于缺乏專業的授課老師,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課流于形式,實際效果欠佳。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比德育涵蓋的內容更廣泛。德育是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理想、信念、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以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之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與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德育更注重利他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輔導、心理潛能開發、人際關系輔導等,使受教育者成為情緒穩定樂觀、意志品質健全、人格發展完善的個體。與德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個體內在的幸福感受。德育教育不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而這恰恰能夠幫助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進而促進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推動作用。有關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發育、人格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對孩子過于控制的權威型教養方式和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的放縱型教養方式,都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把孩子放在與父母平等的關系中,予以尊重的民主型教養方式,最有利于孩子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品質。不幸的是,權威型和放縱型教養方式居多,民主型教養方式少。例如,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開始覺醒,他們期望得到大人的尊重。但家長往往還像從前一樣對待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們這個階段的心理需求。這時,孩子表現出種種“叛逆”,和家長對著干,其實都是孩子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當孩子的心理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焦慮等心理問題。
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沒有激發青少年學生自身的積極力量,也沒有幫助個別學生消除心理問題,嚴重滯后于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大部分學校是處于“三無”狀態,一無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二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三無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少部分學校雖然設有心理咨詢室,但基本上形同虛設。總之,推進積極完善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建立已然成為當務之急[2]。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以心理學為指導理論,根據學生心理運動規律對其進行教學輔導,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與個性品質。總目標反映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把精神貫穿下去還要對總體目標進行細化,設立下一維度的一般目標。一般目標是對總體目標的分解,反映總目標的構成。具體來說,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如下幾個一般目標:智識目標、情感目標、意志目標和個性目標。
智識目標是受教育者對自身的認知,就是使受教育者了解自己的優勢和認識自己的不足,并鼓勵、支持受教育者發展自己的特長,引導受教育者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找到自己的“賽道”。情感目標分為初級情感目標和高級情感目標。初級情感目標就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共情的能力,培養受教育者對他人的愛,如對家人的親情之愛,對師長的敬愛,對同學的友愛。高級情感目標是培養受教育者愛祖國、愛集體的高級社會情感,著重培養受教育者的義務感、責任感和榮譽感。意志目標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意志品質,做到意志的獨立性、果敢性、堅毅性和自制性,幫助受教育者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個性目標是培養受教育者培養樂觀豁達的積極人格,如培養學生自信、自強、真誠等優良的個性品質。
心理健康教育原則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出發,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規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主體性原則是指在促進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激發受教育者本身的主動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在設計、組織、安排教育內容時,要首先考慮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只有讓學生認可、接受,并能夠觸動其內心的教育活動,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發展性原則是以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個體身上出現的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是靜態的,它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及時對變化過程做出分析和反饋,才能夠對解決問題有所裨益。我們那些抱怨“不起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無疑都在用老方法解決新問題,忽視了發展性原則。
保密性原則是指在個別心理咨詢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對前來咨詢的學生的全部情況予以保密,只有讓咨詢者意識到自己的談話內容屬于個人隱私,其保密性是受法律保護的,才能夠鼓勵咨詢者敞開心扉。
保密性原則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活動性原則是指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促進受教育者心理的發展。人的心理品質是在社會性的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動構成了心理發展的基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抓住活動對人心理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區別開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途徑,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可以通過開設專門課程,學科滲透,心理咨詢,組織課外活動,優化校園環境等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未被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之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課程,通過心理知識的傳授,組織活動的設計,以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與個性品質,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根本出路。
如果說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學科滲透就是副渠道。學科滲透是指教師在日常各科的課堂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藝術類課程,包括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本身就對調節改善學生的情緒狀態、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有著極大的作用。而語文、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的課程本身涉及豐富的社會認知和鮮明的人文精神,有許多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可供利用。學科滲透還可以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來,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了只有心理咨詢教師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勢單力薄”的尷尬局面。
心理咨詢是指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語言交流,對來訪者進行心理上的幫助,解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促使來訪者的心理健康發展。心理咨詢是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的綜合藝術,是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來從事心理咨詢活動,不能由思想品德課的老師或是其他課的任課老師代為從事心理咨詢工作。那樣的話,只能使心理咨詢流于形式,而起不到實際效果。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具專業特色的途徑,有著學校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學生從課堂的方寸之間,走向外面的大千世界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有利場所。教育絕不僅僅發生在課堂上,也絕不應當僅僅發生在課堂上,心理健康教育尤是。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外活動是學生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教育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物理環境是指自然環境,設施環境等有形的環境,這一點比較好理解。心理環境包括人際關系、信息環境、情感環境、輿論環境等無形的環境。改善物理環境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大部分學校并不具備徹底改善物理環境的條件,所以不妨先從改善學校的心理環境為突破口。營造良好的校風班風,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公開透明的信息環境,充滿友愛的情感環境和健康的輿論環境。目前,一些學校的學習氛圍壓抑,心理環境堪憂,重新構建良好的心理環境尤為重要。
總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拓展多種途徑,既有納入課程體系中的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有精心設計的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發展的多樣化的課外活動,更有融入心理健康內容的學科教學和校園環境建設,打造一個全員教師參與的、全面滲透的、全方位的、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