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印國 孫文靜
(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波羅區域畜牧獸醫站 719100)
近年來,隨著生豬產業的不斷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生豬飼養場的數量和規模越來越大,生豬疫病趨于復雜,近年來,對我國影響比較大的生豬疾病主要有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丹毒、炭疽、豬肺疫、豬囊尾蚴、豬布魯氏菌病等。以上疾病中因豬瘟致死的生豬頭數最多,其次為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這些疾病的發生給生豬養殖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面對目前的形勢,利用傳統的養殖方法和陳舊的養殖觀念不利于疫病防控,不僅提高了治療和養殖成本,降低了養殖效益,還制約著生豬養殖行業的健康發展[1]。因此,當代規模化養豬場應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防疫體系,并嚴格執行,才能提高規模化養豬場的疫病防控能力,提升生產水平。
防疫體系這一概念源自國外,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防疫具有更加深刻和廣泛的內涵,部分學者認為防疫體系是將傳染性疾病、寄生蟲疾病等拒之門外的有效安全措施的總稱,是較為綜合的體系工程,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防疫體系中最重要的是做好隔離、防疫和消毒,以保護和提升畜禽的健康狀況。養豬場防疫體系是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根據豬的生物學特性,利用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有效保護易感豬群的方法,以提升生產能力的一系列措施。養豬場的防疫體系內容非常復雜,涉及生豬養殖和生產的各個環節,不僅包括場址選擇、引種轉群等生豬移動控制,也包括各個生產環節的飼養與管理、可追溯系統的建立和獸藥、飼料的使用規范等,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防疫體系不完整,致使豬群發生疾病。
部分規模化生豬飼養場是從散戶養殖逐步轉型而來,在發展初期并沒有很好的預估養殖規模,因此,選址和布局沒有綜合考慮,出現單位面積養殖密度過大的情況。另外,在部分地區,由于人口密集,適合進行生豬養殖的面積有限,因此,在建設和布局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滿足防疫要求,甚至不區分的行為[2],在豬舍建造過程中也沒有科學的方法,豬舍過于簡陋,既不能做到夏季防暑降溫,也不能做到冬季防寒保暖,采光條件也比較差,缺乏通風設施,常出現千頭豬共住同一豬舍的現象,這些都不利于進行豬疫病防控,一旦出現傳染性疾病很容易迅速傳播,控制疫情也相對困難,當有人畜共患病發生時危害將更加嚴重。
部分規模化生豬飼養場沒有比較完善的疫病防疫體系,或疫病防疫體系構建不科學,措施較單一,甚至有一部分生豬飼養場的防疫體系是照搬其他養殖場的經驗,沒有結合本養殖場的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的疫病防疫體系缺乏專業性。
我國防疫體系從全國層面看比較完善,但從基層角度來分析相對薄弱,尤其是在動物疫病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嚴重不足,不僅在人數上偏少,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從業能力也相對較弱[3],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鄉鎮獸醫服務站被裁撤和合并,原本從事基層動物防疫的工作人員被分流到其他工作崗位,使基層獸醫人員人數銳減,基層聘用的獸醫人員因編制數目限制較難取得高級職稱,不少高學歷的專業人才不愿意在基層服務。從規模化生豬飼養場的角度進行分析,由于基層防疫隊伍薄弱,當豬群出現疾病時很難及時找到專業獸醫進行診斷和治療,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雖然部分養殖場雇傭駐場獸醫進行豬群疫病防控,但不能取代官方獸醫的角色,導致部分生豬疫病發生時基層防疫技術人員無法滿足防控需求。
根據《動物疫情報告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我國動物疫情主要由從事畜牧養殖、經營和生產的個人和機構及縣級疫情監測監督機構進行統計上報,但由于生豬養殖環節中的疫病發生較為頻繁且種類眾多,隨著病原微生物的不斷變異,出現了很多非典型病例,致使從事畜牧養殖的個人、機構不能在疾病初期進行準確判斷,大多數生豬飼養場不具備專業的診斷儀器,僅靠肉眼和經驗進行疾病診斷,還有部分養殖戶因考慮到自身利益因素,出現漏報、瞞報現象,使疫病監測無法順利進行,也沒辦法在疾病初期進行合理控制。
由于一些生豬飼養場單一豬舍內養殖數量過多,無法完全實現全進全出、徹底空欄,因此,在消毒工作中只能采取帶豬消毒或局部空欄清洗消毒的方式,而無法進行空欄大消毒,消毒也僅限于對地面、墻面和飼養用具的消毒,對空氣的消毒基本無法實現。還有部分生豬飼養場對生產區進出的人員、車輛沒有很好的管控,進出人員、車輛不進行消毒或消毒液長久使用,影響消毒效果,使得很多病原微生物進入廠區,感染豬群。
規模化生豬飼養場的選址是疫病防控中的關鍵因素,科學選址能很好地控制傳染源,因此,在選址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選擇地勢較為干燥,交通便利,供電通暢,排水方便的地方;②距離生活飲用水源地、動物集貿市場、屠宰加工廠有一定的距離;③遠離支干流,污水應經過處理,符合條件后排放,不得污染水源;④遠離肉類加工廠和皮毛加工廠。在布局方面也應符合防疫需求,合理進行規劃。通常規模化生豬飼養場應分5 個功能區,分別為生活區、管理區、生產區、隔離區和糞污無害化處理區,依據地勢和主風向依次向下排列,場內的道路要嚴格區分凈道和污道,并獨立通向各個功能區域,不得交匯、混用。生豬飼養場應設有圍墻,門口要有獨立的大門,有人員和車輛的專用消毒通道。在建設豬舍時,應考慮到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且豬舍要有充足的采光,便于通風,配備防暑降溫和防寒保暖的設施。根據生豬的不同生理階段進行分群,防止疾病在豬群間傳播[4]。
目前,仍有很多生豬疾病沒有特效藥物可用于治療,尤其是像非洲豬瘟這樣的疾病,一旦發生會對整個地區乃至國家的生豬養殖行業造成巨大的威脅,因此,應采取養大于防、防大于治的疫病防控理念進行養殖。從業人員應對生豬疫病的防控有清晰的認識,結合本養殖場生產事件和常發疾病,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疫病防控制度,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的角度出發,切實降低疾病發生頻率和傳播速度。
我國動物防疫法中規定,在生豬養殖過程中,疫病防控、生豬日常檢疫及無害化處理等方面的工作是屬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范疇,因此,各個地區政府應建設公共服務供應體系。由于基層獸醫力量較為薄弱,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專業能力較低,因此,應定期組織專業技能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同時提升基層獸醫的待遇,提高基層防疫一線人員的經費補貼,從而吸引更多的專業性人才加入基層防疫隊伍中。積極促進基層防疫力量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建立專家和養殖戶的培訓聯系通道,提升養殖戶對生豬疫病的防控意識和防控能力。
當代規模化養豬場應建立自身疾病檢驗和監測體系,定期在豬群中監測主要傳染性疾病和寄生蟲疾病的發生,監測豬群整體免疫情況,必要時應開展藥敏試驗,以指導臨床用藥[5]。縣級疫情監測監督機構也應充分負起責任,把生豬疫病預警監測能力納入工作人員的考評指標中,不斷發現監測能力的不足,并加以改進。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應控制合理的飼養密度,按照生豬生理階段進行分群,確保做到全進全出,便于消毒和防疫。在養殖模式上盡可能自繁自養,確需引入種豬、仔豬時應嚴格檢查檢疫合格證明,不從無經營許可證、生產情況不明的豬場購入種豬和仔豬[6],新引入的生豬在進場后要進行隔離,隔離期間對常發疾病進行檢疫,確保其健康后與其他生豬混群飼養。在生豬養殖場內不得飼養其他家畜、家禽,以防病原微生物在不同畜種間進行傳播。當發現有生豬患病后應第一時間對其進行隔離、診斷、治療,對其使用過的圈舍、用具進行徹底消毒,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病死生豬應在指定地點深埋或焚燒,對其分泌物、排泄物和墊草等也要進行無害化處理,以防污染環境。在養殖過程中,要堅持依法防控、科學防控、綜合防控方針,根據當地常發疾病采取科學的疫病防控措施,制定應急預防反應制度,當暴發重大動物疫病時能第一時間上報、封鎖,防治疾病進一步蔓延。
做好規模化養豬場防疫體系建設工作對養豬業健康發展、降低養豬生產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養豬場應根據生豬飼養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制定防疫措施。對新建的養豬場應對其選址和布局進行嚴格把關,確保場區規劃符合防疫標準。各地方政府也應積極促進基層防疫人員隊伍建設,提升基層防疫能力,給生豬養殖場做好疫病防控的引導、指導工作,確保生豬產品的質量安全,探索出綠色環保養殖模式,促進養殖業的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