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維
(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為持續提升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深入推進“互聯網+”,形成實體經濟與網絡相互促進、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提出:圍繞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聚焦發展智能、綠色的先進制造業,構建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增強工業互聯網產業供給能力,持續提升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深入推進“互聯網+”[1]。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培育新興產業集群。要繼續出臺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2]。工業互聯網的誕生得益于新時代信息技術與工業制造業的有機融合,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支撐,促進了“互聯網+先進制造業”不斷深化發展。工業互聯網通過系統打造多維功能體系,實現“人、機、物”的全方位互聯,構建新型的網絡基礎設施。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綜合發展水平和現實基礎都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企業數字化水平也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數字化轉型是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企業組織轉變業務模式、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的變革措施。數字化轉型是數字技術和商業模式的融合,最終促使商業模式成功轉型[3]。
數據是數字化的基礎,數字化的水平、深度和廣度取決于數據的質量。高質量的數據正在成為企業數字化的核心資源,高質量的數據可以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價值[3],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之一就是數據資產的有效管理和使用,而難點之一就是數據治理,數據的爆炸式增長增大了企業數據的復雜性,怎樣從龐大且復雜的數據中獲取精準有用的信息,是企業能夠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2020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倡議》中提出:以帶動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為重點,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提升轉型服務供給能力,加快打造數字化企業,構建數字化產業鏈,培育數字化生態[4]。數字化正改變著企業的業務和企業間的關系。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中,中小企業比大型企業面臨更大的挑戰。我國中小企業量多且分布廣泛,在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方面處于重要位置。作為全國經濟大市,蘇州中小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既能增強企業資本價值及市場競爭力,又能為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各類作業效率,進而更好地促進經濟持續高質、高效發展。
按照國家現行中小微企業劃分標準來看,蘇州近99%的企業是中小企業。從行業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和服務業[5],其中制造業企業數量達到中小企業總數的近一半。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下降,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以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成為眾多制造企業的迫切需求。采用自動化設備實現的智能制造不但能幫助企業降低人工成本,而且能優化生產環節、提升產品質量,幫助企業提高利潤。
3.1.1 政策引領,助力蘇州數字化發展
2018年,蘇州市政府制定《市政府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意見》,提出深入實施企業互聯網提升計劃,高水平發展蘇州工業互聯網,促進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加快構建全市工業互聯網體系[6],加速繪制工業互聯網的“蘇州范本”,為全市智能制造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助推。
工業互聯網對中小企業“智改數轉”起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近年來,蘇州從“規劃引領、引育平臺、標桿示范、打造生態”4個方面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助力“互聯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據統計,2019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3 300億元,與其他城市相比,蘇州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更扎實。同時,蘇州還是我國首批5G網絡試點城市、央行首批數字貨幣試點城市、全省首個區塊鏈產業發展集聚區。目前,我國的十五大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已有10家落戶蘇州。2021年1月召開的蘇州市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推進大會發布的《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解讀了《關于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蘇州全市1.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全覆蓋。
3.1.2 夯實根基,打造“蘇州制造”品牌
2021年11月,江蘇省工信廳公示第三批“互聯網+先進制造業”基地名單,常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張家港保稅區、太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昆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功上榜。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基地建設名單中,蘇州工業園區、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均已獲批。蘇州全市10個板塊:工業園區、高新區、姑蘇區、吳中區、相城區、吳江、常熟、昆山、張家港、太倉,除制造業占比較低的姑蘇區外,其他9個板塊均獲此殊榮,實現省級特色產業基地全覆蓋。張家港市和常熟市還成功創建兩個特色產業基地。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蘇州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企業對市場的應變愈加靈敏,能力愈加強大,運營風險有所下降。通過構建內部數據共享機制,企業有效整合運營數據,既提高生產資源利用率,又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截至2021年底,蘇州工業企業累計6 000多家推進實施“智改數轉”項目超過8 000個,獲評江蘇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示范平臺23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成13個,標識解析量達31.6億次,工業互聯網規上企業近5 000家。蘇州對標制造業的最高標準、最高水平,奮力打造“蘇州制造”品牌,以“智改數轉”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3.1.3 制定標準,突破能力評定難題
面對評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標準的空缺,蘇州市工信局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下,歷經大量調研、論證工作,于2021年9月完成了國內第一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準的制定,該標準綜合考慮了企業運作的各個環節,圍繞戰略、管理、產品、人員、運營5個維度評定企業的數字化能力[7]。過去,中小企業需要借助行業內的龍頭企業或是第三方平臺把握數字化轉型進程,而現在只需登錄蘇州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平臺,注冊后完成《蘇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評定問卷》即可對自身的數字化轉型水平有所掌握。蘇州市工信部門在收集企業評定信息后,能有的放矢地幫助中小企業制訂針對性較強的數字化轉型方案。“蘇州標準”的發布,填補了國內由政府部門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能力評定的空白,量化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能力,對加速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起到了催化作用。
隨著“互聯網+先進制造業”不斷發展,蘇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面臨新挑戰,亟待解決人才短缺、資金有限、創新不足等問題。
3.2.1 數字化轉型基礎薄弱
受限于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建設不足,一些中小企業缺乏必備的信息化應用基礎,制約了核心數字技術的供給,這些都讓中小企業采集數據難上加難,想要利用產業鏈和產業鏈之間共享共進助推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更是無從下手[8]。從技術層面來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石是各類基礎數字資源,包括將企業內外部產生的信息數據化的各種硬件設施和通過實現數據連接進而發揮數據資源作用的軟件操作系統,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數字技術能幫助企業整合資源,協調資源配置,催生新的數字資源。蘇州相較于我國其他地區,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建設有一定優勢,但目前廣泛使用5G技術、3D打印技術、云技術、區塊鏈技術等數字技術的中小企業仍只有小部分,其中數字經濟的核心技術——5G技術尚未得到普及應用。
3.2.2 不同企業認知難以協同
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蘇州建設“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產業基地中發揮關鍵作用,它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也至關重要。但當前,仍有不少企業尚未形成利用工業互聯網實現數字化管理的邏輯。不少中小企業習慣于傳統方式,仍持保守經營態度,工業互聯網供求雙方尚存在認知需求上的差異。不敢轉、不會轉,是蘇州傳統中小企業的通病。
在已經嘗試使用工業互聯網的中小企業中,部分企業為提高管理效率、優化資源配置贊同數據“上云”,也有小部分企業由于對云端安全性的不信任而完全否定了數據“上云”,還有一部分中立的企業認為可采用關鍵數據保密、非關鍵數據“上云”的方法。企業數據“上云”亟須強大、有效的網絡安全制度和企業間的網絡信任。
3.2.3 數字技術綜合人才緊缺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所需要的人才應當具備計算機相關專業知識、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并且對工業制造也要有一定認知。根據蘇州多家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其緊缺與智能智造、數字產業發展速度相匹配的新型人才,企業家也急需提升數字化轉型能力和管理水平。不同層次的優秀人才正是目前蘇州中小企業所渴求的。從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和政策也可以看到,數字技術人才的引進問題是困擾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短板。蘇州中小企業對數字技術綜合人才的引進、培養、激勵機制等方面都尚有提升空間。此外,大部分中小企業面臨著在技術創新研發方面投入不足的共性問題。
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成功轉型的關鍵。數字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決定了中小企業數字化的能力與可持續性。數字基礎建設既要注重數據中心等硬件設施和作為內部支撐的軟件操作系統建設,也要重視制定高標準用于規范市場制度體系的建設,通過全方位布局,完善蘇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必備的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建設并完善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等共享平臺,打造一批示范行業庫、企業庫、服務商,將數字技術貫穿產業鏈,整合各項資源,提高利用率,建立數據共享機制[8],實現中小企業數字化協同制造,打造創新開放的產業生態系統。
過去,眾多蘇州中小企業的管理者面對訂單要求提升與傳統制造業成本增加、技能型人員流動性大、粗放式管理等之間的矛盾,遲遲沒有把數字化轉型提上企業發展議程。數字化經濟的加速發展使得中小企業缺市場、缺人才、缺資源、缺資金、缺服務等一系列問題更加嚴峻。近年來,疫情的錯綜復雜更加劇了這一現象。基于這些現實難題,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惠企政策,蘇州地方政府也發布各項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利好的政策,幫助中小企業突破困境、持續發展,切實有效助力中小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進程。在大環境趨好的背景下,企業應突破傳統經營思維模式[9],充分把握蘇州當地惠企政策、數字化能力評定標準、全市覆蓋的省“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產業基地,以及23個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示范平臺等利好條件,深度挖掘內外部資源的有機整合,探索數字化發展機遇。比如,利用蘇州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平臺量身訂制企業專屬的數字化轉型方案,通過省示范平臺分析市場、尋找客戶、挖掘資源,利用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幫助企業真正做到“降本、提質、增效”。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在蘇州“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產業基地全面覆蓋的良好背景下,很多中小企業想要推進數字化轉型卻因缺乏相關人才而無法突破。工業互聯網的建設也需要各類優秀人才的加入[10]。一方面,科研院校與企業可建立共享機制,搭建培育復合型人才的橋梁。蘇州匯聚了多所知名高校,聚集了大量可培養的人才,可以由高校和企業聯手共建研發機構、實驗室,合作開發項目,采用多種形式實現技術共享,培養人才具備信息技術、加工制造、工商管理等方面知識的綜合素養,并制定激勵機制,鼓勵科研院校通過各種形式轉化技術成果。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積極探索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已經出臺很多扶持職業教育的利好政策,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蘇州有多所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職業院校,職業院校應圍繞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新需求,推動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開設專業應適應時代需求,與時俱進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市場和行業需求為導向,培養出滿足行業企業需求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