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義
“一部中醫史,半部燕趙人”。燕趙自古人杰地靈,名醫薈萃,大醫輩出,燕趙醫學文化源遠流長,學術流派精彩紛呈,對中醫學的發展有著重要推動作用,是中醫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瑰寶。當前,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日益受到重視,黨中央、國務院將中醫藥工作歷史性地上升為國家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頒布實施和一系列政策法規的頒布為我們在新時代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也為燕趙醫學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醫學術流派是中醫學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學術思想、學術主張或獨到臨床診療技藝,有清晰的學術傳承脈絡和一定歷史影響力與公認度的學術派別。源遠流長、師承傳授、綿延不絕的中醫學術流派作為中醫學術發展的載體,其創立和發展與許多中醫重大理論的提出和突破密切相關,涌現了一系列特色突出的中醫學術理論和臨床診治經驗,顯著促進了中醫學術的傳承與發展,學術爭鳴的醫學流派形成了百花齊放、燦爛繁盛的中醫學術體系。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先生所著《中醫各家學說》一書將中醫主要學術流派分為醫經學派、經方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傷寒學派、溫熱學派及匯通學派。其中,醫經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匯通學派皆源于燕趙大地,燕趙醫學流派的發展繪就了中醫學派發展畫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系統整理研究燕趙醫學流派學術思想,汲取不同醫學流派的理論精華與臨證經驗是加快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燕趙醫學研究的意義正在于此。傳承弘揚燕趙醫學需要重點加強燕趙醫學文化歷史、學術流派、名醫學術思想的總結、研究、應用及推廣,包括系統總結整理燕趙醫學流派的學術思想,出版系列專著;總結整理著名燕趙醫家的學術思想,輯錄成書以廣行于世; 整理校對注釋燕趙名醫著作;開展燕趙醫學學術思想交流研討;培養優秀的燕趙中醫傳承人才;推動醫療機構臨床應用和特色專科建設;開發燕趙名醫經驗處方特色制劑,全面促進理論學術的傳承發展和臨床應用,由此“燕趙中醫學術流派研究叢書”應運而生。
“燕趙中醫學術流派研究叢書”共有4冊:《醫經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中西匯通學派》,系統整理、挖掘、總結四大醫學流派的學術思想,從學派源流史略、主要學術成就及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和現代研究應用等方面研究四大流派的“源”與“流”,力求系統深入地反映各流派的核心觀點和現代應用價值。
醫經學派主要是對醫經七家《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白氏旁篇》中僅存的《黃帝內經》進行專題研究發揮。《黃帝內經》對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辨證論治等各方面進行了系統全面客觀的敘述,還把醫療保健的原則提高到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高度,為中醫學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扁鵲、張仲景、華佗、王叔和、皇甫謐、全元起、楊上善、王冰、劉溫舒、劉完素、張介賓、滑壽、馬蒔、李中梓、沈又彭、黃元御等代表性醫家通過校訂疏證、分類研究、專題發揮等方法完善了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和臨床辨治體系,對脈學、臟腑辨證、六經辨證、針灸學、絡病學、五運六氣、雜病證治、攝生保健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現代中醫學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開拓發展的根基和本源。
河間學派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闡述火熱病機,善治火熱病證而著稱于世,衍生出以張從正為代表的攻邪派和以朱丹溪為代表的滋陰派,不僅促進了中醫病機學說的發展,也為溫熱學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易水學派以臟腑病機理論為思想核心,重視脾胃、腎命水火為主的臟腑虛損病機,先后天并論、脾腎并重,形成系統理、法、方、藥學術思想體系,在中醫學臟腑病機及辨證治療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對中醫學術思想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并產生了深遠影響。肇始奠基期,張元素法《內經》,宗仲景,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的創新治學思想,對易水學派及后世中醫學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啟迪,提出臟腑虛損是發病之本,主張從臟腑寒熱虛實以言病機辨證,以治脾腎為要,從五運六氣之化以言制方遣藥,為易水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學派形成期,李東垣、王好古、羅天益等創建了脾胃內傷學說、陰證學說等一系列學術理論后,易水學派方以其獨特、系統的學術理論體系,以其善用溫補方藥治療虛損病證的鮮明學術特色在中醫各家學術流派中獨樹一幟,奠定了易水學派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外延發展期,易水學派從燕趙大地逐漸向外擴延,廣興南北,薛己、張介賓、李中梓、趙獻可、高鼓峰、張璐、沈郎仲、尤在涇等眾多醫家私淑易水學派學術思想,發展了脾胃學說、腎命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將易水重視脾腎的學術思想外延至內、外、婦、兒科多科,拓展了臨床疾病應用領域,也為溫補學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西匯通學派的先驅醫家從理論和臨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中西醫匯通的認識和做法,其代表性醫家張錫純提出的“衷中參西”,開中西醫結合之先河,為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的中西醫結合事業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人才培養、臨床醫療、科研創新、基地建設、學術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國內外矚目的突破性成果。
中醫學的發展主要是理論的發展,理論的發展最終體現在臨床療效的提高,而臨床療效的提高主要依賴于處方的運用,中醫理論亦是依托于處方體現其科學價值。縱觀兩千多年的中醫發展史,共有三次發展高峰,每次都伴隨著中醫理論的突破:秦漢時期,《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傷寒雜病論》奠定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扁鵲奠定了診斷方法的基礎;金元時期,學術流派紛呈,河間學派劉完素提出火熱論,易水學派李東垣提出脾胃論,朱丹溪、張從正師從劉完素,分別提出滋陰論和攻邪論;明清時期,溫病學崛起,隨后涌現出王清任、張錫純等著名醫家。三次發展高峰中,燕趙醫家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燕趙中醫學術流派研究叢書”準確、系統、深入、全面地論述了燕趙醫學流派的形成發展和學術成就,充分體現了燕趙醫學流派的學術指導價值和臨床應用價值,為傳承弘揚燕趙醫學學術思想,開展燕趙醫學學術交流探討,培養優秀的燕趙中醫傳承人才,推動醫療機構臨床應用和特色專科建設及燕趙名醫經驗處方特色制劑開發,促進燕趙醫學的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是具有傳承價值的中醫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