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結枝 黃海平 陳沙 雷曉明 劉平安 張國民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410208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之一,是一種以骨量降低、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退行性骨病[1]。隨著病情進展,骨量丟失,骨微結構破壞,出現骨痛、脊柱變形、甚至發生骨折等后果[2]。玄府有運行氣機、流通津液、滲灌血脈、運轉神機的功能,通過學習玄府理論,與藏象結合,認為玄府閉塞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從而發生OP;反之,臟腑失衡,亦會致氣機功能異常,微觀玄府郁閉而病。基于“骨玄府-藏象”理論,以精氣血津液為交界,聯系宏觀之臟腑,微觀之玄府,以豐富中醫理論對OP的認識。
從中醫治療角度需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狀態[3],其屬于“骨痿”“骨枯”“骨極”范疇[4],中醫醫家認為其主要病因病機為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絡脈阻滯、脾胃虛弱[5-6],涉及肝、脾、腎等臟腑[7-9]。而筆者發現OP與中醫玄府-藏象理論相關,或可應用于臨床問題,現試從中醫微觀角度出發,辨治OP。
玄府一詞源自《黃帝內經》[10],《素問·水熱穴論篇》,其云:“所謂玄府者,汗空也。”指出玄府即汗空[11],張景岳《類經·針刺三十八》注釋玄府[12]“汗屬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從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氣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義”,均將玄府歸為皮膚之汗孔。隨著中醫理論的發展,其概念也進一步延伸,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中提到“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氣液之孔竅也……名玄府者,謂玄微府也;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13]。玄府內涵擴大,遍布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等。玄府乃氣液出入之門戶,說明玄府不僅存在于宏觀臟腑,亦有其微細結構基礎。發揮滲灌氣血、運轉神機、調理陰陽之功。
現代醫學對玄府理論再次發展,延伸出腦玄府、腎玄府、骨玄府、眼玄府、肝玄府等[14-18]。王小強等[19]從腦玄府出發,考慮開闔障礙所致的“水毒”病因結合開玄利水法辨治腦出血后腦水腫,使腦內瘀血、氣滯、水毒等因素減少。王龍等[20]認為肝絡玄府與肝血竇內皮細胞(LSECs)窗孔具有共同的科學內涵,LSECs可能是肝絡玄府的微觀實質。曹金鳳等[15]從骨膜、骨質、骨髓等對骨玄府理論進行探討,認為骨骼中的孔、竅、道等空腔結構以及形態各異的血管、淋巴管是骨玄府的結構基礎。張攸若等[21]以開通目玄府,結合瀉實補虛法暢通氣液,保護青光眼視神經。李婷等[22]以通玄府、化瘀法治視網膜靜脈阻塞。綜上學者的論述,玄府理論作用廣而深,有輸布津液、滲灌血脈、轉運神機等功能[23],后世醫家對其繼續豐富,如清代周學海提出“細絡即玄府也”[24],認為玄府是人體最為細小的絡脈,由經絡系統中孫絡進一步分化,有運行氣血之功。
中醫對藏象的描述見《素問·六節藏象論》[11],云“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藏”指藏于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象”即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學說對于中醫闡釋生理病理和預防診療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在中醫體系中有重要地位[25],藏象內涵廣,包括體內的五臟、六腑等有形之物及臟腑生命活動的規律等動態變化的過程,是一門包括了人類生理學說、病理學說、觀察診斷學說、治療學說的醫學理論體系[26]。如《靈樞·本神》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其所病矣。”表明藏象理論是以外之“象”測內之“藏”。象是藏的表征,藏是象的規律。藏象思想蘊含了五臟六腑的原理,臟腑功能牽涉了人體健康,精、氣、血、津液的通暢與臟腑相關,劉完素提出的“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13]的觀點,揭示了玄府細微難辨的特點,且與臟腑、經絡、腠理等密不可分,共同闡釋人體運行的基本規律。
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精氣血津液代謝正常均離不開臟腑的協調平衡,臟腑功能又責之于藏象理論,而無形之物的精氣血津液又賴于玄府的通暢。此即微觀與宏觀兩種角度的結合。玄府郁閉是中醫學的基本病機,從微觀角度出發,玄府閉塞則氣液不通,因而百病始生。氣液不僅包括氣、血、精、津、液、神等生理性物質,也包括機體的各種代謝廢物、病理產物等,若玄府開闔失常,氣機升降出入失司,則成氣之病、血之病、水之病、神之病,簡言之,均是玄府病變,即“玄病”之義。從宏觀角度來看,若臟腑功能失衡,氣化不利,氣血津液等代謝紊亂,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堆積,致使微觀的氣血通道阻塞,即玄府閉塞,兩者互為因果,互相聯系。綜上所述,宏觀的臟腑與微觀的玄府之間息息相通,兩者共通,達成運行氣機、流通津液、滲灌血脈的功能,維持機體的平衡。玄府作為氣血滲灌的微觀通道,溝通臟腑與形體九竅之間的關系,因此“藏象-玄府”既補充了人體臟腑之間的微觀聯系,又豐富了精、氣、血、津、液的代謝理論。
中醫對于OP的病因病機論述集中于肝脾腎三臟,血瘀是其促進因素。中醫古籍對其記載多歸為骨枯、骨極,如《素問·痿論》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27],《千金要方·骨極》云:“骨極者,主腎也。腎應骨,骨與腎合……若腎病則骨極,牙齒苦痛,手足疼……”[28]。
在OP的演變中,多以虛貫穿疾病始終,腎虛是其發病的始動因素,《素問·血氣形態篇》論述了腎藏精,主骨生髓[11],指出腎精乃骨骼的化生之源,腎虛陰液不足,陽氣無以化,故腎虛是其主要病因。脾虛是其發病的重要病因,《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11],脾為后天之本,化生精微物質,營養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因此,脾的運化和升清與肌肉強弱、四肢功能有關。肝虛是OP發病的重要方面,如《證治準繩·雜病》云:“肝虛無以養筋,故機關不利”[29],《素問·五臟生成篇》記載“肝藏血,故人臥血歸于肝……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27],都表明肝虛與OP發生關系密切,肝能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肝疏泄功能正常,則氣血運行輸布順暢,人體的臟腑、器官、組織、氣血的生理功能便會處于正常狀態;反之,肝失疏泄,導致肝氣郁結,影響血和津液的運行,使肝筋失養,筋病及骨,發為骨痹。而肝脾腎臟腑的虛損即藏象理論的征象。
劉完素言[13]“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微觀上看,玄府作為一種腔隙結構,從生理功能上講,即是精、氣、血、津、液運行的場所,氣血旺則運,津液足則行。玄府作為氣機升降出入的通道,若臟腑失調,氣化失司,則生痰、飲、淤、濕等病理產物,氣血不接,津液不通,精不養神,致玄府開闔失利,即藏象-玄府病變。反之亦然,從理論上說,臟腑失衡,導致精虧、血少、氣虛、津液不足,均會導致玄府失常;而玄府功能與臟腑組織相輔相成,玄府閉塞,氣機不通,則精血無以養臟腑,臟腑虧損。從宏觀出發,玄府作為微觀通道,與宏觀之臟共奏滲灌氣血、流通津液之功。從血論,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化血;從氣論,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腎主納氣。氣血相合,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玄府開闔失常,不能滲灌氣血,臟腑失養。
針對OP的發病,由于肝脾腎三臟的氣化失常,導致玄府所在的微觀通道內精氣血津液的虧虛。肝失疏泄致氣滯,進而影響血和津液的運行,筋膜失養,而肝不能調節血量,無以充盈臟腑,表現為肝筋失養,反應遲鈍,運動不便;脾功能失調,則受納、運化、輸布的功能失常,氣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無以充養臟腑,筋骨失養、關節不利、肌肉瘦削、肢體痿廢。另一方面,脾不統血,血行脈外,不利OP的愈合;腎藏精,精生髓,故腎精直接影響骨的生長發育。若腎精充,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滋而骨堅;若腎精虧則骨骼失養而骨軟、骨痿。反之,微觀的精氣血津液等病變導致玄府病變,最終使臟腑的病變。玄府升降出入異常則臟腑病重,《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篇》“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11],如津停水阻,津液不行,聚久成濕、成痰、成飲、成水,導致濁邪侵犯臟腑而病;而氣滯血瘀,導致津血不能互生,難以濡潤臟腑組織。
“藏象-玄府”是從宏觀與微觀的多角度出發來闡釋OP的病因病機,注重代謝通道的開闔、臟腑與玄府之間的聯系。玄府與藏象對于OP的治療共同歸屬于生理之精氣血津液與病理之產物(如痰飲、瘀血、氣滯、濕邪等)。而藏象對OP的論治更多地聯系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將肝、脾、腎三臟之間的協調作為著眼點,整體調治OP。從中醫藏象分析,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腎主藏精與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相統一,在骨、肌肉、筋脈的調養上發揮功能,而骨、肌肉、筋脈三者與OP關系緊密,共同維護人體的動態平衡,因此肝脾腎對OP的防治有重要作用。從微觀玄府出發,當玄府郁閉,氣、血、精、津、液、神等生理性物質在氣機升降出入異常時,機體的各種代謝廢物、病理產物隨之而生,阻礙形體九竅、腦髓骨腑的正常濡潤,則骨髓無以滋養,肌肉難以生長,筋脈弛緩無力,日久難愈,發為OP。因此OP在其治則治法上,根據“藏象-玄府”的不同切入點與共同落腳點,玄府貴開忌合,臟腑貴養忌損,既要重視調養臟腑,促進氣化,從而使津液暢通,氣血相合,又要兼顧玄府開闔正常,氣血津液等各行其道,以達陰陽平衡。使玄府與藏象協調統一,筋脈得充、骨竅得潤,肌肉得養,不易骨枯骨萎。達到“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其氣以長”的效果。機體正常,自然不易產生病理產物,更不會阻塞玄府;玄府開通則流通津液,充盈臟腑,機體功能必將正常。綜上所述,針對OP的辨治,從宏觀、微觀的部位與功能出發,更多兼顧其在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代謝紊亂與玄府之間的互相影響上。總之,OP的病機是復雜多變的,與“藏象-玄府”相關,氣機失調,陰陽失衡,治法上“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根據陰陽盛衰、虛實變化等具體情況而定,隨證立法,但總的治則仍是調養臟腑,開通玄府。玄府開通依賴臟腑氣化,臟腑氣化有賴玄府通暢,兩者互為因果。
雖然玄府是在古代有限的科學背景下產生的學說,其形質和內涵尚不明確,但隨著中醫理論的壯大,逐漸與現代醫學結合,人們認識到其優勢,補充了中醫學在微觀理論上的不足,將其看成是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的功能、結構、信息等的匯集。玄府為“精神、榮衛、血氣、津液出入流行之紋理”,玄府閉則百病生。OP作為一種特色骨病,與臟腑藏象理論密切聯系。深入研究玄府,將宏觀與微觀結合,探索其發病規律,能夠為此類病癥提供一種新的治療途徑,為臨證用藥開拓思路,同時促進中醫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