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璐 李 軍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225
如同物理學幫助我們了解自然科學世界的運轉規律一樣,金融學協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商業社會的運作邏輯。我們在不遺余力地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也離不開對于資本市場平穩運行的關注。培養金融領域的人才無疑在這一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力量,尤其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對經管學院的課程設置與金融系教學改革意義重大,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在未來向企業培養和輸送高層次綜合金融專業人才十分重要,也關乎學校的未來建設與學生們的切身利益。因此,本文進行實證調研,旨在更好地立足地方高等院校的建設,了解佛山本科金融系在校生與畢業生專業課程的滿意程度、了解市場對金融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及實際人才工作能力與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
此次調研面向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采用在線問卷的形式,我們將調查對象分成兩組實施調研,并分別圍繞調研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了調研方案:第一組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的金融系在校生與畢業生,第二組為社會各界用人單位群體。之所以做這樣的區分,目的是希望可以借助此次調研的機會切實了解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并為后續的地方性教學改革與大綱修訂提供實證研究支持與改革思路。調研開展時間為2022年1月-2022年2月,最終回收問卷180份,其中有效問卷共計179份(其中,學生群體150份,用人單位代表29份)。
在第一組學生群體中,我們設計了過濾樣本選項,剔除了非金融系的學生。而在金融系學生當中,16級以前的校友問卷回填率約占總體的38%,其他年級的問卷回填率分別約為16級9%,17級13%,18級 20%,19級5%,20級 9%,21級5%。截至今年(2022年)的金融系畢業生群體的問卷回填率整體接近80%,能更有效代表本校金融系學生在完成本專業課程后的體驗與成效,也能更好地提升本問卷的信度與效度。
在第二組用人單位群體中,從我們收集到的數據來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傳統金融行業的問卷回填率高達83%,其余代表行業有教育/培訓/科研院校單位、會計/審計相關職務,以及生物/醫療/衛生/器械等行業。其中,工齡在10年以上的管理人員占總樣本數的一半以上,滿足本問卷目標群體的范圍與要求。
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的分析中我們發現,有65%以上的學生表明他們對金融系課程設置的態度是“滿意”甚至是“很滿意”,34%的學生對此持中立看法,說明學生感知到的金融系課程設置的綜合水平與質量較高。在隨后的設問中,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學生對于金融系課程各方面的滿意度打分(1-很不滿意,2-不滿意,3-一般,4-滿意,5-很滿意),如圖1:
學生對于金融系課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材料整體評價較好。其中,各類教學資料的滿意度排序分別是:課本教材(含教輔參考書)、期末考試卷、作業設計(含個人及小組作業)、課件講義。同樣的,學生對于金融系課程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課程設置的目標一欄給出的綜合評分較高。其中,80%~90%的同學都認為通過在校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夠樹立良好的金融職業道德素養,對金融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對各科課程的學習方法。除此之外,學生在“具備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付諸實踐、學以致用”以及“把握金融學科發展趨勢、熟悉前沿理論并具有創新創造性思維”幾項能力的評分則略低于前面提到的三項得分(見圖2)。
在能力培養問題矩陣中,約有90%的學生認為在校高等學歷教育使他們具備了運用金融基本知識進行分析的能力。拆分到具體金融實務實操層面,學生自我評價的自信度與體驗感則相對下降。具體體現在掌握風險資產組合管理的能力、金融產品投資實操能力、市場開拓能力、跨學科綜合分析與戰略構建能力、量化與建模能力以及金融產品設計開發能力上,學生感覺尚有較大可提升的空間(見圖3)。
同時,在對開放式問題和結構式數據的梳理中我們發現,當問到學生回憶起曾上過的專業課程中對哪門課或哪個細節印象最深刻時,學生的回答大多表現為教師的授課形式、獨特見解、課堂氛圍以及具體的知識點,足以說明良好的教學組織方式以及知識的特色傳遞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積極性,并對學生成長與就業的影響深遠。
在問及學生是否認為金融系各科專業課程中的內容是否有重疊或沖突時,有137位學生選擇了“否”,占樣本總體的92%。而另外12名學生則較為一致的反映金融學的課程內容與其他專業課程如貨幣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宏微觀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幾門課程之間存在內容上的交叉重疊。同時,學生還建議再增設更多實踐類或與工作實務相結合的課程,并且注重課堂上諸如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等軟性實力的培養與積累。
收集用人單位的調查問卷時我們發現,在29名受訪者當中,有19位表示他們公司曾招收過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金融系的學生。這19位受訪者皆對其公司所招收的應屆畢業生滿意度較高,認為這些學生能在學歷層次、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職業道德等方面滿足其目前設置的工作崗位需求,尤其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與職業素養評價較高。然而,需要引起關注的是,其中也有個別用人單位受訪者對學生在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的表現感到擔憂和不滿。
用人單位對金融系學生的能力維度綜合平均分為3.89分,略高于前一份問卷中體現出來的學生對自我的感知得分(3.39分),再次印證了用人單位在上一題中對學生的崗位評價。這與我們整體得到的結果一致。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2~3家用人單位反映,學生在解決金融問題所需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方面,以及在具備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方面則稍顯欠缺。同時,往后還需要鼓勵與培養學生在校期間就養成關注金融市場前沿信息和熱點新聞的習慣(見表1)。

表1 用人單位認為應屆畢業生(金融系)在多大程度上具備相應能力
雖然在用人單位的搜集樣本中還有10位受訪者表示他們沒有招聘過佛科院金融系的學生,但這10位受訪者表示他們對勞動力方面的需求更傾向于未來接收熟悉具體金融實務領域,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數學功底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同時,受訪者還提到了具備社會時政和經濟觸覺,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執行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是綜合素質里面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而這也符合學生對金融系本科教學的期許。
在國際形勢與疫情傳播的復雜艱巨下,我國許多行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極大考驗。其中,金融行業在近幾年人才供求的結構性矛盾越發顯現。具體體現在,普通金融人才過剩而高素質綜合金融科技人才供應不足[1]。本文綜合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金融系在校生、畢業生以及社會用人單位群體展開問卷調研整理和分析的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一)夯實學科專業基礎。金融作為一門綜合性專業學科,需要嚴密扎實的數理學、計算機、經濟學作為基礎。因此,有必要在大學期間嚴格要求學生,體現在考試上老師不能放任學生對“劃重點”和“背題庫”的依賴。現在的大學絕不應該是“嚴進寬出”的,應以輸出倒逼學生主動輸入,以達到學生、學院乃至學校素質整體提高的目的。
(二)除了基礎專業知識以外,金融系更應以綜合類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為目標。當前各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多對象性,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相互交融、滲透,金融教育同樣應該是一體化、集約化、組合化的[2],這與傳統金融人才培養中的理論化、單一化、封閉化、課程導向式的培養模式有很大的區別[3]。因此,多讓學生去了解現在的金融板塊都有哪些渠道,有些什么具體的業務,這些渠道和業務對各行業有什么影響,再反過來思考作為金融領域的專業大學研究到底應該具備怎么樣的專業技能,能提供什么樣的服務。
(三)對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鼓勵學生自己探索、自己尋找答案,而不是固步自封,閉門造車。例如可以“請進來”,邀請各個領域的金融機構精英來校分享實戰的課程,介紹目前市場的需求狀況。同樣,也鼓勵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走出去”,走出去體驗、實操、學習,調整實訓課程,更強調校企聯合[4]。例如,可以讓學生跟隨保險行業的專業人士去拜訪客戶,去保險公司參加培訓,在校期間也能更多地了解金融行業的實況與發展。
(四)關注學生除了金融專業理論和實踐領域的“軟實力”。通過更加豐富多樣的授課與教學形式,指導學生在校培養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創新等綜合能力。充分拓寬金融系學生的就業面向的行業、企業與城市,鍛煉學生跨專業、跨行業、跨領域的多維思考及實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