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翠萍 張必萌
(1.上海市松江區方松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上海 201620;2.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針灸科,上海20008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是以腰痛、坐骨神經痛伴下肢麻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嚴重者可出現下肢麻木無力,無法控制排尿、排便等臨床癥狀,據統計以腰腿痛為主要癥狀的患者占80%以上[1]。本病好發于中青年人群,具有高發病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法各異,而采用中醫治療本病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針刺治療具有獨特的優勢。本文報道在常規經驗治療基礎上,增加坐骨點穴的療效更加顯著。
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就診于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針灸科門診及方松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門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0例,均符合2015年《實用骨科學》[2]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有關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治療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4~68歲,平均(41.36±4.18)歲,病程2 d~6年,平均(2.01±4.5)年。對照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22~70歲,平均(43.05±2.06)歲,病程3 d~7年,平均(2.78±2.3)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①腰椎間盤突出癥同時伴有腰椎滑脫患者;②有全身性膠原免疫疾病和其他急、慢性感染而同時應用糖皮質激素類等可能影響結果判定藥物者;③試驗中,病情持續加重或出現嚴重并發癥者;④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取穴:氣海俞(雙)、大腸俞(雙)、關元俞(雙)、秩邊(雙)、環跳(雙)?;颊吒┡P位,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后,雙手爪切進針,選用華佗牌針具,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用3寸不銹鋼毫針直刺1~1.5寸,秩邊、環跳穴用3寸不銹鋼毫針直刺2~3寸,其中針刺環跳穴時,方向應朝向外生殖器。諸穴行提插捻轉,以有麻脹感為度,接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連續波,頻率為40 Hz,電流強度為2 mA,上海醫用電子儀器廠G9805-C),治療時間20 min,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治療組在對照組選穴基礎上加坐骨點(雙),用3寸不銹鋼毫針直刺2~3寸,后加用電針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坐骨點[4]定位:患者取俯臥位,位于臀溝盡頭處,離后正中線旁開3寸。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1)療效:痊愈為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原工作。好轉為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為癥狀、體征無改善。
(2)視覺模擬評分法(VAS):0分表示無疼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疼痛難以忍受。
(3)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評分):由疼痛的強度、生活自理、提物等10個方面的情況,每個問題6個選項,最高得分5分,總分=(所得分數/5×回答的問題數)×100%,分值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VAS評分、ODI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VAS評分和OD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OD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ODI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aP<0.05;與對照組比bP<0.05。
方法 治療組(n=40) 對照組(n=4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VAS評分 7.82±0.20 3.07±0.28ab 7.36±0.38 5.43±0.35a ODI評分 51.76±1.03 23.10±0.11ab 56.8±1.32 37.20±0.24a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38/40),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7.5%(35/4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是以腰痛伴下肢麻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具有高發病率等特點。《醫學心悟》曾記載“腰痛拘急,牽引腿足”,與本病癥狀相似。本病在中醫屬于“腰痛”“痹癥”范疇,腰部經絡失和不通或精血虧虛失榮均為本病病機。
吾師認為局部經脈不通、氣血失和是本病發作的主因,通過針刺治療可疏經通脈、調和氣血。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主要表現以腰痛、坐骨神經痛為主癥[5],而膀胱經循行于脊柱旁的第一側線和腰背部的第二側線,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背腰部區域[6],是本病之病位所在。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理論,其循行部位及主治和本病臨床癥狀相符,因此吾師在臨床診治時常取膀胱經所循行穴位為主,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秩邊屬膀胱經穴,環跳屬膽經穴,其深部為臀下神經、坐骨神經行處,針刺以上經驗穴可疏通經絡,使氣血得宣,通則不痛,加用電針治療,通過脈沖電流刺激的強化作用,加強鎮痛效果。從現代理論來說,取電針膀胱經俞穴,可調節豎脊肌、腰椎深層節段性短肌的肌緊張狀態,恢復腰椎動力與靜力平衡,相對地松弛或增寬了椎間隙[7]。
坐骨點本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著名針灸學家靳瑞教授對刺激坐骨神經的總結,屬于“靳三針”療法之“坐骨針”其一穴位。坐骨神經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到臀部,而坐骨點位于臀溝盡頭處,離后正中線旁開3寸,下坐骨神經分布,直刺進入,可正中刺激坐骨神經,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痛療效甚佳,起到加強協同作用。從本研究可見,通過在經驗穴基礎上加用坐骨點治療,治療組VAS評分、OD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達95.0%,高于對照組(P<0.05),臨床療效確切。吾師認為,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治療的基本作用,是認識腧穴的根本和前提,在病痛的體表部位施以一定刺激,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8]。《靈樞·經筋》云“以痛為輸”,說明在針刺治療的根本方法中,在病痛局部加以施治是最基本及樸素的治法。吾師在臨床應用中,在充分掌握經絡學說以及辨證論治前提下,常運用普遍簡析的方法去解決實際臨床問題,使我等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