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美華 黃利群 甘新春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兒科,江西宜春 336000
受呼吸系統發育不成熟,肺容量少等多種因素影響[1],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極易發生呼吸困難。呼吸困難患兒病情危重、死亡率高[2],若不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將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健康。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指通過給予患兒氣道持續正壓通氣的方式,開放上氣道、保持患兒呼吸通暢、緩解呼吸困難、保證氧供[3-5],挽救患兒生命。關系到疾病的轉歸及預后[6],治療期間為患兒提供合理護理方式對后續治療也至關重要。集束化護理是指一組干預措施的每個項目經過都臨床驗證,每個項目聯合起來實施能更加高效地提升患者治療有效率和護理質量[7-8]。氣道分級管理模式是一種新興的機械氣輔助管理模式[9],同樣可用于新生兒呼吸困難患兒的后續護理當中。本研究將對集束化護理聯合氣道分級管理模式在新生兒呼吸困難患兒CPAP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
選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4例新生兒呼吸困難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現代兒科危重癥醫學》[10]中新生兒呼吸困難的診斷標準,新生兒呼吸頻率≥60次/min,節律有改變,或者呼吸音減低或消失,嚴重的三凹征,吸氣時有輔助呼吸肌參與,部分可有青紫及意識狀態改變;②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參與研究前接受過相關治療;②嚴重產時感染;③先天性器質性功能不全;④參與研究期間死亡;⑤先天畸形;⑥臨床資料缺失。按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0例;體重1 203~3 700 g,平均(2 454.27±412.36)g;胎齡26~39周,平均(33.29±5.62)周。觀察組中,男23例,女19例;體重1 200~3 694 g,平均(2 453.09±408.27)g;胎齡26~40周,平均(33.06±5.47)周。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TYEZX-336-RR)。
兩組患兒均采用CPAP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將患兒鼻腔與NLF-200A型呼吸器(南京普朗醫療設備有限公司)連接,選擇適合患兒的閉塞型號,呼吸器壓力在3.38~4.50 mmHg(1 mmHg=0.133 kPa),起始氧流量為4~6 L/min,患兒病情好轉后將氧流量調至2~3 L/min,氧濃度<50%,保持初始呼吸器壓力。30 min后,觀察患兒血氣情況,出現好轉則將氧濃度減少至40%以下,逐步降低呼吸器壓力。調整參數后30 min測定患兒動脈血氧分壓(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后每隔調整頻率為1 h/次。
對照組采用集束化護理:①對患兒呼吸困難程度進行評估,制訂合適的集束化護理措施;②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開放氣道、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③在進行CPAP治療時保持患兒鼻腔清潔、保護鼻部皮膚,選擇合適的固定帽及鼻塞,裝置連接緊密,管路通暢[11-12];④每隔2~3小時評估患兒鼻部情況并讓患兒吸入氣體加溫濕化鼻部;⑤為患兒進行保暖,保證患兒的營養供給,密切關注患兒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氣道分級管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如下。氣道分級評分[13]中包含3個指標,分別為痰液量、痰液黏滯度、咳嗽反射,每個指標按照嚴重程度從輕到重為1~5分,滿分為15分,分數越高患兒情況越嚴重。根據患兒氣道分級的不同對患兒進行針對性治療,護理重視度按照A級(11~15分)、B級(7~10分)、C級(4~6分)、D級(1~3分)依次對應高度重視、重視、關注、基礎關注。A~D級患兒均為調整參數后30 min測定PaO2,參數調整頻率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方式。A級:參數調整頻率30 min/次,每2小時翻身、叩擊、震顫、體位引流、膨肺吸痰;B級:參數調整頻率1 h/次,每4小時翻身、叩擊、震顫、體位引流、膨肺吸痰;C級:參數調整頻率2 h/次,每2小時翻身1次,每6小時叩擊、震顫、體位引流、膨肺吸痰1次;D級:參數調整頻率2 h/次,每2小時翻身1次,每8小時叩擊、震顫、體位引流1次,于每天早上8點對患兒狀態進行評估。
兩組患兒均連續護理2周,兩組患兒的相關護理人員一致。
①護理總有效率[14]:對患兒護理前后的血氧飽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和吸入氧濃度(inhaled oxygen concentration,FiO2)變化進行測定。患兒SpO2顯著升高、FiO2顯著降低、呼吸穩定無其他癥狀則判定為顯效;患兒SpO2較護理前有升高,FiO2較護理前有降低,呼吸困難等癥狀有緩解則判定為有效;患兒SpO2與FiO2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無改善則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呼吸相關指標:對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呼吸頻率(respiratory rate,RR)、氧合指數(oxygenation index,OI)進行測定。③血氣指標:對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PaO2、二氧化碳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變化情況進行比較。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的比較[n(%)]
兩組患兒護理前呼吸相關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護理后的RR低于護理前,OI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護理后的RR低于對照組,OI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兒呼吸相關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呼吸相關指標的比較(±s)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RR:呼吸頻率;OI:氧合指數
組別例數RR(次/min)護理前護理后OI(kPa)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42 42 63.23±13.84 63.18±14.07 0.016 0.986 59.46±12.46a 51.61±12.41a 2.892 0.004 26.31±4.81 26.49±4.76 0.172 0.863 30.54±4.51a 33.17±4.67a 2.625 0.010
兩組患兒護理前血氣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護理后的PaO2高于護理前,Pa-CO2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護理后的P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兒血氣指標比較(mmHg,±s)

表3 兩組患兒血氣指標比較(mmHg,±s)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PaO2:血氧分壓;PaCO2:二氧化碳分壓。1 mmHg=0.133 kPa
組別例數PaO2護理前護理后PaCO2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42 42 52.19±10.54 52.64±10.26 0.198 0.843 80.53±9.15a 93.42±10.27a 6.073<0.001 50.43±6.34 50.37±6.47 0.042 0.965 44.68±3.51a 36.84±4.46a 8.952<0.001
呼吸困難在新生兒中較為常見,不及時治療容易發展成呼吸衰竭,危及患兒生命[15]。臨床上采用CPAP對患兒呼吸困難等癥狀進行治療,該治療方法對改善患兒病情、促進患兒良好恢復發揮著積極的作用[16-17]。除此之外,患兒治療期間也應采取適當的護理模式,保證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集束化護理可對常規護理方法進行改善,提升護理質量[18];氣道分級管理模式可有效縮短通氣時間,減少并發癥[19]。本研究對二者聯合在新生兒呼吸困難患兒CPAP治療中的應用進行探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護理總有效率(93.86%)高于對照組(73.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集束化護理與氣道分級管理模式聯合能有效提升治療護理有效率,加快患兒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護理后RR低于對照組,OI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護理后P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護理方法聯合能顯著提高患兒RR和OI,使患兒血氣指標得以恢復。集束化護理將各個項目進行優化,將各干預措施融入集束化護理中,去粗取精,達到了更好的護理效果;氣道分級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患兒晝夜節律,確保患兒在夜間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尤其對于C~D級的患兒,減少CPAP治療頻次可顯著增加患兒休息時間,減少外界干擾,加快患兒恢復速度。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聯合氣道分級管理模式在新生兒呼吸困難患兒CPAP治療中的效果好于單一采用集束化護理,護理總有效率能顯著提升,患兒呼吸頻率、血氣水平等指標明顯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