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昭群
初中一年級的曉妍(化名),由于平時酷愛吃肉和零食,體重明顯超標,一米五六的身高,體重竟然達到了76公斤。最近,母親發現曉妍的脖子后面有一層黑黑的“泥”,以為是她沒有洗干凈。但仔細查看才發現,她脖子上的黑東西根本不是泥,而是皮膚變黑了,而且還有小疙瘩。母親感到納悶,馬上帶她去市立醫院就診。醫生檢查發現,曉妍的頸部、腋窩下、胳膊肘關節處,都有明顯的色素沉積,懷疑可能是由于肥胖引起的“黑棘皮病”,建議她做胰島素水平檢測。檢測發現,曉妍的胰島素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值,最終醫生確診曉妍患的是胰島素抵抗引發的黑棘皮病,肥胖就是這個病的“罪魁禍首”。

黑棘皮病又稱為黑色角化病,是以皮膚角化過度、增厚、粗糙、呈黑色或灰褐色、伴有疣狀和小乳頭狀、如鵝絨毛樣為特點的一種皮膚病,通常是由于體內過多的胰島素,刺激局部皮膚的黑色素沉淀所致。大多發生在頸部、面部、腋下、腹股溝等皺褶部位。黑棘皮病一般無自覺癥狀,或癥狀輕微,常被人們忽視。黑棘皮病多見于兒童青少年,以及家族中有黑棘皮病的人,近年來發病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黑棘皮病通常分為5種類型:
良性型:又叫真性型,與遺傳有關,出生時就有,或在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發病,皮損較輕,青春期后可逐漸緩解。
肥胖型:又叫假性型,好發于肥胖者,隨著體重逐漸下降,皮疹可能會緩慢緩解,但顏色加深不容易消退,通常會持續存在。
癥狀型:好發于嬰兒、兒童,皮損較輕,為伴隨其他綜合征的一種皮疹表現。
肢端型:好發于皮膚較黑的人的手、足背部,色素沉著較重。
惡性型:大多由腺癌、胃癌等內臟腫瘤誘發,通常皮損嚴重,色素沉著較深,并可出現瘙癢。
目前,黑棘皮病的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肥胖、內分泌疾病、遺傳、藥物、惡性腫瘤及某些基因相關性疾病等。雖然本病的致病因素很多,但是青少年肥胖占了較大的比重。這是由于青少年肥胖者的腰圍過大、體重增加,致使人體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同時也會使胰島素的抵抗明顯增加。為了維持血糖的濃度與穩定度,身體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如果體內的胰島素產生過多,就會刺激皮膚增生,導致皮膚變厚、粗糙、過度角化,尤其是嚴重影響黑色素細胞,使患處出現皮膚粗黑、皮疹等現象。再則,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高尿酸、高胰島素血癥、痤瘡、代謝綜合征等,均可引發黑棘皮病。另外,黑棘皮病與內臟腫瘤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兩者呈正相關。如出現了黑棘皮病,要積極地查找內臟腫瘤,及早給予治療。

遺傳雖然是不可控的,對此我們沒有辦法,但是盡早預防疾病發生卻是有效的。所以預防黑棘皮病,我們要學習有關知識,提高思想認識,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將其拒之門外。
飲食均衡,控制體重。肥胖是導致黑棘皮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管住口,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合理飲食,營養平衡,平時多食五谷雜糧及新鮮的水果和蔬菜,要少吃肥膩、油炸、高糖的食物,避免吸煙酗酒、暴飲暴食。每餐七八分飽,適當地控制飲食,防止肥胖發生,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以內,可避免黑棘皮病的發生。

適當運動,增強免疫力。如果機體免疫力下降,黑棘皮病就會乘虛而入。因此要邁開腿,堅持每天適當的運動,保持一周鍛煉3~5天,每次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可選擇快走、慢跑、球類、游泳、跳繩,騎自行車等。加強體育鍛煉,可強身健體,從而提高人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可以起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生活要有規律。遵循人體生物鐘規律地生活,按時進行作息,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讓機體處于一種良好的運轉狀態,保證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同時,平時要注意保持內分泌系統的平衡,如果內分泌系統出現問題,也有可能產生黑棘皮病。
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樂觀的心理,是預防各種疾病的有力保障。當發現自己情緒低落或反常,消極自卑或者煩躁易怒,甚至有些厭世的情況出現時,要及時尋求家人或朋友的幫助,及時舒緩情緒、減輕思想壓力,以避免破壞免疫系統,從而引發黑棘皮病。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