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吟月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這正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倡導的。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因此,我園基于幼兒的生活和經驗,從他們最熟悉的地方出發,創設幼兒園項目活動。
共同的生活經驗對年齡較小的幼兒來說是很重要的。當一群具有共同經驗的幼兒剛接觸一個項目活動時,相關的經驗會有助于他們提出問題,確定探索方向和內容。因此,我基于幼兒共同的居住經驗,使“惠山新城快樂游”項目活動自然生發。
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經歷有限,但是他們初見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好奇心是無限的。因此,在一日談話過程中,教師總能發現幼兒關注的、感興趣的事情。例如,佑佑在集體談話時分享了假期前往老家游玩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討論:“我老家有很多花,還有小鹿。”“我老家有桃子,有很多桃樹。”“我老家有一條很長的河,旁邊還有很多房子。”……“老家”是大家共同的生活環境,在探討“老家”時,幼兒會發現不同的地區、空間,激起了他們對生活經驗的回憶以及對周邊環境的觀察興趣。
教師捕捉到幼兒的共同經驗以及興趣點時,最需要做的就是在層層遞進的提問中與幼兒互動,挖掘能夠提升幼兒經驗的可能,支持幼兒聯結周圍的世界。因此,當幼兒討論老家、小區的時候,我提出了疑問:“你們知道我們居住的這個地方叫什么名字嗎?”有的幼兒說是無錫,有的幼兒說是叫惠山。于是,我接著問道:“你們知道惠山新城在哪里嗎?”這時,很多幼兒都一臉茫然,不知道“惠山新城”這個地方在哪里。“惠山新城”對小班幼兒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其實這是他們居住的地方。認識“惠山新城”,對幼兒積累經驗以及社會性發展有著特別的價值。
關鍵經驗是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通過不斷建構而獲得的對未來發展有重要價值的經驗。在“惠山新城快樂游”項目活動中,幼兒關鍵經驗的獲得與發展是首要關注點。針對不同的活動階段、活動內容,教師應及時捕捉幼兒相應的關鍵經驗。
《指南》中強調:“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去理解幼兒。”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他們的經驗相對零散。因此,當發現幼兒有關“惠山新城在哪里”的多樣猜想時,我用圖象和口語鼓勵他們進行表征,引導幼兒嘗試使用一種比文字更簡單、清晰的溝通工具,豐富他們的表征經驗。幼兒充滿無限可能,一直在項目活動中使用圖畫表征猜想,也為他們在后續活動中嘗試各種方式探究做鋪墊。
為了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根據幼兒的興趣設計調查表,作為實地調查的工具之一,鼓勵幼兒思考更多不同的解決方案。幼兒任意選擇調查方式,在家長的支持下將調查結果匯成調查表格。面對“麻煩”的問題,小班幼兒已經有了初步解決問題意識。他們對“惠山新城”產生困惑時,能夠選擇實地探訪、網絡查找、詢問成人等方式嘗試解決問題、搜集資源。
項目活動作為一種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活動方式,對幼兒經驗發展和能力提升都有著重要作用。在“惠山新城快樂游”項目活動中,幼兒表達了去新城中央公園春游的愿望并嘗試制訂出行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將幼兒零散的想法和愿望進行整合,制訂了一個屬于幼兒的“春游計劃”。
幼兒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是直觀的、感性的。因此,“惠山新城快樂游”項目活動的關鍵在于加深幼兒對家鄉的直接的體驗,在實踐中收獲感性的認知,在同伴交往、家庭互動、社會聯結的過程中,建立項目活動學習共同體,萌發對家鄉的歸屬感。
積極的、良性的同伴交往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在“惠山新城快樂游”項目活動中,幼兒與同伴間的交往更加密切:同伴邀約、制作邀請卡,約上好友共同打卡新城;小組討論、共同分享春游的喜悅;班級集體出游,分享美食,在美麗的公園里唱著春天的歌。
父母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共同商討春游事宜,與幼兒共同出游。家長在陪伴幼兒時加強互動,讓幼兒在活動中產生了幸福感。
與社會建立聯系也是幼兒獲得經驗生長的重要一環。在“惠山新城快樂游”項目活動中,我注重整合收集社區、社會資源,形成一張豐富的社會資源清單,支持幼兒“走出”幼兒園和家庭,在生活和游戲中體驗,在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中不斷完善自我。
基于幼兒,源于生活,巧用項目學習活動,幼兒與“家鄉”的聯系更加緊密,獲得了價值感與滿足感,奠定著對周圍人與事物的積極判斷,在真實的親身體驗中,與周圍世界建立初步聯系。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幼兒是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的。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活”的教育與生活化的環境,支持幼兒探索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