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 靜

幼兒園活動設計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必須與特定的對象、目標、內容、情境相適應。幼兒喜歡觀看戰爭題材的錄像,經常三五成群、手舞足蹈地模仿其中的人物。我及時捕捉這一教育契機,生成相關活動。本文以中班體育活動“小小救護員”為例,通過兩次案例的呈現和分析,探討幼兒園活動設計的策略。
1.在體育活動中鍛煉身體。
2.通過活動產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培養幼兒救死扶傷的精神。
竹竿12 根、繩子若干條、收音機、錄音磁帶。
1.問答式討論,直接導入主題
教師導語:前幾天,我們看了一段錄像。戰爭帶給人們怎樣的災難?許多人受傷了,該怎么辦?
2.小組分工,制作擔架
教師提出制作擔架的要求。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擔架,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導語:今天,我們制作在戰場上用來救助傷員的擔架。老師為每組提供兩根竹竿和一些繩子。我們先把繩子對折套在一根竹竿上(示范),然后將兩頭系在另一根竹竿上,纏繞的長度要相同。
3.師幼共同游戲
教師導語:你們的小手真能干,已經做好擔架了。大家先站在線后,以小組為單位,聽到爆炸的聲音后,一部分幼兒抬擔架,另一部分保護傷員。大家一定要把傷員送到安全的地方,不能讓傷員摔下擔架。
教師將幼兒分成兩組,師幼共同游戲。
4.放松活動
教師總結游戲情況,表揚能將傷員送到安全地點的幼兒。
本次活動最大的特點就是選擇主題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表現的方式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但是,在分析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和活動情境設計上,還存在一些不足。
在第一環節中,多數幼兒已經忘掉前幾天觀看的戰爭錄像,對教師的提問反應冷淡。教師未注意對幼兒經驗的調動,也沒有對過去經驗回顧,致使幼兒弄不清教師的意圖。另外,中班幼兒的思維特征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教師采取的“問答式討論”的教學手段,難以激發幼兒的興趣。
在第二環節中,重點就是“打結”。教師一開始設想用布條纏繞,后改成用繩子先對折、再纏繞、最后打結的方法。在講解演示時,我鼓勵幼兒創造、嘗試一些新的方法,但效果不理想,顯得顧此失彼。
在第三環節中,我將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幼兒,將問題拋給幼兒。可是從現場的情況來看,教師“過早”退位,沒有起到達成教學目標的作用。活動中,救護隊員對傷員的照顧不夠細心、周到,未達成活動的情感目標。
針對第一次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我對該活動進行了調整。
1.在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身體協調、負重、奔跑等能力,鍛煉幼兒的體質。
2.通過觀看戰爭題材的錄像片和模擬戰爭場景,培養幼兒救死扶傷的精神。
3.在制作擔架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小肌肉協調動作和分工合作能力。
1.收音機、攝像機、電視機、錄音磁帶。
2.竹竿6 根,布條若干根。
3.場景布置:愛心醫院,小床3 張。
1.師幼共同觀看錄像
觀看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錄像中說了一件什么事?戰爭帶給人們怎樣的災難?在戰場上有許多人受傷了,該怎么辦?
2.小組分工,共同制作擔架
教師導語:我們要制作在戰場上救助傷員的擔架,我為每個小組提供兩根竹竿和一些布條。我們把布條的兩頭對折,套在其中的一根竹竿上,然后將布條在另一根上纏繞一圈后打結,長度要相同。
幼兒嘗試對折、纏繞、打結,討論其他方法。
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擔架。教師巡回指導,協助幼兒分工,幫助幼兒調整繩子間距。
3.師幼共同游戲
教師介紹游戲,提出游戲要求。
教師導語:我們的小手真能干,擔架已經做好了。大家先站在線后,以小組為單位,聽到爆炸的聲音后,一部分幼兒抬擔架,另一部分保護傷員。大家一定要把傷員送到安全的地方,不能讓傷員摔下擔架。
教師將幼兒分組,師幼共同游戲。
教師導語:小組討論抬擔架和保護傷員的分工。
(1)設置障礙,增加挑戰,進一步激發熱情
教師導語:戰爭越來越激烈,在護送的路上可能會遇到一些障礙,你們會怎樣做呢?
(2)交換角色,平衡運動量,豐富游戲情節
教師導語:現在可以交換角色。遇到困難要合作,勇敢地越過障礙物,把傷員送到安全的地方。
(3)變換情境,增加難度,鍛煉意志力
教師導語:戰爭很激烈了,這次在護送的路上可能會遇到炮彈的襲擊,你們會怎樣做?
(4)總結游戲情況
教師導語:你們剛才遇到了什么困難?你們想怎樣克服的?
4.放松活動
總結游戲情況,教師表揚能將傷員送到愛心醫院的幼兒。
從兩次活動的目標對比上,第二次活動目標更具體,可操作性更強。
第二次活動在導入部分,增加了觀看錄像的環節。幼兒一邊觀看錄像,一邊有感而發,其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這一教學手段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又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還調動了幼兒的經驗。
在討論中,幼兒會自然想到了擔架。第一次活動使用的繩子打結方法,存在兩點不足:一是繩子太細,間距大,傷員容易從空隙間掉下來;二是如果只固定繩子的一頭,繩子的另一頭就會移動。因此,在第二次活動中,我探討了新的方法:我將打結的細繩換成較寬的布條,將布條對折,纏繞在一根竹竿后,再在另一根竹竿上纏繞一圈布條,然后打結、固定。四個小組都在15 分鐘內做好了擔架。
在第二次活動中,我先運用講解演示法介紹打結步驟,然后運用模仿法讓幼兒學會對折、纏繞、打結的方法。在幼兒掌握這一技能后,我再次組織幼兒討論、嘗試一些新的方法。針對幼兒在活動中情感體驗不足的問題,我運用情感陶冶法,在場地一角設立“愛心醫院”這一場景,再放上幾張小床,讓幼兒體驗了救助受傷的人是一件快樂的事。
在第一次活動中,面對同時出現的障礙和炮彈,幼兒顯得有些手足無措,難以招架,現場出現了不顧傷員、只顧炮彈的情況。在第二次活動中,我相繼運用氛圍暗示法、分層講解法、移情體驗法,更好地達成了活動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