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毛麗芳

課程審議是推動幼兒園園本化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在園本課程開發中,我園依托幼兒園內外資源,從幼兒的生活出發,通過課程主題審議,達成課程實施共識。本文以《“爸爸式+”幼兒園運動課程》為例,闡述園本課程優化的路徑。
課程目標是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設計的基礎性要素,是課程實施的方向標。課程目標依次為幼兒園課程總目標、年齡段目標、主題目標、活動目標。課程審議時,教師往往偏重集體活動審議,比較忽視層次目標之間的縱向聯系和呼應,從而造成層次目標之間脫節或產生分歧,課程內容脫離目標引領,游離于主題之外。
主題目標和活動目標的表述看似內容不同,卻包含了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課程審議時,如果只關注活動,就容易忽視目標之間的邏輯關系,出現主題目標與活動目標不聚焦、活動與主題不呼應等情況。課程審議時,教師可以把課程目標、主題目標、活動目標聯系在一起,進行整體審議。課程目標體現的是課程的理念定位和課程的價值取向,是課程的一級目標;主題目標是課程目標的分解,是主題計劃要達成的目標,是課程的二級目標;而活動目標是主題目標的再細化,是每個活動的具體落實,是課程的三級目標;各級目標基于課程目標導向,層層分解。教師在課程審議時,要分析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確保各層次目標前后呼應和聚焦,從而達成園本課程三維目標的統一。
幼兒園課程目標從時限由長及短、從表述由點到面,實現目標的縱向推進。例如,《“爸爸式+”幼兒園運動課程》的課程目標是“活力運動、多元生長、陽光生活”?;谡n程理念和價值取向,《“爸爸式 +”幼兒園運動課程》中的大班課程《小兵之夜》的目標關注發展幼兒的動作機能、情緒能量,注重幼兒的活力體現;關注環境、材料、人員的參與和互動體驗,注重幼兒多元生長的可能;關注主動學習和自我管理,注重幼兒生活美好狀態的展現。教師對應主題目標,推進各領域的相應活動。幼兒在動作發展、情感表現、學習狀態等方面,展現了美好生活的樣態。課程審議中,我園通過梳理三級目標(課程目標、主題目標、活動目標)的內在邏輯關系,實現幼兒園課程目標的聚焦與統一;通過在活動中落實目標,我園實現課程目標的高位引領。
以往主題的開展具有非常明顯的“時間”節點和界限感。幼兒的學習方式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主題的推進不該是抽刀斷水式的躍進,而應該是基于幼兒的經驗的自然銜接?!丁鞍职质?”幼兒園運動課程》將生活、幼兒與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強調幼兒是活動主體,強調幼兒在活動中的作用。注重幼兒的經驗是《“爸爸式 +”幼兒園運動課程》的基本立場之一。為此,在課程實施中,我園密切關注主題與幼兒經驗的對接。
幼兒的學習就是經驗生長經驗的過程。在年級組課程審議前,教師了解幼兒的經驗,便于確定或調整主題目標,便于優化活動內容。在大班《“爸爸式+”幼兒園運動課程》創設中,我園以問題為導向,圍繞活動線索預設一些問題:如兵叔叔在哪里,有什么本領,能給人們帶來什么等問題。在每周主題活動審議前,教師圍繞問題開展調查統計、繪畫表征、談話記錄,發現幼兒的興趣、需求、經驗等。我園通過了解幼兒的經驗,讓幼兒的學習與經驗、生活對接,做好主題活動的選擇和調整。
以《“爸爸式+”幼兒園運動課程》中的大班課程《小兵之夜》為例。主題計劃開展3周,每周1條線索,每條線索預設5~6 個活動內容,不管是3 條線索之間還是線索與活動之間,都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性與延續性。線索立足于幼兒的生活實踐,指向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維度;內容指向幼兒發展的關鍵經驗。
幼兒是活動主體。我園通過把握幼兒學習的關鍵經驗,推進有價值、高品質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課程審議時,教師對收集到的幼兒經驗進行梳理和分析,區分出該年齡段本班幼兒的一般經驗和核心經驗。幼兒發展關鍵經驗具有聚焦性和普遍性,活動組織與幼兒發展關鍵經驗之間的有效對接,可作為活動目標制定的依據或者活動選擇的參考。我園根據幼兒發展關鍵經驗,不斷優化推進主題,提升幼兒學習經驗之間的系統性和延續性,幫助幼兒用經驗重構對世界的認知。

幼兒的經驗可以在一個活動中獲得,也可以在多個活動中積累。課程審議中,我園不但關注集體活動推進中幼兒經驗的積累,而且注重集體活動與區域活動之間的經驗鏈接,幫助幼兒獲得和發展新的經驗和知識。在年級組審議時,游戲活動內容的選擇是建立在幼兒的核心經驗發展需要上的。這里的游戲活動大多指區域內開展的游戲。區域游戲是幼兒學習經驗的前期儲備和后期延續,使幼兒的零散經驗聯系更緊密、結構更系統化。幼兒在深度學習中不斷建構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課程建設是一個持續發展、不斷優化的過程。在大班主題課程審議中,我園通過分析三級目標指向,審議目標線索、落實活動,確保層層落實目標;我園通過分析幼兒經驗,對接線索、活動、游戲,助推幼兒經驗鏈的建立。我園將繼續推進藍本課程的園本化建設,適應幼兒多元生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對學前教育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