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肖戰麗,毛瑞,王峰,溫平貴
(周口市中心醫院CT室,河南 周口 466000)
當頭部受到外力沖擊時極易發生顱腦外傷,如墜樓、交通事故等,近年來顱腦外傷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發生顱腦外傷時,患者生命體征多處于不穩定狀態,若不及時給予干預,將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且即便患者得到及時救治,也容易遺留后遺癥,使生活質量下降[1-2]。因此,予以顱腦外傷患者及時且準確的病情診斷,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及改善預后等具有重要作用。影像學是目前評估顱腦外傷最有效的方式,磁共振成像(MRI)及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則是常用于顱腦外傷檢查的方法。CT是現代影像學檢查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提供人體斷層的形態信息和病變信息,如可為急性腦外傷患者提供損傷部位和病情嚴重程度等信息,具有檢查快速、便捷等特點,但CT對幕下病灶的敏感性較差。與CT相比,MRI對檢查條件要求較為苛刻,結果更為準確,特別是對于小病灶、額顳葉挫傷的診斷均具有良好的表現[3-4]。基于此,本研究對比MRI、CT在診斷顱腦外傷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間于我院進行檢查的顱腦外傷患者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3.86±3.69)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39例,高處墜落22例,摔傷10例,毆打傷9例;臨床表現:惡心嘔吐36例,肢體功能障礙14例,頭痛劇烈24例,抽搐6例;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13~15分10例,9~12分13例,3~8分57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CT檢查,待病情穩定后行MRI檢查。①CT檢查:使用我院GE 64排Discovery CT750 HD,以OM為基線,對患者行常規軸位掃描,設置掃描層厚5 mm,層距10 mm,若懷疑患者顱腦外傷處于后顱窩處,則需采用3 mm的薄層掃描。同時設置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為200 mA,矩陣為512×512,掃描間隔時間為3 s,窗寬為85 HU,窗位為30 HU。②MRI檢查:采用GE 1.5T Signa Excite核磁共振檢查設備對患者進行檢查,橫斷面行常規T1WI、T2WI、FLAIR、DWI、SWI成像,同時矢狀面行T1WI掃描。設置參數如下:矢狀面T1WI:TE 15 ms,TR 500 ms。在快速自旋脈沖序列掃描下,獲得橫斷面T2WI:TE90 ms,TR 4000 ms;FLAIR:TE 114 ms,TR 9000 ms,TI 2500 ms。DWI則采用單次激發EPI脈沖序列,TR 3500 ms,TE 105 ms,b值0 s/mm2、500 s/mm2、1000 s/mm2,層 厚5 mm。SWI采用3D梯度回波序列,TR 80 ms,TE 26 ms,矩陣256×177,FOV 230 mm×230 mm,層數56層,層厚2.0 mm,掃描時間4.5 min。為保證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所有檢查均有同一組專業技術人員按照設備使用說明及步驟進行,結果由我院兩名影像科主任醫師完成閱片及判定。
①比較MRI及CT在彌漫性軸索損傷檢出陽性率。②對比MRI及CT檢出病灶情況。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MRI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彌漫性腦腫脹及非出血性病灶的陽性檢出率均明顯高于CT(P<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在彌漫性軸索損傷陽性率比較[n(%)]
MRI病灶檢出數量明顯高于CT(P<0.05)。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的病灶檢出情況比較[n(%)]
近年來,顱腦外傷發病率逐年上升,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及致殘率,且大部分顱腦外傷患者病情進展較快,短時間內若不能明確診斷,給予有效的治療干預,將對患者生命安全或預后效果造成影響[5-6]。因此,對于顱腦外傷患者需做到及時診斷與治療,以保障其生命安全,改善預后。
CT掃描在顱腦外傷中是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具有檢查費用低、掃描時間短等特點,對急性期出血反應敏感,在顯示骨折端時圖像較為清晰,且對受檢者配合度要求較低,并對重癥患者的監護設備影響較小。另外,CT掃描在顱腦外傷中對顱內出血及稍大血腫檢出率較高,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患者前顱凹底凹凸不平,可產生容積效應;正常腦組織在CT檢查中易對鄰近的腦組織造成偽影。且CT檢查只可行橫斷面掃描,對于顱頂或顱底體積較小的病灶則可產生漏診的現象。由此可見,CT檢查無法完全檢出顱腦異常病變,漏診率較高[7-8]。本研究結果顯示,MRI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彌漫性腦腫脹及非出血性病灶的陽性檢出率均明顯高于CT(P<0.05),表明對于顱腦外傷患者而言,MRI檢查能夠更好地明確病灶位置,提高臨床診斷率,降低漏診情況。分析其原因為,MRI檢查可行多參數成像、多方位成像,可有效避免顱底骨骼在影像中的偽影干擾,可清晰顯示后顱凹組織影像,同時還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通過冠狀面、矢狀面掃描,觀察顱底及顱頂組織的周圍病變,并明確病變性質、部位等信息,在診斷病情嚴重的顱腦損傷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效果[9-10]。此外,MRI還可顯示體積較小的病灶,因而可更好地檢出微小病灶,對診斷顱腦損傷出血性病變及非出血性病變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有助于及時診斷,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對于顱腦外傷患者的診斷中,MRI檢查的臨床診斷效果優于CT,且應用范圍更廣,病灶檢出率較高,在臨床應用中,可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恰當的診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