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芳,姚映卿
(莆田市中心血站,福建 莆田 351100)
輸血性傳染病的主要傳播載體即為血液及血液制品,檢測血液中病毒標記物,可預防輸血傳播疾病[1]。臨床通過檢測病毒的抗原、抗體進行血液篩查,以降低血液傳染性疾病的傳播,但仍無法避免,輸血傳播疾病頻頻發生,可見單純的檢測抗原、抗體無法完全保證血液安全。相關研究[2]表明,血液中病毒進入人體后,到可檢測到病毒抗原、抗體前需要一段時間,此時間被稱為感染的“窗口期”。 “窗口期”血液及血液制品病毒感染經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無法檢出,檢測結果為陰性,但實際上血液中已存在病毒,隨著病毒不斷復制而出現改變。若能縮短病毒檢測的“窗口期”,可利于提高病毒檢出,預防疾病傳播。核酸檢測(NAT)是篩查血液的重要方法,具有敏感度高、特異度高等優勢,可縮短“窗口期”,降低疾病傳播風險[3]。鑒于此,本研究探討NAT聯合ELISA檢測技術在獻血者血液篩查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標本來源選擇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本地區采集的19845份無償獻血標本,均經至少一種酶免試劑檢測為陰性,各個獻血者留取2管標本,每管5 mL,分別進行ELISA、NAT檢測。所有標本均進行離心操作,4 h內完成所有步驟,置入2℃~8℃的冰箱保存待測,若當天不能完成檢測,需將標本轉移至-20℃的冰箱凍存。
1.2 儀器與試劑使用諾華診斷公司生產的Procleix Panther system全自動核酸檢測分析系統、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全自動核酸純化儀(ChiTaS BSS1200)和ABI7500基因擴增儀,所有試劑均為產品配套試劑,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
1.3 方法對所有標本均使用兩種不同的ELISA試劑進行檢測,對至少有一種試劑結果為陰性的標本進行NAT檢測,分別使用浩源檢測系統或諾華檢測系統進行同時檢測。①浩源系統NAT檢測:檢測模式選擇8人份標本混合檢測,每份標本以200 μL血漿作為取樣量,由自動提取儀進行提取,并使用擴增儀系統進行分析,每組檢測均需設置陰陽性對照,均含室內質控。檢測結果判斷標準:檢測完成是指標本判定為NAT非反應性;若出現反應性,再進行拆分檢測,檢測有反應性的標本即可判定為不合格。②諾華系統NAT檢測:檢測模式選擇單人份標本聯檢,向一級反應池提取500 μL血漿,使用全自動核酸檢測分析儀進行檢測,結果由服務器自動判讀。所有檢測需設置陰陽性校準物,均含室內質控。若標本判定為NAT非反應性則提示檢測完成;而若呈反應性,則進行鑒別檢測,檢測有反應性的標本即可判定為不合格。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NAT檢測情況19845份無償獻血標本經NAT檢測,一級反應池共檢測了4205個,其中出現85個反應性一級反應池,反應率為2.02%(85/4205);拆分后進行單檢或再鑒別檢測,共有44份標本出現反應性,總反應率為0.22%(44/19845)。
2.2 不同系統NAT檢測情況諾華操作系統共檢測1970份標本,出現8個反應性,反應率為0.41%(8/1970);然后再進行鑒別檢測,共4份標本出現反應性,反應率為0.20%(4/1970)。浩源操作系統共檢測17875份標本,出現77個反應性一級混樣池,反應率為0.43%(77/17875);拆分后進行單檢,共40份標本出現反應性,反應率為0.22%(40/17875)。兩種操 作系統 反應率 比較無 統計學差 異(χ2=0.004,P=0.947)。見表1。

表1 不同系統NAT檢測情況
輸血治療是多種疾病傳播的重要途徑,雖然在輸血治療前會對血液進行基本傳染病化驗,但仍會發生感染,無法完全避免輸血疾病的傳播[4]。目前,大部分血站篩查血液仍采用ELISA檢測技術對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進行篩查,但由于該方法“窗口期”較長,且易出現免疫沉默,導致敏感度較低,漏檢情況頻發[5],在輸血臨床中已引起高度重視。
研究[6]表明,ELISA檢測中的血清轉化“窗口期”是導致漏檢的主要原因,故若能縮短“窗口期”則可降低漏檢率,提高敏感度。隨著血液檢測技術不斷發展,NAT檢測已覆蓋發達城市大部分血站,在血液篩查中越來越常用,該項檢測技術可直擊病毒DNA或RNA結構,檢測血液中有無病毒核酸,判斷血液是否攜帶感染病毒,應用價值較高[7]。NAT檢測在一些發達國家已被作為獻血者常規篩查項目,我國已逐步展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可明顯縮短“窗口期”,彌補ELISA存在的不足[8]。本研究結果顯示,19845份無償獻血標本經NAT檢測,一級反應池共檢測了4205個,其中出現85個反應性一級反應池,反應率為2.02%;拆分后進行單檢或再鑒別檢測,共有44份標本出現反應性,總反應率為0.22%。諾華操作系統共檢測1970份標本,出現8個反應性,反應率為0.41%;然后再進行鑒別檢測,共4份標本出現反應性,反應率為0.20%。浩源操作系統共檢測17875份標本,出現77個反應性一級混樣池,反應率為0.43%;拆分后進行單檢,共40份標本出現反應性,反應率為0.22%;兩種操作系統反應率相比未見明顯差異。上述結果表明,獻血者血液篩查中ELISA檢測易出現漏診,若聯合NAT檢測則可起到補充作用,提高陽性檢出率。究其原因為,NAT檢測在人員技術培訓、檢測步驟、質量控制等方面已形成一套科學規范的流程,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與操作性,與ELISA檢測聯用可發揮不同程度的檢測效能,提高血液陽性檢出率,確保血液質量,提高輸血安全。ELISA是檢測輸血傳播性疾病的常用方法,通過檢測血液中病毒或螺旋體的抗體,具有較高靈敏度,但特異度低下,非特異性反應升高,導致假陽性頻發。ELISA與NAT檢測相互補充,病毒從感染人體到體內復制,到發病的過程,病毒核酸及蛋白,人體抗體蛋白的產生量是個動態過程,經ELISA單試劑檢測陽性標本多數經NAT檢測為非反應性,可見標本可能發生了非特異性反應。
綜上所述,獻血者血液篩查中ELISA檢測易出現漏診,若聯合NAT檢測則可起到補充作用,提高陽性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