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祿榮,冼成恩
(高州市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一區,廣東 高州 525200)
顱腦創傷為常見外傷,患者易出現意識障礙、生命體征紊亂等,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安全[1]。去骨瓣減壓術為神經外科急診手術中常見治療方法,可有效減少惡性高顱壓導致的損傷,縮短搶救時間[2]。但去骨瓣減壓術會導致顱腦缺損,影響美觀且安全隱患較高,會導致患者出現頭暈頭痛等情況,嚴重時會導致顱骨畸形甚至局部腦萎縮[3]。顱骨修補是顱骨缺損的有效治療方式,可保證顱腔生理結構完整,有效平衡顱內外壓力,避免頭皮塌陷等。近年來去骨瓣減壓術后早期顱骨修補術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本研究探討去骨瓣減壓術后早期顱骨修補術對顱腦創傷患者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顱腦創傷患者100例。納入標準:在我院行去骨瓣減壓術;年齡10~73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合并顱內其他器質性病變。依據患者入院順序其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2.62±14.34)歲;顱骨缺損大小7 cm×8 cm~10 cm×11 cm;缺損部位:顳頂部15例,額顳頂部17例,額顳部15例,顳 部3例;觀 察 組 男36例,女14例;平 均 年 齡(43.13±17.15)歲;顱骨缺損大小8 cm×8 cm~13 cm×12 cm;缺損部位:顳頂部12例,額顳頂部20例,額顳部13例,顳部5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在去骨瓣減壓術后3~6個月行顱骨修補術,觀察組在去骨瓣減壓術后1~3個月行顱骨修補術。術前完善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檢查,采用CT薄層平掃和顱骨三維重建,依據檢查數據定制相應的三維塑性鈦網。依據顱骨缺損位置取合適體位,氣管插管全麻后,頭部偏向健側,經頭圈固定頭部,墊高肩部,依據去骨減壓術切口依次切開皮膚,沿骨窗分離至帽狀腱膜下間隙,依次分離組織,充分暴露硬腦膜,注意硬腦膜完整性;充分暴露骨窗后將寬度調整約為3 cm,對皮瓣粘連和硬膜進行鈍性分離,止血后采用鈦釘固定,過氧化氫溶液沖洗創面,并采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術區,逐步縫合術區,以彈力繃帶加壓包扎,進行常規引流。
1.3 觀察指標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總分42分,包括語言、意識、運動等,<5分為輕度卒中,5~15分為中度卒中,16~20分為中重度卒中,>20分為嚴重卒中[4]。采用簡明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總分30分,包括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及計算力、語言能力、回憶力,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認知功能越好[5]。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進行預后評估,總分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預后越好[6]。于術前及術后1個月采用CT腦灌注檢查,記錄缺損側和對側大腦中動脈(MCA)血流速度。治療后6個月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NIHSS、MMSE、GOS評分觀察組治療后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MMSE、GO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NIHSS、MMSE、GO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NIHSS、MMSE、GO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NIHSS評分 MMSE評分 GOS評分觀察組 治療前 20.01±2.16 14.89±1.70 2.11±0.37(n=50) 治療后 10.19±1.40*# 25.80±2.11*# 4.24±0.29*#對照組 治療前 19.54±1.80 15.05±2.01 2.10±0.42(n=50) 治療后 16.24±1.22* 21.42±2.20* 3.52±0.39*
2.2 腦動力學指標治療后,觀察組缺損側MCA血流速度和缺損對側MCA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腦動力學指標比較(±s,cm/s)

表2 兩組的腦動力學指標比較(±s,cm/s)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缺損側MCA血流速度 缺損對側MCA血流速度觀察組 治療前 56.89±7.09 62.01±6.22(n=50) 治療后 76.82±8.08*# 70.08±6.11*#對照組 治療前 57.07±6.89 62.42±5.79(n=50) 治療后 65.42±7.01* 67.08±6.99*
2.3 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近年來顱腦創傷發病率在我國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威脅人們生命安全。外科手術是治療顱腦創傷的有效方法,其中去骨瓣減壓術為常見治療方法,即去除患者部分顱骨,擴大顱內代償容積,降低顱內壓,延長患者生命,但會導致局部顱骨喪失,造成血液循環紊亂,壓迫缺損區域腦組織,從而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并發癥[7]。顱骨修補術可有效保護腦組織,維持顱內壓穩定,恢復缺損顱骨,從而改善臨床癥狀,但目前臨床中對顱腦修補術時間有一定爭議。在顱腦創傷6~12個月進行顱骨修補,去骨瓣減壓術后早期腦表面纖維結締組織膜松散,皮鞭薄弱,因此已出現顱內感染等并發癥。歐陽龍強等[8]于早期(去骨瓣減壓術后1~3個月)行顱骨修補術,結果表明患者GOS、NIHSS、MMSE評分均改善,且環鋸綜合征發生率較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較低,MMSE、GOS評分較高,表明顱腦創傷患者去骨瓣減壓術后早期顱骨修補術可有效減輕神經功能損傷,改善預后,提高認知功能。腦血流動力學改變可反饋機體電腦血流灌注情況,顱腦損傷后,局部腦組織壓迫及腫脹會導致MCA受到壓迫,血流速度降低。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缺損側和缺損對側MCA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去骨瓣減壓術后早期顱骨修補術可改善顱腦創傷患者大腦血流灌注情況。
綜上所述,去骨瓣減壓術后早期顱骨修補術可有效改善顱腦創傷患者的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改善其預后情況,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