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冰霜,魏滿霞
(河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婦產科,鄭州 河南 451191)
異位妊娠又稱宮外孕,即受精卵在子宮體腔外著床并發育,包括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宮頸妊娠、輸卵管妊娠及闊韌帶妊娠等,主見輸卵管妊娠,典型臨床表現為停經、腹痛與陰道出血,嚴重可危及患者生命。目前臨床治療異位妊娠常采取藥物保守、手術切除等手段,但隨著性傳播疾病、人工流產、盆腔炎癥等因素影響,其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大部分患者多屬未孕群體,手術切除治療不僅給患者帶來較大創傷,還會影響正常排卵及再次妊娠[1]。米非司酮、甲氨蝶呤為西藥保守治療異位妊娠的常見藥物;中醫理論認為異位妊娠主要病機與氣血不足、氣滯血瘀、脈絡受損有關,血運無力,胞脈不暢,造成孕卵運行乏力停滯于宮腔外,而胎孕位置異常可歷久而成癥瘕。宮外孕Ⅱ號方為宮外孕Ⅰ號方改進方,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滅胚等功效,治療異位妊娠效果較好[2]。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異位妊娠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異位妊娠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年齡22~35歲,平均(28.65±4.57)歲;血β-HCG 1300~2500 IU/L,平均(1621.35±410.64)IU/L;包塊直徑2~5 cm,平 均(3.31±1.05)cm;停 經 時 間38~50 d,平 均(44.82±3.88)d。觀 察 組 年 齡20~35歲,平 均(28.19±4.68)歲;血β-HCG 1200~2500 IU/L,平 均(1610.68±430.50)IU/L;包塊直徑2~6 cm,平均(3.45±1.12)cm;停經時間36~50 d,平均(44.25±3.92)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 《婦產科學》[3]及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異位妊娠的診斷標準;②強烈要求保守治療;③包塊無破損,血β-HCG≤2500 IU/L;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子宮其他病變;②溝通困難、藥物禁忌癥或過敏史;③腹腔內大量出血,且血流動力學處于不穩定狀態;④臨床資料不全。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米非司酮片(華潤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03)飯前口服50 mg/次,2次/d,持續7 d;于口服米非司酮后第2 d給予甲氨蝶呤[生產企業:Pfizer(Perth)Pty Limited,進口藥品注冊 證號:H20140205 License No]50 mg/m2肌肉注射,每隔1 d注射一次,總劑量100~150 mg。期間監測血β-HCG水平,若β-HCG降低<15%,調整甲氨蝶呤注射劑量。另外用藥期間絕對臥床休息,多食高纖維食物確保大便通暢,避免便秘使腹壓升高,導致病灶破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宮外孕Ⅱ號方治療,方中赤芍12 g,丹參12 g,莪術15 g,蒲公英10 g,三棱15 g,田三七6 g(研末沖服),桃仁10 g,蜈蚣8 g;水煎,取200 mL早晚溫服,1劑/d,持續7~14 d。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記錄兩組患者血清β-HCG轉陰時間、盆腔包塊消失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與陰道出血停止時間。②臨床效果。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血β-HCG降低至正常水平;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血β-HCG降低>60%;無效:包塊繼續增大或未變化,陰道出血量增加或腹痛加劇,血β-HCG上升或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不良反應。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惡心嘔吐、潰瘍性胃炎、口腔潰瘍、白細胞下降、頭暈乏力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觀察組β-HCG轉陰時間、盆腔包塊消失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與陰道出血停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組別n β-HCG轉陰時間盆腔包塊消失時間腹痛消失時間陰道出血停止時間觀察組4516.45±4.20 33.15±7.29 11.48±3.02 14.26±3.62對照組4522.81±5.78 40.29±6.10 14.60±4.59 20.04±4.29 t 5.97 1 5.039 3.809 6.908 P 0.00 0 0.000 0.000 0.000
2.2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56%,低于對照組的40.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為保護輸卵管功能及結構,保障再次妊娠不受影響,保守治療為現階段異位妊娠患者首選方案。甲氨蝶呤被國內外公認為有效的殺胚藥物,屬于葉酸拮抗劑,通過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來產生細胞毒作用,阻止RNA、DNA合成,干擾胚胎滋養細胞后致使胚胎組織壞死、脫落及吸收。米非司酮為強抗孕激素藥物,可促使蛻膜與妊娠絨毛組織變性,釋放內源性前列腺素后降低黃體生成激素水平,致使黃體萎縮及胚囊壞死,并吸收于輸卵管腔內。相關研究[5]表明,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可發揮協同殺胚作用,增加治療效果。祖國醫學將異位妊娠歸屬 “妊娠腹痛”、 “癥瘕”等范疇,認為其沖任失暢致胞脈瘀阻,使孕卵運行乏力而滯于宮腔之外,致氣滯血瘀,胚胎生長久之則血溢脈外,致少腹血瘀,故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消癥殺胚為主[6]。宮外孕Ⅱ號方中三棱散結除堅、行氣破血及止痛消癓;莪術行氣破血、消癓行氣,協同三棱發揮消癓積聚之效;丹參、桃仁、赤芍止痛通經,祛瘀活血;蜈蚣、蒲公英解毒清熱,與丹參、桃仁及赤芍聯合可強化活血祛瘀之效;田三七止血活血及化瘀。諸藥合用共奏化瘀活血、散結消腫及消癓殺胚之效,并加快絨毛蛻膜組織與壞死胚胎組織的吸收[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異位妊娠效果更佳,且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異位妊娠可明顯提升治療效果,縮短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