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笑,梁少霞,陳玨瑩
(佛山市第五人民醫院 兒科,廣東 佛山 528211)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主要是由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導致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增生性疾病,好發于學齡期與學齡兒童,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咽峽炎及肝、脾、淋巴結腫大,隨著病情加重甚至并發心肌炎、肝炎等嚴重并發癥,故患兒一旦確診需及時進行治療[1]。目前臨床上針對IM以利巴韋林、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治療為主[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更昔洛韋治療對IM患兒臨床癥狀改善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IM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11歲,平均年齡(5.92±2.03)歲;病程2~5 d,平均病程(4.86±0.64)d。觀察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5.87±1.89)歲;病程2~6 d,平均病程(4.88±0.65)d。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IM診斷標準[3]且首次確診;②治療前未使用過糖皮質激素;③患兒家長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不全;②對本研究相關藥物過敏;③免疫功能低下;④代謝、凝血功能異常。
1.3 方法兩組患兒在入院后均給予解熱、消炎、降酶、抗生素、營養心肌等對癥治療,并在用藥前常規喂服保肝藥物。在此 基 礎 上,對 照 組 采 用 利 巴 韋 林 治 療:7.5 mg/kg利 巴 韋 林(吉林省都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411)與5%葡萄糖溶液100 mL混合后靜脈滴注,2次/d,治療10 d。觀察組采用更昔洛韋治療:5 mg/kg更昔洛韋(武漢福星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452)與5%葡萄糖溶液100 mL混合后靜脈滴注,2次/d,治療10 d。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發熱消退時間、咽峽炎好轉時間、肝腫大恢復時間、脾腫大恢復時間、淋巴結腫大恢復時間)。②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免疫指標(CD4+、CD8+、CD4+/CD8+)水平。采集患兒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3000 r/min離心10 min處理后,取上層血清,以FACS Calibur流式細胞儀檢測CD4+、CD8+、CD4+/CD8+水平。③統計兩組患兒治療期間惡心嘔吐、皮疹、粒細胞減少、肝腎功能受損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觀察組的發熱消退時間、咽峽炎好轉時間、肝腫大恢復時間、脾腫大恢復時間、淋巴結腫大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組別n 發熱消退時間咽峽炎好轉時間肝腫大恢復時間脾腫大恢復時間淋巴結腫大恢復時間觀察組302.68±2.838.73±4.6911.03±1.289.53±1.269.64±4.12對照組304.93±2.9511.34±5.1615.67±2.1612.39±2.1713.57±5.84 t 3.01 5 2.050 10.122 6.243 3.012 P 0.00 4 0.045 0.000 0.000 0.004
2.2 免疫指標治療后,兩組的CD8+水平均低于治療前,CD4+、CD4+/CD8+水 平 均 高 于 治 療 前(P<0.05);觀 察 組 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免疫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的免疫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n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3027.38±4.3541.65±5.67*46.22±6.4728.74±5.82*1.23±0.491.71±0.12*對照組3027.42±4.4435.83±5.19*46.31±6.4337.68±5.94*1.27±0.541.53±0.24*t 0.035 4.147 0.054 5.888 0.301 3.674 P 0.972 0.000 0.957 0.000 0.765 0.001
2.3 不良反應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0.00% vs.13.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IM好發于2~6歲兒童中,據統計,約90%的IM患兒是由于遭受EBV感染所致,故小兒在患病初期經檢查可發現早期抗原、衣殼抗原等抗原體。EBV在進入患兒體內后,短時間內與B淋巴細胞上的EBV受體結合,激活T淋巴細胞,使其產生細胞毒作用,破壞受到感染的B淋巴細胞,侵襲咽部淋巴瘤,引起全身組織及器官受累,出現咽峽炎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臨床癥狀[4]。目前臨床上常用抗EBV藥物治療IM患兒。更昔洛韋是一種新型的廣譜抗病毒藥物,可通過抑制EBV多聚酶的活性,從而終止其EBV-DNA鏈的延伸,達到抗病毒的效應;與利巴韋林相比,更昔洛韋抗病毒作用更強,不易產生耐藥性,且具有分布廣泛、體外代謝等特性[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發熱消退時間、咽峽炎好轉時間、肝腫大恢復時間、脾腫大恢復時間、淋巴結腫大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與利巴韋林比較,更昔洛韋治療IM患兒具有更好的抗病毒效果,從而明顯縮短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研究[7]表明,當IM患兒遭受EBV感染后,在急性期時Foxp3 mRNA表達水平顯著下降,從而影響到CD4+CD25+Treg的增值分化,對CD8+的負性調節減弱,最后出現免疫功能失調。CD4+是機體重要的免疫功能調節細胞,當免疫功能下降時,CD4+降低;CD8+是機體重要的殺傷/抑制細胞,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時,CD8+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更昔洛韋治療可更顯著改善IM患兒的免疫功能。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0.00% vs.13.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更昔洛韋治療并未明顯增加IM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更昔洛韋治療可有效縮短IM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促進患兒免疫功能恢復,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