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娟,黃佳男,顏裕豐
(廈門弘愛醫院1院感辦,2質量管理科,福建 廈門 361000)
醫院感染為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可加重患者病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糾紛發生風險[1]。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前提下,加強院感管理、減少醫院感染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相關醫院感染的法律、法規及管理辦法出臺,醫院、衛生院等機構的院內感染管理變得有據可循,對于提高院內感染管理水平意義重大。在臨床工作中,盡管相關的規章制度不斷完善,醫院感染的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其中較為關鍵的環節是護理工作的管理不完善,如干預措施存在疏漏、護理人員的應激管理預警及快速反應能力較差等[2]。因此,臨床亟需制定有效的醫院感染管理方法用于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Saeedifar等[3]的研究指出,將感染預警體系融入到醫院感染的管理過程中,建立有效的干預措施,在減少院內感染發生方面效果較好。本研究將感染預警機制用于醫院感染的控制,探討對醫院感染發生率及護理質量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我院腫瘤科2694例住院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①入院前未合并感染;②可正常交流。排除標準:①存在理解或認知功能障礙;②患有精神疾病。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347例。觀察組年齡28~75歲,平均(52.13±6.94)歲;男性805例,女性542例;住院時間4~10 d,平均(7.26±1.64)d;體質量指數(22.05±2.56)kg/m2。對照組年齡25~75歲,平均(52.09±6.85)歲;男性812例,女性535例;住院時間5~11 d,平均(7.35±1.73)d;體質量指數(22.21±2.70)kg/m2。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如加強對護理人員的院感防控培訓,強化手衛生管理、無菌操作等,定期檢查一次性用品的規范應用及醫療廢物的處置等。觀察組采用感染預警機制:①分析醫院感染的特點。針對性構建院內感染風險預警流程,結合院內感染領域權威人士意見及建議,制定本院感染風險預警方案。組織本科室醫護人員進行感染預防相關的調查及培訓,保證腫瘤科室醫護人員熟練掌握醫院感染相關危險因素、院內感染風險評價、預防措施、應急處理流程等,每個環節均安排專人管理,并加強醫院感染風險預防的演練。②針對引起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制定風險預防的內容。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感染風險預測及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其進行感染風險分級并做好預警標示,重點標示發生感染的高風險人群,并明確指出預防干預的重點。③密切觀察病情。對患者病情做好記錄,加強生命體征、血常規等的監測。強化病房環境管理及無菌操作,如定期對病區進行消殺,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對物體表面消毒;為患者提供護理操作前后嚴格無菌,并規范洗手。保持病房空氣流通,調節適宜的溫濕度,制定病區重點感染監測類型及流調的重點,減少家屬探視;在患者病情穩定情況下,盡量縮短住院時間,降低與病原菌接觸幾率。④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感染風險程度及依從性等進行健康宣教,保證患者充分了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疾病的防治措施,增強患者的防范意識;指導可進食患者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增強自身抵抗力;加強口腔衛生管理,進食前后溫水漱口,晨起、睡前用生理鹽水擦拭口腔,防止感染。定期檢查一次性用品的規范應用情況,檢測消毒藥液濃度是否達標;規范醫療廢物的分類存放及處理,防止發生交叉感染。⑤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對降低院內感染至關重要,因此住院期間應及時采集患者痰液標本等進行細菌培養,對抗生素的使用進行監管,防止抗生素的濫用,減少耐藥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的醫院感染發生率。由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利用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評估護理質量,包括病房管理、消毒隔離、感染監控、無菌操作、基礎護理,每項100分,分值越高則護理質量越好。問卷現場發放、現場回收,共發放2694份問卷,回收率100%。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醫院感染發生率觀察組的醫院感染發生率為3.49%(47/1347),低于對照組的18.63%(251/13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7.020,P=0.000)。
2.2 護理質量評分觀察組病房管理、消毒隔離、感染監控、無菌操作、基礎護理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病房管理 消毒隔離 感染監控 無菌操作 基礎護理觀察組134792.41±6.2389.14±8.5591.52±7.3690.24±5.6991.78±6.22對照組134791.38±10.2478.21±9.6676.54±10.1175.81±8.4783.42±7.41 t 3.15 4 31.096 43.965 51.903 31.715 P 0.00 2 0.000 0.000 0.000 0.000
護理工作為醫院醫務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院感管理可提高護理質量,控制醫院感染率,減少醫療糾紛,營造和諧的護患關系,促進患者康復[4]。研究[5]表明,在醫院院感防控體系構建過程中,護理管理為核心部分,護理管理質量直接影響醫院感染的發生情況。住院患者在院內滯留時間較長,加上患病期間機體免疫力較低,因此更應加強院感防控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6]。部分年老體弱、危重急癥患者病情復雜,是醫院感染的高發人群,繼發感染后可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研究[7-8]表明,有效控制醫院感染可強化醫護人員的責任心,更好地規范自身行為,進而為患者提供更加專業、及時的醫療服務,提高患者滿意度。然而常規護理管理中,護理人員側重于監測患者病情及遵醫囑,對醫院感染的防護措施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率升高。
感染預警機制是針對醫院感染的普遍性制定的管理方法和運作方式。感染預警機制的目的是采取風險預警管理相關的措施,進而為住院患者提供相應的干預,以期降低院內感染發生風險[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醫院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感染預警機制可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醫院預警機制是將風險管理作為目標,結合最新有關醫院感染相關的文獻,構建科學、合理的醫院感染護理體系,一方面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使患者充分認識到醫院感染的危害性,進而主動預防,提高院內感染預防效果;另一方面保證護理人員準確地把控住院患者在院內、出院各個階段與院內感染相關的護理問題,增強醫護人員學習的積極性,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綜上所述,感染預警機制可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