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陽,柴敬霞,郝麗媛
(河南省胸科醫院 呼吸與危重癥科,河南 鄭州 450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一種以呼吸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具體發病原因未明,且近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目前尚無根治COPD的有效手段,其病程長、易復發,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尤其脫離醫院專業護理環境后,院外照護者知識掌握不到位,更易導致患者復發[2]。傳統延續性護理以患者為中心進行隨訪活動,忽視照護者在患者院外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參與,護理效果有限。以照護者為中心的延續性護理要求轉移護理工作中心,充分發揮照護者在患者家庭照護活動中的積極作用,在部分疾病的護理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3]。本研究探討以照護者為中心的延續性護理對COPD緩解期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1906-11),納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98例,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4]相關診斷標準且處于緩解期。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9例。對照組男30例,女19例;年齡41~63歲,平均(49.61±6.39)歲。延續性護理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42~65歲,平均(50.24±6.41)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隨訪:患者出院前獲取其聯系方式,叮囑日常飲食、運動、用藥等注意事項,每周進行1次QQ/微信隨訪,每2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及時掌握患者院外自我護理情況,進行相應指導及答疑。延續性護理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以照護者為中心的延續性護理,具體如下:①健康教育。利用微信群/QQ群定期更新COPD相關疾病知識,包括COPD致病誘因、治療現狀、日常服藥使用方法等;向照護者發放COPD護理小手冊,內容包括正確的呼吸訓練方法、身體鍛煉、家庭氧療注意事項等。呼吸訓練:指導照護者掌握六字訣呼吸訓練法,每日督導患者行呼吸調節,每次訓練15 min,2次/d;運動訓練:日常生活中不宜劇烈運動,適當活動,以散步、慢跑為宜,逐步增強自身運動能力;其他:叮囑照護者監督患者戒煙、戒酒,多參與戶外活動,日常生活避免接觸粉塵刺激。②針對性隨訪。對照護者進行定期隨訪,1次/周,詢問照護過程中存在的疑惑與困難,初步評估照護者對COPD患者的護理能力,指導及糾正照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③照護者心理干預。針對照護者長期進行照護工作可能存在的負面心理進行隨訪干預,每月評估照護者情緒狀態一次,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心理疏導,通過鼓勵、認可照護者為患者的辛苦付出,提高照護者積極性,疏導其心理負擔。兩組均持續護理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生活質量:于護理前后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5]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癥狀、活動、疾病影響3個方面,評分越高則患者生活質量越差。②照護者負擔:于護理前后采用Zairt照護者負擔量表(ZBI)[6]評估照護者負擔情況,包括個人負擔及責任負擔2個方面,評分越高則照護者負擔越重。③護理滿意度: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意:家庭生活中受照護情況良好,照護者護理技能滿足患者需要,情緒狀態積極;尚可:家庭生活中受照護情況尚可,照護者護理技能有不足,但大部分滿足患者護理需要,偶爾有抱怨;差:家庭生活中受照護情況較差,照護者護理技能無明顯提高,且照護者負擔嚴重,經常表現不滿。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活質量護理后,兩組SGRQ各維度評分均下降,且延續性護理組SGRQ各維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SGRQ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SGRQ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癥狀 活動 疾病影響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延續性護理組4970.33±7.6150.64±6.05*69.06±7.4151.26±6.05*52.69±6.1137.33±4.39*對照組4969.97±7.5461.82±7.02*68.67±7.3360.33±6.85*52.06±6.0343.61±5.09*t 0.235 8.445 0.262 6.947 0.514 6.540 P 0.815 0.000 0.794 0.000 0.609 0.000
2.2 照護者負擔情況護理后,兩組ZBI各維度評分下降,且延續性護理組ZBI各維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ZB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ZBI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個人負擔 責任負擔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延續性護理組4935.66±4.1221.64±3.07*13.41±2.677.94±1.39*對照組 4935.06±4.0727.58±3.61*13.05±2.6210.56±1.82*t 0.72 5 8.774 0.674 8.008 P 0.47 0 0.000 0.502 0.000
2.3 護理滿意度延續性護理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COPD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目前尚無根治手段,更需做好患者日常護理,避免病情惡化。COPD患者在院治療期間可獲得專業護理,但病情控制后因脫離醫院環境,往往難以獲得系統護理,導致病情控制效果不理想,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既往傳統護理通過隨訪進行日常生活督導,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技能,但實際上因COPD患者年齡較大、病情影響及缺乏對照護者進行隨訪指導等[7],單純自我護理難以取得良好護理效果,往往需依賴照護者的協同護理支持,應用效果有限。
以照護者為中心的延續性護理旨在突出照護者在患者家庭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照護者為媒介,使患者獲得更有效的家庭照護,從而改善常規延續性護理的不足[8]。本研究中以照護者為中心的延續性護理可敦促患者與其照護者共同參與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家庭護理主要實施主體的護理知識及護理技能;通過針對性的隨訪工作,進一步在日常隨訪活動中了解并糾正照護者既往照護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達到個性化指導及持續提高照護者護理能力的目的;照護者心理干預旨在減輕照護者長期實施照護可能存在的負面情緒,提高其照護積極性,為患者獲得良好家庭照護奠定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延續性護理組護理后SGRQ、ZBI各維度評分及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以照護者為中心的延續性護理充分發揮照護者在患者院外家庭生活中協同護理的重要作用,促使患者獲得良好照護,減輕疾病影響,并提高生活質量;另外,照護者掌握高效、正確的護理技能也減輕其負擔,總體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以照護者為中心的延續性護理可改善COPD緩解期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照護者的負擔,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