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夢,王書華,韓超亞
(新鄉市中心醫院 普通外科/介入治療科,河南 新鄉 453000)
長時間臥床的患者由于下肢活動減少,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緩慢,增加血液中的凝血成分與血管壁接觸的機會,容易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1-2]。因此,加強對臥病患者的護理干預臨床意義重大。常規護理可促進臥床患者下肢血液回流,但其在落實崗位責任制方面尚有欠缺,護理質量仍有進步空間。醫護一體化護理又稱“醫護協作”,是指醫生、護士以小組形式為患者提供治療、護理、康復一體化的整體醫療服務,可強化醫護人員的責任意識,提升護理質量[3]?;诖?,本研究旨在探討醫護一體化護理對臥床患者凝血功能及下肢DVT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臥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預計臥床時間>1個月;②意識清醒;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②依從性較差。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6~74歲,平均年齡(53.12±4.62)歲;預計臥床時間1~6個月,平均(3.23±1.20)個月。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36~73歲,平均年齡(53.36±4.72)歲;預計臥床時間1~7個月,平均(3.27±1.24)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具體內容包括:保持病房環境潔凈;告知患者盡量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可不定時翻身或在床上做簡單腳踝屈伸活動;叮囑患者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排便暢通;幫助患者抬高患肢,在小腿下墊枕頭;提醒患者注意下肢保暖,護士每天測量患者下肢周徑并做好記錄;患者平躺于床上后,護士指導其進行30 min主動踝泵運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醫護一體化護理:①成立醫護一體化護理小組:在科室范圍內進行DVT理論知識與護理措施培訓,按能級平衡原則分為3人固定小組,每組負責6個床位的患者,共同分管小組患者,實行24 h負責制。②流程再造與優化:每日夜班護士交班后,由夜班醫生補充;晨會集體交班后,責任醫護一體化護理小組前往本組分管病房,開始查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與護理工作;小組間隔14 d進行1次業務學習與病例討論,從多角度、全方位評價護理工作,并及時整改。③健康教育:小組結合臨床實踐與掌握的理論知識,共同制定圖文結合的臥床健康手冊,包含詳細的DVT預防措施,發放至每一位臥床患者手中,并當面講解、示范,鼓勵病情恢復良好的患者盡早離床活動。兩組患者均護理1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于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液3 mL,35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上清液作為待測樣本,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測定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②患者經超聲檢查診斷是否發生DVT,統計兩組患者的下肢DVT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凝血功能指標護理前,兩組的PT、TT及FIB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的PT、TT短于護理前,FIB水平低于護理前(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PT、TT較短,FIB水平較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該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n PT(s) TT(s) FIB(g/L)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4018.38±3.0115.98±1.42*19.64±2.3917.82±1.18*4.89±0.474.17±0.33*對照組4018.62±2.9416.79±1.24*19.75±2.4818.43±1.21*4.82±0.454.42±0.42*t 0.361 2.717 0.202 2.283 0.680 2.960 P 0.719 0.008 0.840 0.025 0.498 0.004
2.2 下肢DVT發生率觀察組下肢DVT發生率為17.50%,低于對照組的40.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下肢DVT發生率比較[n(%)]
臥床治療的患者由于下肢肌肉長期處于松弛狀態,致使血流滯緩,容易誘發DVT,DVT會引起炎性反應,造成患肢局部持續性疼痛;DVT一旦形成栓子,就存在脫落風險,隨著血液游離至全身,引發肺栓塞[4-5]。因此,為預防臥床患者DVT形成,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十分必要。
醫護一體化護理將醫生與護理組建成一個醫療服務小組,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相關護理工作,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復[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PT、TT均短于對照組,FIB水平低于對照組,下肢DVT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醫護一體化護理能夠更有效改善臥床患者血液高凝狀態,降低下肢DVT發生率。分析原因如下:常規護理中引導患者在床上做踝關節屈伸,能夠加快患者下肢血液及淋巴循環,促進下肢腫脹消退,減少血液流動阻力,避免血黏度增加;與此同時在患者小腿下墊枕頭,可有效避免靜脈血液瘀滯,將患肢抬高,促進靜脈回流,利于患者血液流動,緩解腿部腫脹,由此改善機體血液循環;護士每天指導患者進行30 min主動踝泵運動,患者踝關節主動屈伸與繞環運動,以此增加與維持關節活動度,增加下肢血液循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醫護一體化護理,能夠保證每一個護理環節均有秩序地順利開展,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參與度,切實做到了“病人包實、責任到人”。通過整合醫護交班時間,明確本組重點患者,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醫護一體化護理建立醫護間有效溝通,相互協作、補充,小組成員間隔14 d進行學習與病例討論,不僅能夠使小組成員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還可及早發現護理開展過程中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護理措施,減少臥床患者DVT的發生。在患者臥床治療期間,醫護一體化護理通過各項措施促使護理質量持續性提升,有利于小組成員及時發現患者DVT發生風險因素。即使患者發生DVT,因對患者病情與基本信息了解程度較深,護理人員可以熟練配合醫生采取治療措施。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醫護一體化護理,能夠更有效改善臥床患者血流高凝狀態,降低其下肢DVT發生率。